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台演出在基层矿工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探究
——以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出为例

2021-04-08吕炳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工团先辈中华

吕炳才

(中国煤矿文工团,北京 100000)

一、舞台演出在基层矿工中的重要地位

(一)原创现实主义、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煤矿文工团从建团开始,以建设美丽中国,传播中国故事为核心目标,将现实故事与艺术行为相结合,从基层群众的演出到国家级的每一场演出中,致力于追求艺术的现实主义,为实现美丽中国梦作出自己的努力。例如,在轰动一时的《花落花开》戏剧中,其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讲述的是在一个春天将至的夜晚,几位朴实无华的农民工下班后在居住地发现一名被遗弃的婴儿,心地善良的主人公刘志强将其抚养成人。不幸的是,长大后的婴儿意外的患上了白血病,被病魔折磨,在绝望之际,孩子亲生母亲的出现给予刘志强以希望,但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愿意配合孩子的骨髓移植手术救治等一系列事件。深刻的揭示了人性与金钱的关系,引人深思,人间之大爱被艺术性的改编进音乐剧中。

创作团队力求现实主义,传播中国故事,整个音乐剧涵盖了人道主义精神,责任与侠气,让观众对人性和金钱进行思考,积极引导社会发扬大爱之心。在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讲述的也是中国妇女收养日本女童,并抚养长大的事件,同一片天空,同一块土地,中国人用大爱传承中华美德,用力行讲述中国故事!原创现实主义舞台演出,不仅贴近基层矿工生活,让艺术走进矿工,还能不断传承中华美德!

音乐诗剧作品《血沃中华》中展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族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讴歌党和祖国是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关于爱国教育系列讲话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是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创作要求的实际行动,以先烈们追求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英勇不屈的艺术形象,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崇尚英雄、敬仰英雄,时刻铭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拼而来的美好生活,不忘先烈,不忘屈辱。通过对先辈事迹的宣传和歌颂,教育下一代热爱国家,团结一致,时刻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铭记于心,积极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为迎接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中国煤矿文工团隆重推出大型音乐歌舞盛典《奥林匹克颂》,于当年在全国巡回演出。这台歌舞盛典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线,突出奥林匹克精神四要素:“和平、友谊、进步”,“更高、更快、更强”,“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平等、公平”。运用了现代舞、踢踏舞、芭蕾舞等多种舞蹈形式和通俗、美声、民族等多种演唱风格;融入了摇滚乐、古典民乐等诸;多音乐元素;在灯光、道具、服装上,力求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观念;激情演绎和平、友谊、进步的人文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贴近人民生活、传承戏剧经典

深入生活,方得佳作。为了把这部剧打造成留得下、传得开、有特色的精品力作,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还原英雄先烈的可歌可泣的形象,中国煤矿文工团组织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先烈牺牲的地方或纪念馆创作采风,收集素材,激发灵感,创作出十几首诗词散文,为音乐诗剧的创作排演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只有真正深入到先辈们英勇奋战过的红色遗址,才能更好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带动观众的内心中滚烫的爱国主义情怀。《血沃中华》剧组在开拍前花费了半年时间,大量采集红色主义事迹,深入革命根据地遗址和爱国人士遗址,例如,李大钊、赵一曼,毛主席遗址、刘胡兰遗址等,真实的感受了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为接下来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煤矿文工团在创作《血沃中华》时,充分的展现了文工团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摒弃传统的舞台剧模式,采用音乐诗剧的新型表演形式,完美地将朗诵与表演结合起来,运用散文般的语句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先辈们大无畏、为国牺牲的崇高精神,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爱国情怀的共鸣。

这部《血沃中华》音乐剧对爱国教育和宣传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艺术表达上,诗剧兼具叙事性、抒情性,同时也有强烈的戏剧性,它以散文诗和戏剧表演的“合奏”形式来讴歌英雄先烈,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性剧作,为舞台艺术在讴歌英雄、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的《花开花落》戏剧中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片段。例如,在亲生女儿性命垂危之际,亲生母亲却由于害怕自身的利益受损而再三犹豫,甚至决定放弃拯救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与善良的主人公刘志强积极救治无血缘关系的女儿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贫穷与富贵,这一系列有关人性与金钱的话题对于观众内心的冲击极其强烈。最后,虽然亲生母亲答应骨髓配型手术,但是病魔依然带走了女儿的生命,这是对亲生母亲多么大的讽刺,同时这也是对主人公陈志强的赞美,只有相信爱,相信美,世间一定会很美好。

(三)回望峥嵘岁月、展现时代风貌

从1949 年到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 年的奋斗历程;2021 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建党100 周年。在这百年的历史纵深中,我们回看历史,“共产党员”这一响亮的名字始终与民族、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共产党人伴随革命而来,伴随新中国建设而来,伴随改革开放而来,伴随新时代的号角而来,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感天动地,他们的精神历久弥新。在音乐诗剧《血沃中华》以朗诵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多名先辈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和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所做出的英勇事迹,董存瑞、李大钊、杨开慧、狼牙山五壮士等等感人的事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血沃中华》不仅表现他们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的共性,更表现他们风采各异的个性。

在剧中每一位英雄都有很多共同的特质: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顽强品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个性,使得他们具有了不同的风采。《血沃中华》不仅表现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共性,更表现他们风采各异的个性。《血沃中华》主创团队在刻画和塑造这些英雄人物时,在共性中凸显个性,在个性中诠释共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性筋骨。在建党100 周年和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及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创排《血沃中华》这样一部戏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回望峥嵘岁月,传承伟大精神,也会让我们的革命激情和时代豪情满血复活,伟大时代,需要伟大作品,需要伟大激情。

二、舞台演出在基层矿工中的功能探究

(一)感天动地,艺术中重温与致敬

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和执导的爱国主语题材的音乐剧《血沃中华》在2019 年年末正式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正式宣布该剧将于2019 年11 月26 日在国家话剧院大剧院首次演出,在之后的一年内,中国煤矿文工团将会在全国范围类进行巡回演出,满足全国观众朋友们的热切期盼。在该大型音乐剧中,朗诵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极大的吸引观众朋友们的眼光,特别是朗诵部分的散文诗《可爱的中国》,该散文诗的创作灵感起源于革命先烈方志敏的先进事迹,诗中的每一句话无不传达着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革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观看的每一名观众,激发起观众内心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华民族同胞为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主义事业奋斗。演员徐涛曾多次公开表明,因为自己在排练过程中多次被这感人的散文所打动,希望导演可以扮演剧中方志敏的角色。这是现代艺术人对革命先烈的致敬,也是新中国70周年、建党100 周年的献礼,让中国人民重温历史,感怀先烈。

(二)传承情怀,诉说伟大革命精神

中国煤矿文工团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 周年的史诗剧目,该剧展现了先烈们追求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英勇不屈的艺术形象,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崇尚英雄、敬仰英雄,时刻铭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拼而来的美好生活,不忘先烈,不忘屈辱。通过对先辈事迹的宣传和歌颂,教育下一代热爱国家,团结一致,时刻将“落后就要挨打”铭记于心,积极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将革命先烈的人物形象带入到对角色的塑造中,以综合性演出形式诠释革命先烈对家国的情怀,诉说,革命先烈在国家危难时刻不抛弃、不放弃、视死如归的伟大革命精神,

(三)创作严谨,凝聚时代矿工力量

《血沃中华》这部感人的爱国题材戏剧由多部分组成,通过多个片段分别讲述多名爱国主义战士的英勇事迹。在该剧中每一位英勇奋战牺牲的先辈们,例如杨开慧、方志敏、李大钊等革命主义战士形象展现的淋漓精致,各个英雄爱国形象对观众的冲击扑面而来,深深的触动在场的每一名观众。在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开创之年和建党100 周年的关键节点,党和祖国人们向英雄先烈们的敬佩也达到了时代的高潮。《血沃中华》这部爱国题材戏剧因运而生,以先辈们的真实感人事迹为创作源泉,敢于采用创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场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英勇不屈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展现了先烈们为解放新中国所做出贡献。

在巡回演出中,每一名中国共产主义战士的出现,现场都满堂喝彩。特别在在刘胡兰烈士家乡和李大钊烈士家乡表演时,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地人对于先辈们的崇高敬仰,受到了当地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出作品在基层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起原创的现实主义作品,能够更好的贴近矿工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承戏剧经典的同时,回首过往峥嵘岁月,展现新时代的人民风貌。在舞台演出的功能中,以严谨的创作重温经典,向艺术致敬,用艺术传承家国情怀,凝聚时代矿工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文工团先辈中华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梁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