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宋代绘画美学中的老庄思想

2021-04-08郭铭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子庄子美学

郭铭城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一、前言

陈寅恪有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①更在《赠蒋秉南序》写到“天水一朝之文化,为我民族一流之瑰宝。”②这表明,宋朝的文化发展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处于巅峰的位置。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写到:“在君主专制时代,文艺之盛衰兴废,往往以君主之好恶而转移。”③宋朝的统治阶级极力推崇道教,使得老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而宋朝又极其重视文官的培养,宋徽宗更是网罗天下画家进宫作画,并编撰《宣和画谱》,组织文考,文艺之风甚浓。虽说到了南宋时期,国家领土和整体国力都比不上北宋,但南宋的统治阶级依旧爱好老庄思想并盛行文艺之道,所以绘画美学在南宋依旧有所发展。

二、老庄思想的基本特征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探寻宇宙的根源,并由此推导人的处世原则,最终达到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合一的终极目的。其中,老子采用了朴素辩证法,”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庄子继承老子的衣钵,强调“天人合一”,万物“自适其适”等思想。故二者之间,相同之处大抵是提倡艺术家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应以“自然恬淡、清静无为”为基本准则。至此,宋代绘画无论是画面意境还是笔墨效果,首推“大象无形”的朦胧美。

三、老庄思想在宋代绘画中的体现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宋代绘画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广泛深远的。在宋朝文艺当道的情况下,无论是绘画品评,绘画创作,还是绘画功能、山水画的崛起,都能解读出老庄思想的特性。

(一)绘画品评——追求逸气

逸,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记录为:“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夷质切”④,即奔跑、逃跑之意。由此引申出士大夫不愿在朝廷做官,隐居山林,往后更有超脱,安适、闲放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中记载:“见素抱朴”和“少私寡欲”⑤,《庄子·列御寇》中有云:“疏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⑥字里行间传递着老庄价值观里求逸的思想, 即无欲则刚,不去过多地争名夺利,随心而往,一江清明。

唐代朱景玄首次在《唐朝名画录》中以四品“神、妙、能、逸”品评画家,“画格不拘常法”的画家则入最后的逸品。到了宋初,与朱景玄不同,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提为最高品。表示画家不精谨微画,不求形似。这与老子“大象无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苏辙在《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中所载“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 妙不及神, 神不及逸”。可以解读为,“能”是专业能力的熟练,“妙”是一般之上的精巧,“神”为“妙“之上艺术韵味的氤氲或者是某种情感充沛地表达,“逸”则为生命华彩的灿烂与清逸。

在绘画理论中,老庄思想体现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游心”和“无心于画”;在绘画作品中,是米芾的水墨挥洒点染,米友仁的点滴烟云、草草而成,抑或是梁楷“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的简笔人物。这也都是庄子所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 而万物以形相生”⑦的世间真谛。

(二)绘画创作——师法自然

中国艺术师法自然,自古皆然,例如追求自然之景的山水画,融入自然的园林设计、土木结构的建筑,崇尚自然之乐的山水田园诗等,几乎都是契合自然的。这种自然思维就来源于老庄,宋朝的文人画亦是如此。宋朝的诸多文人墨客在山水画领域更进一步, 选择于山水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通过山水画将个人情感酣畅淋漓地表露, 当中便渗透着道家所提倡的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人们又以新的目光重新观察之前极易忽略的山川草木, 使一山一水总关情。

徐复观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与“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均是老庄的产物⑧,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中的山水正是天地大美的具体呈现。北宋画论家郭熙曾说:“山水, 大美也。”其《林泉高致》中记载的“身即山川而取之”与老庄哲学中的“道”,不谋而合。所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说:“吾游心于物之初”,艺术家亲临自然山川而取其自然之道,感受宇宙之源,将内心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存在的物像相融合,进而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出自己所思所悟的真谛,从而观道畅神、达情适意。在郭熙看来,以“林泉之心”亲临自然山水做多角度地审美关照,才能真正传递出“泉石啸傲”的意境。他更借此提出关于山水与人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说“谓山水者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 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 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⑨。这与庄子兼怀万物类似,正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将自身融于自然大化之中,

除了上述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外,“自然”在后来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对绘画创作角度的要求,即不利用人工技法刻意去达到某种境界,这也是韩拙《山水纯全集》中“去俗就雅”的理念深受老子“道法自然”的影响。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提到,要使绘画作品具有“心印”和“气韵”,就需要画家无功利无欲望的状态之下,超越技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逍遥,自然无为的状态中进行创作。苏辙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巧而不拙, 其巧必劳。付物自然, 虽拙而巧。”

在设色方面,同样受到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⑩的美学影响。在老子看来,华丽复杂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自然”意味着要规避“五色”的运用,多用玄色;《庄子》中的天道篇记载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⑪,其精神旨归并非一味要求将色彩排他, 而是寻求某种在色彩等艺术形式之上的突破和超越, 直抵内心深处的艺术体验。早在唐朝,王维《画学秘诀》:“画中之道,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⑫就体现了老庄思想对色彩使用的影响。宋代的一些画家继承了黑白作画的特点, 不用色彩, 回归朴素,如李公麟的白描,梁楷的简笔水墨,讲究从黑与白的墨色中看到一个绚烂世界。徐复观认为水墨淡彩虽是在唐代出现,但其发展的高峰时期却在天水一朝。所以老子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不贵五彩、以素为美”的设色审美观,致使“唐宋前以色彩胜, 唐宋后以水墨胜”的现象产生。

(三)绘画意境——虚实相生

老子论“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以欲以观其徼”⑬,即在某种程度上示意人们从“无”到“有”再生“道”的巧妙。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显示了宇宙万物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当然,他所说的“无”、“虚”并不是完全的空无,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正是影响了宋代的“象以寄意,言以寄象”,在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味外之旨”、“象外之意”等。例如宋代画院选拔画家的试题“深山藏古寺”,有人画一僧于山中挑水却不见古寺而被奉为佳作;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人画泥泞路上几只蝴蝶围绕马蹄印翩然起舞而受到考官们的一致称赞,此等例子不胜枚举。

受到老子“正反相成”辩证哲学思想的熏染,宋代《宣和画谱》云:“画虽小道, 故有可观, 其龙鱼之作, 亦《诗》、《易》之相为表里者。”⑭旨在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另一个可观可游可卧的精神世界。留白是中国画的审美特质,不仅可呈现画家丰富的精神蕴藉,也能充分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画家的作品进行再创造。南宋的马远、夏圭常于画中大幅留白,从“无”到“有”,再由“实”入“虚”,如此“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绘画意境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紧密联系。西方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著名文艺理论家伊塞尔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本文的未定性”、“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即对应老庄思想中的虚实关系。宋《宣和画谱》中称此种风格为“景物虽少而意常多, 使览者可以因之而遐想。”⑮由此,意境便随之而出。北宋欧阳修认为,绘画理应“画意不画形”,即通过合理安排画面的意境,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给欣赏者传达出一种精神恬淡、适性,蕴藏“闲和严静,趣远之心”。

四、结语

吴中杰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中认为:“宋代美学, 以其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⑯在这当中,老子的道常无名、道常无为、道法自然,庄子的游心、心斋、坐忘等美学思想,为宋代绘画美学,乃至为中国的艺术精神、艺术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黄宾虹在《宾虹论画》中说:“老子言道法自然,庄生谓技进乎道,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⑰,这证明了老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影响。在李泽厚看来,道家比其它任何流派都先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他认为“道家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即审美方面,”⑱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这意味着老庄思想曾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了宋代绘画美学的发展,而反过来,不断发展的宋代绘画美学又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地补充完善着老庄的美学思想。二者相辅相成,持续发展。

时至今日,宋代的绘画美学不会因封建社会的过去而消逝,老庄思想也不会因科技文明的发展而被世人遗忘。立老庄思想之大旗,从宋代绘画入手,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之间的魅力。

注释:

①陈世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②陈世曾.寒柳堂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③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中央文史研究院书画院.持守与变革——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论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⑤(东周)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⑥(东周)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⑦(东周)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⑧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⑨(宋)郭熙.林泉高致,转载自王丹舟等人编.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⑩(东周)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⑪(东周)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⑫ 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⑬(东周)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⑭ 王群栗,屈笃仕.宣和画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⑮ 王群栗,屈笃仕.宣和画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⑯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⑰ 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⑱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老子庄子美学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纯白美学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妆”饰美学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