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散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2021-04-08肖霞
肖霞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0000)
一、前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此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颁布,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组成的总体框架中,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等基本要点,分别涉及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重要素养,均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审美教育。
由此可见,美育不管是在广义的教育中亦或是在语文学科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恰恰能够实现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中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
语文蕴藏着许多美,于漪先生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抓住的根本就是‘美’。”语文美育就是将语文学科作为载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在找寻语文学科当中藏匿的美时,带有目的性地去寻找其中的美,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的性情、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语文时,不可缺少对于散文的学习,其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等又被称为“文学的骑兵”。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繁多,七年级第一篇课文便是借景抒情散文《春》。此外,还有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等,更有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等,还有记叙性散文《老王》、《背影》等。教材中所选的散文丰富多姿,且极具美感,学习这些散文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步、让学生的性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陶冶等。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审美能力侧重于审美感知,是一种适应审美需求的感官能力。审美能力包括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要想获得审美能力需要依靠于美育,美育可以直接培养人的感官与感知的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散文具有较强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在教学中,散文的语言、意境等作为审美对象时,语言、意境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能够促进感官对形式的感知,使学生的反应敏锐,进而形成敏锐的审美意识与鉴赏审美的能力。在美育中,审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不能够缺少想象,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散文中所展现的自然美、精神美、意境美、心灵美等,在审美活动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是社会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为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奉献一份力量。
比如,朱自清写的《春》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描绘了五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展示了春天滋润万物的美,是活力的代名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最好的启示。教授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渗透美育,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获得审美感受,如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来感受春的美好,或者教师也可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接受美育,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点拨,在不断朗读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体会到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之美,从而能进一步透过草、雨、花等的形象把握文章中更深的内涵,理解春的活力,从而学习春的活力,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会发现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陶冶学生的性情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散文向来是有“美文”的美誉,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等都可以作为美育的审美对象。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必定会带有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来影响读者,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审美体验,也能够受到审美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育,学生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会在散文的语言优美与情感真挚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享受,从而对学生的性情起作用。散文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散文的审美活动,学生在这教学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必定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是通过对散文中优美语言这种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深刻的感受、体验、领悟所获得的情感与心灵的洗涤、超越等,这就是陶冶,学生的性情会在陶冶中受到影响。而美育的熏陶可以慢慢培养和建立一种超越实用的生活态度,改变人的气质与性情。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都是哲理散文,讲述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层次的理解。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中用生命时间观对生命问题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将生命问题放在有限与无限中,静止与运动中等,给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赞美与讴歌生命的永久。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讲述了罗素极其渴望拥有爱情、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凸显了罗素思想的崇高以及罗素人格的伟大。学习此类哲理性散文时,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语言的美,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在创设情境、知人论世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懂文章的哲理。又如第14课中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坚强不屈、与风雪对抗依然倔强挺立”的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农民的勤劳、坚韧,从而歌颂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教此课文时,教师可以着重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这些恰恰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好的内容,也能培养学生的性情。
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认识真善美。处于中学时期的孩子犹如刚出土的嫩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需要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在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中,审美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审美观的正确与否关乎到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散文中深邃的语言美作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通过对教与学这种审美活动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拥有的审美观念慢慢变成积极与健康的,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帮助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差错,又可以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
《老王》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杨绛展示了一个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的人力车夫的生活,老王虽然贫苦、地位低下但为人善良、忠厚、诚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愧怍。“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的文章的主旨,也就能够在感悟到日常生活中给予社会底层小人物尊重与平等的关心与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研读文章当中的重要事件,老王在死之前给作者送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送的冰比前任大,重要词句“镶嵌”、“强笑”、“直僵僵”等,不断引导学生将老王的善与苦进行研读,将老王的善与作者一家的善进行对比,真正领会什么是幸运之人对不幸之人的一个愧怍,领会老王的善良美等,通过语言美的不断研读从而进一步启示学生要关爱不幸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当学生真正发现和感受到散文的美,自然而然会通晓对散文方面的知识点,自然也会懂得如何发现美、创造美。当然,这缺不了教师的引导。作为老师,应该用散文的美学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散文中的心灵美、哲理美等,发挥散文丰富的美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性情、帮助其树立正确审美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