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2021-04-08张丽丹
张丽丹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121)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孕育着民族智慧和力量,对于推动民族进步与发展产生着深远意义。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自身具有文化性,所以在教学中需打破固有的观念,利用学科优势,科学高效渗入优秀民族文化,既要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认同感,又要培养人文素养,实现文化和德育目标。
现阶段,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尚有不足,导致学生不能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承形成不利影响,所以语文教学需要从这里入手,挖掘课程中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补充和延伸,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摸索出新思路,为民族复兴提供动力,促进人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学中有效渗入传统文化是课堂中亟待落实的,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提高诵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还可发挥人文性,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情操以及精神涵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为我所用,自觉继承和弘扬,并且形成民族认同感。
(一)知识技能方面
无论是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语文教材中都汇聚了优秀经典的古文,有短小精悍,有结构严谨,有忧国忧民,有浪漫现实,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古韵之风,领会精神内涵,具有教化人作用。古文与现代文差别大,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对其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对师生要求极高。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进而增加语言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对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神内涵方面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传统优秀文化还承载着育人功能,渗透着尊师重道、礼仪仁孝、忠诚守信、报效祖国、天人合一等思想,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让青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思想认知,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热爱祖国和心系民族复兴,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人目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
当前,语文教学在传承文化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重视学科工具性,常忽视文化价值。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大多流于口号,它阻碍了文化传承,影响了学生民族意识发展,削弱了民族凝聚力。现阶段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学生对其缺少认同感,盲目的追捧西方文化是极其危险的,应该引起关注。语文学科知识目标为主,传统文化渗透少,教师没有明确这方面目标,随意性大,在教学中常常采取总结的方式,三言两语就带过传统文化,学生未能形成认知,印象不够深,难以领悟精神内涵。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很少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导致学习中只了解皮毛,传统文化功能性无法发挥。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物,渗入过程中未赋予其现实意义,与生活存在严重脱节,感受不到现实意义,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不能激起共鸣。语文课堂在渗透传统文化中形式单一,采取的讲解或者展示的方法,吸引力不够强,容易形成枯燥感,融入不到传统文化之中,领悟自然出现问题,文化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四、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新思路与策略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应用,最终是要让中青年形成认同,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优秀与先进性,热爱传统文化,愿意亲近与学习传统文化,承担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在领悟的提前下践行,传统文化帮助语文学科实现育人目标。要落实上述目标,确保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传播,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渗透思路,依据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摸索出新渗入思路和策略,全面提升语文课堂中文化教育成效。
(一)明确方向,清楚任务
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需要搞清楚三个方面的关系。除了素养和能力以外,就是通过何种渠道来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目标过程中,主要的途径就是发展学科素养,利用语文教学促进文化传承,让学生更好领悟传统文化是其中最为核心内容。任务学科教学最终目的都是育人,语文教学自然不例外。语文教学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人,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性,并且进一步拓展文化视野,促进人的发展,达到学科教育文化目标。语文是和语言相关的学科,文化是通过语言存在的,语言自身也是文化,其承载着文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其建构汉语言框架,提高理解与应用能力外,同时让学生获取传统文化,培养学科思维,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语文教改中提出传统文化重要性,将其纳入到相关的规定中,就能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堂应做好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具有文化积淀与底蕴的人才,引导学生学经典,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树立民族意识,将传统美德作为日常行为指南。
(二)创新方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语文教学渗入文化最大阻碍即学生兴趣不足,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改以往的“备教材”为“备学生”,探索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来,以确保传统文化渗透的实际效果。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是渗透传统文化媒介,意境优美而深远,有助于学生认识美,感受丰富精神内涵,所以教师应充分的运用视听设备,生动展示和呈现古诗词意境,身心引入其中,唤起生活经验,在激发兴趣以外,还能使其形成道德与思想共鸣,达到教化目的。另外,语文课堂呈现古诗词意境,可更好理解与领悟古汉语词汇、句子、语言美,认识其博大精深之处,提高运用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以苏轼《水调歌头》为例,先聆听歌曲《明月几时有》,诵读中配上音乐,激发诵读兴趣,变诵读变想象,融入到意境中去,通过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经历介绍,让学生会理解诗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感知内容与联想意境基础上领悟感情与品味诗歌特色。整个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再现《水调歌头》的意境,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把知识技能与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理解诗意,爱上优秀民族文化,生成思想共鸣,受到启迪,具备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精神。此外,教师应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古诗词绘画与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诗句,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联系课堂内外,掌握传统文化中蕴含哲理以及道德观。
又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教师可把在网络上搜集和这首诗意境契合的北国风光图片,也可借助视频,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真实风景,比如诗歌中所说的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景色,感受祖国美丽风景以及壮丽山河,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还有就是坚定的信念,体会词中对于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三)拓展内容,提高渗透效果
语文教学有效渗入传统文化是重要任务,想要确保文化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继承文化自觉性,就要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内涵。实操中,教师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进一步延伸,与核心价值观、爱国教育、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等融合起来,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基础上,学会应用与实践,让传统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亲身感受其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学习,塑造精神涵养,提高民族凝聚力。以教材为载体,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向外拓展,诵读经典,了解中华礼仪,学会为人处事。古诗词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家训,渗透良好的家庭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另外,语文教学渗透着仁爱精神,教师可通过一篇引入多篇,通过学习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关系,明确在四者遇到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从各个层面上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广度与深度,感受古汉语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增强理解和认同,吸取精髓,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弘扬,具有传承文化自觉性。
(四)组织实践活动,促使主动继承
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渗透中不能总说教,应组织多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继承传统文化,在活动中感受魅力,体会崇高精神内涵,起到内化的作用。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朗诵和熟记古诗词中的名言佳句,理解和欣赏,举办朗诵会,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风气。组织学习戏剧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编排表演话剧,体验文化魅力。学生诵读经典,小组内相互检查传统文化学习情况,交流经验体会,提出问题,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每到传统节日,语文教学组织实践活动,比如包粽子,观看龙舟比赛等,定期举办古诗词知识以及文化常识竞赛。
五、结语
综上,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是教学研究重要课题,语文教学首先要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把实用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课堂中贯彻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唤醒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古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领悟蕴含的精神涵养,形成崇高精神境界,确保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自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