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德兴家族墓志书风研究
2021-04-08刘古雪
刘古雪
(上饶师范学院 宋代碑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上饶334001)
一、前言
宋朝时期的江西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江西不仅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中心。宋代时期的江西无论是在人口的数量,还是在粮食的产量方面,又或者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方面,均名列前茅。鼎盛时期的江西书院林立、文风昌盛,宋代时期的江西拥有书院260 多所,为当时全国之最。此时的江西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书院,如雷塘书院、樱桃洞书院、盱江书院、濂溪书院、东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慈湖书院、康斋书院,石洞书院、青原会馆、正学书院、仁文书院、三山讲学、经训书院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五老峰,坐落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更因朱熹的亲订洞规而闻名天下,被称作古代中国四大书院之首。这个时代的江西,在文学、艺术、经济、科技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更有”两宋文人半江西”、“宋代科学半江西”的叫法。
宋代江西的文化繁荣离不开移民的次序开发次序、南北干道的交通改善、文人的独创精神、发达的文学家族引领、学者间的交游、水运的兴盛等等。宋代是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天祥、刘辰翁、王炎午、邓剡、赵文等人铁骨铮铮、可歌可泣。陈寅恪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300 余年的时光里,江右的名家、名士大师如过江之鲫。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姜夔、洪迈、文天祥这些光耀千古的名字,不但是江西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耀眼符号。
章孝标的《送张使君赴饶州》载道:
“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江寒鱼动枪旗影,山晚云和鼓角声。太守能诗兼爱静,西楼见月几篇成。”
宋代时期的饶州是富庶之地,隶属于饶州的德兴自古以来就是藏银、蕴铜、出金的风水宝地。早在唐朝,官府就在铜厂(现在的泗洲镇)设铜场采铜。到了北宋的神宗、徽宗二朝,朝廷大量铸造铜钱,铜的需求量急增,德兴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容忽视。
宋代德兴碑志遗存较多,其碑刻资源内容相当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及文化价值。碑刻是研究我国文化、艺术、历史的重要媒介,墓志铭文、庙宇碑记、祠堂碑记等均为碑志的不同形式。墓志碑刻作为其中较大的门类,与丧葬文化文化息息相关,同时,碑志作为墓主人一生传记的总结,文史资料丰富。
在《德兴近50 年出土宋代墓志书风渊流考》一文中指出董、程、汪、张四姓据《德兴县志》记载,为宋代居住在德兴的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家族,被称为德兴“四大名门望族”。本文就是在此的基础上,以四大家族的出土墓志作为研究重点,以此窥探宋代德兴地区的书法特征。家族是指以血缘和婚姻为基本条件,组成一个生活共同体。家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特征,也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宋代时期科举考试兴盛,科举对家族的兴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仅宋代,德兴的进士总数就有351 人,文献著录者不计其数,文献数量百余种。正因如此,德兴望族重视儒家文化及理学思想,在家族内外的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人物大都在不同的领域各领风骚,为他们树碑立传,往往又变成了一种社会自觉行为。
二、宋代德兴家族墓志书风的朱子思想
提及朱子的理学思想,则必须提到朱子理学思想的创始人朱熹。朱熹的理学思想是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在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进行系统化总结的一种理论。朱子思想将儒释道的思想以及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进行融合,因此朱熹的此套哲学体系较为完备,包含美学、教育、人性、政治等分支理论体系。朱熹的理学思想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德兴近50 年出土宋代墓志书风渊流考》一文中,作者王德荣先生对德兴出土的南宋墓志中所见的朱子书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之后,王德荣先生又作论文《德兴出土朱熹撰文书丹<太学程君正思墓表>考》,深度挖掘《太学程君正思墓表》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本文再度将《太学程君正思墓表》单独罗列出来以辅助研究宋代德兴家族墓志书风的朱子思想。
《太学程君正思墓表》是德兴宋代四大家族的宋姓家族墓志,为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撰文并书丹,朱熹自幼跟随其父亲朱松及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三位老师习字,楷书方面以钟繇为范,行草方面学习颜真卿。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的作品以行书作品主,此墓志虽为碑刻作品,但对研究朱熹书法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太学程君正思墓表》现藏于德兴市博物馆,2009 年于德兴市新岗山镇板桥村出土,墓表文末有时间记载“绍熙四年冬十二乙卯”①,为朱熹晚年所书。墓志主人程正思是德兴的著名理学家,深受朱子理学思想的影响。朱子思想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结合,推崇善举、仁治,因此德兴地区碑志众多。文初时说道宋代德兴碑志遗存较多,墓志铭文、庙宇碑记、祠堂碑记等均为碑志的不同形式,德兴地区的历代学者通过立碑推崇民间的孝道行为,这些碑志一方面宣扬了理学思想,另一方面为研究宋代文史提供的了丰富的资料。
从总体上看,朱熹一生书学观念分为三个阶段,方爱龙在《南宋书法史》中所论述朱熹前期(淳熙六年以前)“心正则笔正”的书学观时讲道:“它的书学思想曾鲜明地表现为:(1)崇尚汉魏以前的石刻文字,一味追求‘古’意;(2)爱好书法,一味追求‘毫发象似’;推崇颜真卿、王安石,注重‘心正则笔正’的书法观。”②
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查得可知,朱熹所撰、书丹的墓志至今为止发现五十余块,朱熹书法作品行书留世相对较多,朱熹所书的墓志作品同样式以行书入志较多。
《太学程君正思墓表》是朱熹书写的为数不多的楷书墓志,朱子理学思想在论书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重性情、二是重功用,而朱熹的理学思想更是受到宋代的书学思想——以人论书的书卷气影响。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书缯卷后》评苏轼书作语:“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清人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道:“唐人尚法,用心意极精。宋人解散唐法,尚新意而本领在其间。”众所周知宋代的尚意书风是更加注重内心的一种书写状态,但尚意书风不是指自成一派,而是对魏晋尚韵的延续,这也正与朱子思想相融合——心正则笔正。
三、宋代德兴家族墓志书风的书法意义
宋代德兴四大家族墓志书法风格多样,楷、行草、隶、篆均有体现,如以楷书书写的《宋故将仕郎梧州司户曹兼司录刑曹事张公墓志铭》,以隶书书写的《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铭》,以行书书写的《宋故通直郎致仕赐绯鱼袋张公行状》,以篆书书写的《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铭》额首等。
研究宋代书法,大家往往过于关注苏、黄、米、蔡,因此将宋代的尚意书风认为是宋代书风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实质上宋代的尚意与复古是相向而行的。唐代书法注重法度,缺少变化,宋人则更加注重从魏晋风骨中寻求变化,正如文中部分说道的朱熹便从小学习钟繇楷书,同时,宋四家中的蔡襄同样是写字端正、宣扬文笔温润的代表书家。
如楷书书写的《宋故将仕郎梧州司户曹兼司录刑曹事张公墓志铭》字字雅正,宋代的书法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一味的学习魏晋,而是尊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朱子思想,书写书法时注重自我内心的表达。这种书写状态是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重修养、重学识。宋人的楷书是在继承唐法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宋代碑志多为书者直接书于石上而由工匠摹刻,这样更易表达书写中的性情,因此“法度”对书法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尚意”的思想则逐渐增强。通过宋代德兴家族墓志更容易读出宋人的尚意与复古。
儒家的中庸思想更适合解释书卷气的线条美感。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说,宋代作为书卷气理念的密集爆发点是有其文化背景缘由的。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感染下,又通过朱子思想的延伸,文人将中正平和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种境界也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中庸是可以修炼的,书写过程作为文人的重要艺术创作活动,同样是文人的中庸修炼过程。由于情感中的文人倾向,书家在笔墨上的线条表现更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的作品在线条表现中不会存在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轻重对比。具有书卷气的线条是雅、静、润的。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之一,宋代书学的复古思潮,使北宋中期的篆隶得到了文人的再度重视,因此以隶书书写的《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铭》,以篆书书写的《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铭》额首才可以一直存在于宋代的碑志中。
虽纸寿千年,但宋人所书纸本经过千年的流传,存世较少,再加之宋代刻帖兴,众多书家在研究宋及前人书法时多从《淳化秘阁法帖》、《淳化秘阁续帖》、《大观太清楼帖》、《潭帖》、《绛帖》等官民所制法帖中去寻找宋人踪迹。仅通过法帖去研究宋人书风,很难全面的窥探宋人书法之全貌。故结合近年大量出土的宋代碑志,可以全面的帮助书家、学者从全新方向着眼于宋代书法研究。
注释:
①.郭奇、尹波点校.朱熹集·卷九十·墓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4608 页.
②方爱龙.南宋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12 月版,第1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