APP下载

浅析《山水情》中视听语言的文化艺术内涵

2021-04-08何沛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琴师水墨动画

何沛孺

(河南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水墨动画《山水情》创作的时代背景

动画,顾名思义,就是会动的图画。在不同国家对动画的称呼是不同,有的说是动画片,也有说是卡通片,而中国则称之为美术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运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形象,赋予角色以性格和动作,从而表现情节的电影。

早期中国动画在完美运用电影语言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1957 年,中国动画泰斗特伟先生提出“走中国民族之路”的创作理念,并创作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中国动画初始作《骄傲的将军》,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

1960 年,上海美影厂拍摄出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虚实相间、晕染自然,打破了动画片历来单线平涂的方法,既表现出了齐白石老先生的绘画作品风格,又将我国传统水墨画运用到动态电影中,使这部影片充满了魅力和诗意,宣告了一个全新的动画片种的诞生,在中国动画史和世界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随着水墨动画的不断研究发展,直到1986 年,中国动画史上第四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创作完成。这部影片无论是在表现技法上还是剧情发展上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优美韵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被公认为中国水墨动画无法超越的绝唱。其中对于墨色音律的体现以及丰富的隐喻,对于今天中国动画的创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山水情》的艺术表现

《山水情》作为一部仅有19 分钟的水墨动画短剧以无对白的哑剧形式进行,在表现形式上以独特的清新淡雅水墨画进行画面语言的表达,用断而不散的古琴与笛音贯穿情节,使整个影片处于一种简约淡雅、清新流畅的基调之中,山川河流相缭、万物灵动蓬勃,人物衣带当风、简约传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符号。大胆极简的留白、寂寥悠长的旋律给人心灵上完全的洗涤和冲刷,突破了世俗纷扰,是一种自由灵魂的抒发,令中外观者享受到真正的大美万物。

(一)大象无形的视觉呈现

中国画的一个特色就是对物象进行写意描绘,这种表现手法从本体上就容易使画面形成氛围意境,而这种意境往往通过水墨的虚实来表现。纵观整部影片,基本以潇洒、空灵、洒脱的绘画格调勾连贯穿,水墨和宣纸的相互渗透营造出“不似之似”艺术特征,独特的种黑白色彩美学将平平无奇的两种颜色生发出高低浓淡、皴染干湿的千万种变化调配,云雾缭绕、重峦叠嶂的山川与雾霭蒙蒙、纵横交错的河流虚虚实实统整在一起,水乳交融,没有明显的界限,化实景为虚境,在空间上呈现出统一浩瀚的美感,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此外,基于古代先哲总结的“得意忘形”、“以形写神”、“骨法用笔”等传统绘画理论,《山水情》在创作时注重到气韵与神似的表现,诣在通过对事物形象高度概括实现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用简单的线条赋予山川人物最佳的气质,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动画开篇以一个缓慢右移的远景长镜头,像带领着观者的视线在看中国古代山水长卷一般,在一片浓雾苍茫的寒林中,一位抱长袍老人的剪影缓缓显现,整幅画面轻灵优雅,营造出一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奠定了整个影片清淡柔和的主旋律。同时,一个主要的人物特征——“素”,这一抽象的人物特征被巧妙地加以展现。随后镜头切到近景拍摄老琴师,他独自一人立在江边,没有过多的行头,只一张古琴怀抱其中,面容苍瘦,素衣裹身,仅用几根苍劲有力的轮廓线条就将老琴师的仙风道骨、盈盈独立、羽化登仙的高古形象交代完全。相比之下,渔家少年的勾勒则灵润流畅,丰富层叠,反映出少年人天真烂漫、活泼无拘的个性。两种粗细、浓淡不同的线条极为生动的把二者的形态描绘区分,营造出鲜活的生命力。

整部影片的任何一处都值得截图,它的场景多处采用了“半边”构图和留白空镜头处理,飞鸟、山川、江流穿插其间,这样既展现出了水烟云气的轻灵秀润的同时也突出了简单概括的人物形象,增加了画面的灵动感与趣味性。画面背景通过“计白当黑”的处理减少了的着墨,增加了层次感,在老琴师在教导少年练琴时,仅通过几片枫叶便暗示出户外山林之景。当他们泛舟时,四面缥缈虚空,似在水中,又似在云间,以无画处皆成妙境,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二)大声希音的听觉呈现

《山水情》不仅在视觉上“惜墨如金”,在听觉上也剪去了人物的对白而用管弦伴奏及环境音贯穿全篇。涓涓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欢快的笛音、悠长的琴声,音乐伴随着画面的调度而相应变化,配音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乐记》有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灵魂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我们通过这些声音感知环境的变换,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使观者自然陶醉在山水之间,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对比老琴师无声剪影的出场,少年人的登场采用了声音前置的手法,由一段悠扬的笛声由弱到强传入耳中,老琴师转头回望,这时少年吹着芦笛撑舟缓缓而来。这样既表现出人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又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演绎手法加强了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形式感与表现性。整个剧情的走向可以说是以少年琴艺的不断精进为脉络的,琴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乐器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文士某种精神特征的物化,老琴师的琴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舒缓,时而凝长,充分体现了老琴师忧郁复杂的心理。之后少年学琴,由一开始的生疏稚嫩,到后来随着练习时间的沉淀由纯真变得富有生机与激情,画面根据不同的时间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琴音的变化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为山川河流伴奏,赞颂着蓬勃万物。让人感受到深沉、炙热的纯情。音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旋律感。尤其是师徒分离时的高潮之际,高昂悲怆的琴音直上云霄,配合以磅礴雄厚为特征的泼墨,情节转入了暗沉且对比强烈的情节暗示,未成曲调先有情,照应出人物心理低落压抑与不舍,充满了感染力,体现出深厚的师徒情谊与依依不舍之殇,这种声音也暗喻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不朽。

三、《山水情》中的文化内涵

在情节内容中,《山水情》故事构成简单,感情真挚,留白自然,表意式传达让每一帧都有意蕴,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合在水墨之中,让人浸入在超脱离俗的逸气世界。充分展现了传统儒释道中尊师重道、师法自然、明心静气的传统文化象征内涵,蕴含了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令人回味凝思。

影片展现的是师徒关系,但它更像是伯牙与钟子期传说的改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知己相逢。开头老人抱琴与少年吹笛映照出两人志趣相投,临别时老人将古琴相赠足见其之间的珍贵情谊。故事里渔家小童扶昏倒的老人到家休息,可见他的善良之心。琴师在看到少年的音乐天赋后倾心教授,刻画出慈祥无私、诲人不倦的中国传统老师形象。期间二人游览山川、怡情山水,在大风大浪中前行,少年在寒来暑往中修炼,可见他的勤奋好学之心。最后,师徒二人在一片山水中分别,老琴师把自己珍藏的琴留给了少年,少年含泪跪下接受,可见他的感恩之心。望着老师消失在云雾缭绕之间的背影,面对大山大川、鸟兽鱼林的壮丽景象,少年茅塞顿开,弹奏出一曲山间绝唱,把对老师的感谢、山川的赞美以及人生的感悟完美融合在曲调之中,琴音悠扬回响在山川之间,华夏民族的传承精神在这一刻一览无遗。

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无论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李白笔下的“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散发弄扁舟”,亦或是人们常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显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独立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怀。道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山水情》中,画家采用了“人大与山”的手法很好的展现了人物形象,通过夸张的笔墨使写意画面更具内在生命,强调出情理的真实,体现了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我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片名《山水情》便可以看出,它是将人之情赋予山水,借山水得以抒发,几乎一半是人,一半是景,以景写人,以人写景,以景衬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片充盈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愁思,其中,长镜头纵横划过波涛汹涌的宽阔江水、万物飞翔的密林叠石,大量的静默空镜头以无声胜有声营造出一个浩瀚深远的空间,将人生哲理依托于山水之间。该片中的老琴师就是一位远离尘世、志趣高远的琴瑟高人,即使寒风瑟瑟也屹立不倒。最后,老琴师选择归隐于山林,反应了道家无为清净、与世无争的追求主张。

四、结语

影片片头和片尾均采用了具有中国画特点的画名和提拔,它们与整幅画面和谐统一,一首一尾完美呼应,既保持了影片的完整性又存有中国画的余韵。其中有还有许多细节描绘令人感动,如对于弹琴指法专门采用特写镜头给予突出,其刻画的竟与真实的指法无二,以强调老琴师技艺高超和少年的勤学苦练。

由此可见,《山水情》在动画电影史上获得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不单纯是依靠对中国传统故事题材的表述,更是因为其创作过程中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丰富细腻的视听语言元素,让每一帧画面在满足观者审美享受的同时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借助电影拍摄把潇洒的水墨与悠扬的声音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美。

猜你喜欢

琴师水墨动画
熊立群:中国斫琴师领路人,奏响穿越时空的声音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水墨
我的动画梦
在乌审听琴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泼尽水墨是生平
断弦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