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探究

2021-04-08杨柳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美思政音乐

杨柳青

(河南开放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一、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许多指导性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各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评估组对各高校公共艺术开展情况进行的教学检查,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艺术教育仍然有很多比较薄弱的环节。课程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化,课程内容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主动,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等。这些都制约和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音乐文化的热点分析

(一)综艺栏目对音乐文化的推广

近年来,综艺类的节目多种多样,歌舞类型的综艺从备受关注的《中国好声音》《歌手》到人气爆火的《创造营》《乘风破浪的姐姐》,用热歌辣舞吸引青年的眼球。也有一些如《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的讲述,精美的制作水平,多维度的精彩的演绎开创了综艺新的高度。

从2017年的第一季,2018年的第二季再到2021年的第三季,《国家宝藏》栏目始终保持超高的制作水平。每期的播放总能频频占据热搜,引发网友的谈论热点。在国宝的选择中也有很多是和音乐相关的文物,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栏目对音乐文化的推广,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三个来说明。“华夏初音”——贾湖古笛,“金声玉振”——曾侯乙编钟,“彩凤鸣岐”——古琴。贾湖骨笛有着9000年的历史,是我国出土的最早乐器。节目中一位老人萧兴华作为当年的研究人员,讲述了关于贾湖骨笛传承的故事《千年古乐,传承不灭》。贾湖骨笛身上也有很多未解之迷,需要青年一代接过接力棒去继续研究。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考古发现器型最大的乐器,不仅是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也是青铜铸造史的伟大成就,通过测音还发现“一钟双音”。曾侯乙编钟的声音出现在各种重大场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1997年香港回归晚会上的《天地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磁悬浮编钟》等。古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和琴谱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目中是一张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唐代名琴——“彩凤鸣岐”,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作了大量的古琴复原工作,通过举行古琴音乐会、录制CD,让我们又听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回响。这也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

(二)网络音乐视频中的“千万点击”

比如哔哩哔哩网站(b站)用户以青年为主,被粉丝亲切的称为“小破站”,2020年跨年晚会“最美的夜”因为优秀的节目编排,收视一夜爆红。其中的节目“乐·韵”由国乐大师方锦龙用了多种中外乐器精彩展示了不同的乐曲片段,其中还有极其罕见的乐器:簧、西塔琴、五弦琵琶、钢片琴等,让网友们印象深刻。再比如,“自得琴社”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团体,古风演绎《哆啦A梦》《长安十二时辰》《空山鸟语》等作品。人物服饰考究,音乐制作细腻,人物仿佛从古画中走出。别出心裁的使用古琴、古筝、笛子等中国传统民族乐曲,对中外乐曲进行大胆改编创新。很多视频点击量超过千万,在国外视频网站上也得到一致好评。充分说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有,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小姐姐”的顺利热搜出圈。2021年河南春晚在地方卫视春晚中,口碑名列前茅《唐宫夜宴》里面的舞女身姿婀娜,俏皮可爱,生动再现了可爱的舞女,加上绚丽的舞台3D技术,整个节目美轮美奂,河南春晚另辟蹊径,深挖自生的文化优势,从文化底蕴着手,给大家带来一场文化盛宴。在全国粉丝口碑中顺利出圈,稳居热搜,这也反映了大家对于节目的认同。在全国网友的呼声中,河南春晚导演组在短短十天内,重新录制了“元宵奇妙夜”元宵节晚会,全部在河南的名胜古迹实景取景,“唐宫小姐姐”从河南博物院的歌舞俑脱身而出,先后到了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应天门,登封观星台等景点。

三、研究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新形势下,探索创新高校艺术教育普及模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全面渗透的教育,对于落细落小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本文标题“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分别出自于不同的两个典故。“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待人和善,面对不同的观点也能坦然接受;小人表面上对各种观点表示迎合的态度,但是内心却并不接受。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也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俗,而文化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去了解一种文化,欣赏一种艺术。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他的个性特色,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每个经典作品都有他的独到之处。艺术表现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形式,在艺术的百花园里,百花齐放才是最美的风景。

“美美与共”这句话出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进行的主题演讲,对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的真知灼见。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对于“美”的认识经历了“发现自己的美——欣赏他人的美——包容不同的美——不同文化的交融”四个阶段。这句话放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也同样适用。

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各美其美”就是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单单从乐器来说,中国有二胡、扬琴,外国有小提琴、钢琴,每种乐器都流淌的不同的民族血液,不同的乐器都奏出不同的民族故事,不同的声音都寄托着不同的民族情怀。

“美人之美”,就是我们通过文化的交流,要去发现不同的文化之美。用音乐来简单的举个例子,从中国的五声音律之美到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之美,从印度阿拉伯的微分音到非洲的打击乐,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要尊重差异,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艺术亦然,我们在很多艺术作品里都能发现文化交融的痕迹。用一件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来举例——唢呐,很多人都认为唢呐是一件很“土”的乐器,其实唢呐并不是一件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而是一件外来物。据考证,唢呐是从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唢呐”一词的由来也是波斯语“surna”。经过漫长的岁月,唢呐慢慢的融入到我国文化中,成为百姓非常喜爱的有着独特魅力的乐器。

由此可见,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不同民族人民的创造之美。不同的文化没有冲突,只是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美,每种文化都表现了人们对美的向往。

(二)文化交融之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过程中也应该一以贯之,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高校校园文化多元而自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和聚居地,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全面渗透的教育。要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融入艺术教学工作,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引领作用。本研究试图从几个热点文娱现象入手,分析学生群体对于艺术的关注度和关注点,进而进一步探究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上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并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课例实践,把世界民族音乐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贯穿课程始终。

四、结语

综上可得出结论如下:(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过形象生动的审美体验与认知,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特色的思政课程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2)通过艺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树立信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思政理论有更鲜活的生命力;(3)树立世界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世界音乐跨越了地域、种族和文化,让人们在风格迥异的音乐中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音乐中展现;(4)公共艺术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以美启善”的“美”“德”传统,又是当下重拾文化自信,实现国家复兴的创新手段。

猜你喜欢

美美思政音乐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跳舞美美的
音乐
营救美美周
讨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