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文化特色职业教学
2021-04-08孙彦
孙彦
(太原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山西 太原030009)
一、前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度诠释了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未来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现了总书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表达出他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深切期盼。
二、继承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立足文化背景,继承文化内涵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文明演化的集成,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特质与风貌的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本质上是具有传播、传承属性的。
中国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存唯一没有断层的只有中国。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大学讲座中,向近千名学生分享中国神话故事,并用激情的语调总结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民族特征,在他的带动下,现场氛围一度热血高涨。教授说,“同样面对世界洪水,西方人躲在诺亚方舟里,祈求上帝保佑;中国人则与天斗,假若一座大山挡在你家门前,西方人会选择搬家,而中国人则会“愚公移山”;我命由我不由天,祸福皆因自身造,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今天,中华文明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无所不在,精神凝聚力量,力量铸就伟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广大人民群众“宅其身”,识大体顾大局,都体现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感、家国情怀。正是这些“大义”,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自信凝聚出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厚植历史基础,发掘文化资源
我们自古就习惯吸取历史的教训,对于现在的成就我们还需要保持谦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历史长达五千年的寿命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而身处传奇当中的我们,对于传奇伊始以及传奇是如何成为传奇,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有人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见历史作为先辈们所创造的一个时期,对于指导我们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定历史的自信,对历史多一份尊重,更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一份思考,对历史心怀敬畏与感恩。学好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以史育情,才能在不同时代背景中去积极体育、主动思考。在历史和现实对比中、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展开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从历史中发掘文化文明资源,2500年前流传至今的话,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基于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特征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传承发展进程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和后世的思想认识。而诸子百家文化的汇通则随着社会的兴盛交替将家国情怀与君子的出世、入世完美结合并继承发展,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内涵和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传播对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君子”从原来的社会地位属性转移到个人修养属性,把家和国联系起来,强调个人通过培养德行取得高位,而不再是靠血统和权力来确定。强调君子不能仅仅是“独善其身”,还必须要有政治责任、要有济世的决心和理想。“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道德经》一句话成为得势“君子”兼济天下、操心家国的重要指针,在几千年来将个人修养、家庭幸福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发自内心自觉实践的人称其为“君子”,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而北宋张载著名的《横渠语录》中所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完整的地诠释了君子正道。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古厚今,渊源流长,是人民的根,民族的魂,是我们身上一脉宗亲的血与肉。就传统二字,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有天文地理的,思想道德的,生活情趣的,人生价值的,哲文厚学的,践行理念的,等。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劈了人类历史上知识之海洋,文明之先河。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海上的丝绸之路建设,正沿着古人的足迹,从一个起点走向了多个起点,从一个高峰走向了多个高峰,直接连接到了五湖四海及世界人民。世界经济论坛的确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还包括有科研,工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多的内容,这也是有章可循,目睹为实的。之所以有传统必有祖业,有祖业必有继承。这是一种毫不动摇的信念,毫不虚无的正统文化之道。
三、创新发展工会特色职业教学的对策
(一)将传统文化融合时事热点,拓展思维
档下,很少人有机会和想法在日常生活中走进专业的传统文化,但是自古以来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就是各种佳节时日,比如春节对联和饮食,元宵节赏灯猜谜,这类老少皆宜的节日活动,另外还有很多综艺节目也是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都成为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爆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经典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中,从未远去。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都是继承传统文化而来。通过多种生活仪式感和娱乐方式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建筑理念、百行百艺、典籍制度等传统文化传播传输至至更大的群体,不止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将传道情怀立足坚定信仰,守正创新
守正是要固本培元,要通过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不断磨炼自身品格和意志;创新是革故鼎新,要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不断发展创新。守,也意味着要守好正确的引导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和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道正道来创新,创,是在5000年历史和文化,100年建党历史,70多年建国历史走过来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征途创新。守住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正”,创造的是开天辟地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穷二白到全面崛起的“新”。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高度一致,都是以人民为主体,一切为了人民,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目标和奋勇拼搏的价值追求。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炎黄子孙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近现代华夏儿女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屈不挠的战斗历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建党开启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随着时代前进,一路走来的精神传承、文化力量,再一次证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必须要有情怀、有信仰。
(三)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情怀辩证统一,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话,是在说他自己,在自述其志。意思是作为一位士人(读书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要深知责任重大,路途遥远。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教育,都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教师很少给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而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宽广的心胸,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难以达到高深的境界,也无法完成普济天下的重任。
四、积极探索文化特色职业教育新体系,联动发展
创新发展文化特色职业教学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锗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未来的职业教育,技能只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还必须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当前应该积极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所处地域的现场教学点,形成场所联动的现场教学架构。积极创新发展课堂和现场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充分整合现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比如设立职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带领大家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资源,让职工身临其境领略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同时积极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专家人士进行教学讲解工作,通过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职业教育局面。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阐释时代价值。要从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