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州文人与古琴

2021-04-08黄志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道周四库全书漳州

黄志禄

(龙人古琴文化投资(长泰)有限公司办公室,福建 罗源 350605)

一、古琴及其与文人的关系

古琴,是一件历史悠久,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乐器。几千年的发展,留存有大量的琴曲、文论等资料,熠熠生辉。古琴艺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并且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形成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的古琴流派。唐代琴人赵耶利曾说:“吴声清婉,如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如急浪奔涛,亦一时之俊杰。”①即非常明确地指出吴地与蜀地在古琴音乐风格上的区别。

福建古琴文化历史的起源可追溯至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时有琴人郑文宝。据文献记载:“(郑文宝)又工鼓琴,尝学琴于崔遵度。”②并且崔遵度称赞他弹琴“恐古有之,若今则无”。明代琴人刘珠《丝桐篇》中载:“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闽派”的提法正式出现。自此以降,闽派古琴在福建的发展出现各领风骚的局面。

古琴与文人(士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可以说古琴是每一位中国文人必修的一项技艺,我们所熟知的孔子、颜回、蔡邕、陶渊明、王维、苏轼等等,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演奏古琴,明白琴乐之道,将古琴作为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和途径。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且还有琴乐的哲学层面、社会层面等方面的内容。漳州,位于福建南部,自唐代建州以来,文教事业不断发展,有着“海滨邹鲁“的美誉,诞生一大批鸿儒硕学,驰骋文坛,独领风骚,其中是否存在着善琴者呢?答案是肯定,经不完备的检索,漳州文人中有不少能琴者,为福建古琴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漳州文人与古琴

(一)林弼

林弼(1325-1381 年),字元凯,初名弼,别名唐臣,入明后,因禁国号名氏,复名弼③。漳州龙溪人。为元代至正戊子进士,曾担任漳州路知事。明代初年,参与编修《礼乐书》④,他官至吏部主事官、登州府知府等,为官期间,曾两度出使安南,并以不受赆金而为朱元璋所赏识。

林弼博洽群书,善书工詩文⑤,其诗文成就极高,“有文词,著声闽浙间”⑥《钦定四库全书》本《林登州集》题跋认为“其诗文皆雄伟跌宕,清俊之语敻出尘表。盖明初闽南,以明经学古,擅名文苑者,弼实为之冠也”⑦

在史传中虽然有林弼修《礼乐书》的记载,但没有林弼能琴的确切记录,但其诗文作品中,不乏与琴有关的内容。如《旅感三章》其三:“长风吹明月,流光入髙楼。起坐弹鸣琴,清声满楼头。一曲操将归,四座増离忧。吾身匪金石,衰谢宜归休。为郎已白首,冯唐更何求?”洪武丁巳年春,林弼与好友吴伯宗第二次出使安南,途中染上了疾病,创作此诗。诗中记叙了诗人弹奏琴曲《将归操》,此曲本孔子之赵,闻赵简子杀其贤大夫窦鸣犊而后返之事⑧,借以抒发离忧之情。

林弼爱兰,筑有兰雪轩,在其自题诗《兰雪轩》中有这两联:“因之发清啸,起坐弹鸣琴。一弹猗兰曲,再鼓白雪吟。”提到了两首琴曲《猗兰操》《白雪》,以兰、雪自比,藉以表达高洁的人格精神。此外,“松边拄笏看山色,竹外援琴听涧泉”(《赠温县尹》⑨“鸣琴合清歌,香馔间重席。”(《宿明极上人房分韵得客字》⑩)“流水高山独抱琴,挐舟有客识弹心。”(《书罗彦周画扇》⑪)等等,以琴入诗的内容比比皆是,或吟咏闲适的书斋生活,或抒发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林弼好友中也有很多能琴者,如胡朝辅、戴安国、柴义方、曹子章等,林弼分别为之撰写《琴隐轩序》《好古楼记》《懒云居记》《云溪堂记》等文,其中记述朋友与古琴的故事,阐释古琴思想、古琴意趣的内容信手拈来,亦可以证明林弼懂琴,且能弹琴。

(二)张燮

张燮(1573-1640 年),字绍和,号汰沃。明代漳州府龙溪锦江(今漳州市龙海市石码镇)人。张燮自幼秉承家风,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十岁通五经,兼览史鉴百家”⑫,陈继儒称:“闽中著书三家,侯官曹学佺,晋江何乔远,龙溪张燮也。”⑬张燮尤工诗文,与蒋孟育、高克正、林茂桂、王志远、郑怀魁、陈翼飞称为“七才子”⑭。同时作为发起人成立霞中诗社,鼓倡文风于东南,闽南文坛一时蔚起。

张燮著述近千卷,现已知的有《霏云居集》五十四卷,《霏云居续集》六十四卷,《群玉楼集》八十四卷等⑮。粗略检索其著作,其中不乏与琴相关的诗文作品。如借吟咏陶渊明素琴“识得弦中趣,无弦趣自深。频将巾洒酒,山水有余音。”(《陶元亮素琴》⑯)抒发怀古之情。“琴到下堂弹亦好,笙歌散野倍分明”(《陪吴明府集陈贞弦郊园》⑰)“弹来琴一曲,清响度沙湾”(《登铁板嶂吴若容留酌山房》⑱)等以琴入诗,吟咏朋友之间的情谊。

此外,张燮为其好友宋珏撰写琴铭:“峄阳摅枝,龙门遗质。弦调徽清,器和响逸。山峨水洋,鸟舞鱼出。清风引松,时逢钟律。”宋珏(1576-1632 年),字比玉,号荔支子、荔支仙等,莆田人。宋珏长于书法、绘画,兼精纂刻,又工诗文,善古琴。其诗才正如钱谦益所说:“才情烂漫,信腕疾书,不加持择。诗成,亦不留稿。”⑲其琴艺,友人程嘉燧赞其有“崩山音”(《垫巾楼中宋比玉对雪鼓琴余戏作图便面漫题时过娄江因订后期》⑳)张燮与宋珏交好,多次赴莆田晤宋珏,留有相互唱和的诗文、往来书札等。万历三十四年,宋珏负笈金陵入太学(南京国子监)㉑,张燮作诗《宋文学比玉》赠之:“宋生起莆右,揽衣万寻巅。含风扬妙曲,踵武继昔贤。灵台既已峻,文府亦屡牵。剑拭武都泥,切玉弄蓝田。”㉒勉励宋珏一展抱负。

(三)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 年),字幼玄(又作幼平、幼元),又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人(今东山县)。明末著名的正直诤臣、抗清英雄。其学识渊博,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无不随闻阐发,工书善画,诗文浩瀚,《明史》赞曰:“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㉓

黄道周少有文才,十岁能为文,亦善琴,十二岁便写下《书嵇康琴赋后》,其题注说:“子少而多能,十岁辄善属文,亦辄善琴。时家在海外,读书渔鼓溪,每属文,或先狂走,寻岛中最高峰,对怪石长松,踽踽移时,归而挥弦,然后落笔,顷刻辄数千言,若有神授也。”㉔黄道周的创作,需要投身于自然之中,对着怪石长松,回来后还要弹琴一曲方才落笔,如有神授,这也是黄道周能琴的直接记载。

黄道周对音乐颇有研究,其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声无哀乐辩》,这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在千年之后的回响。陈来先生将其概括为六点:(1)声有哀乐, 哀乐是声的自然属性;(2)声可使人哀乐;(3)哀乐根于人情, 声臭不为听闻而改变。声音的哀乐是客观的, 不会因听者的情绪的不同而改变;(4)声音以哀乐为主, 不以善恶为主;(5)声之哀乐非情, 情之哀乐非实。两个哀乐不同;(6)声之有哀乐非器( 乐器) 之有哀乐㉕。实质上对嵇康声论批判性地接受,对音乐本质属性、乐教何以可能的分析,对儒家乐教观是一个较大的补充。

黄道周以琴明志,他在44 岁时写下《援琴示诸知己四章》,自序云:“丁卯八月,恭闻圣作,时在制方,踰年,未敢言咏。戊辰八月,淡墨已除,甫亲笔研,感今伤昔,欲写茫然,未成音节,聊复寤思,用告素交,未忘夙业云尔。”26 时祖母、伯叔、妻子逝世,国家又外临海寇的侵扰,不免“感今伤昔”,于是援琴作诗,“用告素交,未忘夙业。”

除了林弼、张燮、黄道周等,漳州文人还有很多,如洪思、陈天定、林绍祖、庄亨阳、蔡复一等,相信其中不乏有能古琴者,亟待得到学界关注,进一步深入整理、挖掘,丰富闽地古琴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注释:

①朱长文.琴史[M]卷四.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八.

②宁化县志[M]卷14.郑文宝传.

③王廉.中顺大夫知登州府事梅雪林公墓志铭.林登州集附录.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④林登州集[M]题跋.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⑤福建通志[M]卷46.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乾隆).

⑥八闽通志[M]卷68.明弘治刻本.

⑦林登州集[M]题跋.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⑧蔡邕.琴操[M]卷上.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⑨林弼.林登州集[M]卷3.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林弼.林登州集[M]卷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⑪林弼.林登州集[M]卷7.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⑫ 漳州府志[M]卷49.清光绪三年刻本.

⑬ 漳州府志[M]卷50.清光绪三年刻本.

⑭ 漳州府志[M]卷34.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⑮ 陈庆元.张燮著述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4):48-54.

⑯ 张燮.张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09):331.

⑰张燮.张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09):363.

⑱ 张燮.张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09):216.

⑲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⑳程嘉燧.松圆浪淘集[M]卷十三.明崇祯刻.

㉑ 黄劲.宋珏年谱[M].莆田文化网.

㉒ 张燮.张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09):47.

㉓ 张廷玉.明史·黄道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㉔《书嵇康琴赋后》题注.黄石斋先生文集[M]卷13.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㉕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㉖ 黄道周.援琴示诸知己四章自序.黄道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7(07):1929.

猜你喜欢

黄道周四库全书漳州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