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21-04-08高洁刘敏
高洁 刘敏
(湖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人文学部,湖北 黄石435002)
一、引言
“道歉”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道歉解释为:承认自己所为的不合时宜的言行或者有危害的言行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他人受了委屈或对人他人有无礼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表示遗憾,并适当地给予补偿。以礼节或者行动征得对方的理解和原谅。在英语中,J·霍姆斯对道歉做出定义,大意为:弥补自己负有责任的冒犯行为给受冒犯方造成的损害,向受冒犯者表达歉意,以挽回对方的面子,从而使得双方之间的言语行为恢复平衡。作为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道歉语具有消除误解、弥补情感上的裂痕,从而增进感情、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推动人际交往的作用。无论是英语中常用的“I’m sorry”,还是汉语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对不起”,都很好地传达了说话人真挚的“歉意”。本文通过分析道歉语在使用上的不同,旨在管中窥豹,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道歉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道歉语使用目的上的差异
社会关系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西道歉语使用目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层面。中国自古就有“三纲五常”的规矩,其中三纲具体指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加上封建等级制度的盛行,所以中国人“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服从长辈”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道歉是为了迎合君主,长辈,丈夫,以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稳定。而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这一点从西方国家多党执政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更明显的是西方国家经常发生集会、游行、示威等超自由的事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们崇尚自由和个性的特征,因而个人主义也被认为是无可异议的。因而,在西方国家,道歉是为了弥补平等的社会秩序,而非和谐的社会环境,即强调平等,而非和谐。
(二)道歉语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中方使用道歉语的频率普遍低于西方使用道歉语的频率。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礼貌原则和社会距离方面。
1.社会关系
首先,体现在社会关系上。由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明显,下级要无条件服从于上级,所以上级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向下级道歉的,从而也就大大减少了道歉语的使用频率。而西方国家由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关系,所以无论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还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亦或是夫与妻的关系,只要影响到了他人,就等于侵犯了别人的个人权益,就需要给被冒犯者道歉,即使只有一句“I’m sorry”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丢面子。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
2.礼貌原则
中西方对于礼貌原则的评判标准不一,这就使得中西方在道歉语的使用频率上也存在差异。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例如打嗝、打喷嚏、放屁等行为会冒犯到他人,是一种极其不雅和需要道歉的行为。而在中国,我们会认为打喷嚏、打嗝等行为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我们无法左右,并不是我们不想打嗝就可以不打嗝的。因此,我们很少会因为自己在公众面前打嗝、放屁等行为而给他人道歉,这是致使道歉语在中国的使用频率远低于道歉语在西方的使用频率的又一重要原因。
3.社会距离
最后,在社会距离方面。在中国,如果两人发生矛盾需要道歉时,分两种情况。一是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是陌生人,所以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比较强,冒犯者会主动上前道歉,但是如果是熟悉的人,更确切的来说,是与亲人或者好朋友之间需要道歉时,一般不会道歉,即使是道歉,也只是用很简单的“对不起”带过。比如,很少会有父母犯了错向自己的儿女,也就是亲人认错。这也就使得中国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降低。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什么距离,只要有错就会道歉,与距离无关,这是西方道歉与使用频率高于中方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道歉方略选择上的差异
给他人道歉,就如同与他人做一次心灵的沟通。作为道歉者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他人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等,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道歉的方略。其实,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在选择道歉的方略上也会有所差异。而这种策略有主又体现在语境文化和歉意程度上。
1.语境文化
从语境文化看,中国人在道歉时多采用“直接道歉”的方式来维护双方的面子,而美国人则多采用“减轻自我的责任”来维护自己的脸面。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境文化,使得中西方在道歉语的使用策略上大相径庭。低语境文化的多以个人为中心,人们可以为了留住自己的颜面而在公共场合破口大骂,因而西方人用“推责”的策略来道歉。高语境文化的人更在意集体主义,因而在和他人在公众场合发生争吵,被认为是一种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因为这种形式的争吵会使得双方都颜面尽失,所以我国人会选择“直接道歉”策略。
2.歉意程度
歉意程度方面,在西方,常见的道歉语有:Excuse me.(请原谅),Please forgive me.(请原谅我),My apologies.(我道歉)等。中国常见的道歉语有:“十分抱歉”,“太不应该了”,“真是过意不去”,“不好意思,打扰了”等。在言语的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更喜欢用解释性道歉、负责任道歉、补偿性道歉的策略,而西方国家则很少去解释很多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道歉也不是为了想要负起责任或者给予对方补偿,而只是为了追求心理平衡,挽回自己的面子。同时,国人喜欢用一些程度副词来修饰道歉所使用的动词,这样就使得道歉的真实程度和自我的懊悔程度更深了。例如,非常抱歉;实在对不住;真是太失礼了;太不应该了等,很明显,国人在说致歉语时通常会加一些例如“实在,非常,太”等程度副词,以示冒犯者对被冒犯者的歉意,显得更加真诚。而西方人则不会自日常道歉语中过多使用程度副词,若是经常使用反而显得矫情和造作。
(四)道歉回应语的差异
道歉与回应是对应的两个环节,有了后者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在道歉回应语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显示出差异。
中西方道歉回应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在中国,等级制度早已深入人心。如果冒犯者是上级,被冒犯者是下级,当冒犯者(上级)对被冒犯者(下级)道歉后(一般是私下道歉,不会当众道歉,免得丢失颜面),被冒犯者(下级)会觉得不安,从而说很多例如“不敢当,不敢当”一类的回应语以示对上级的崇敬,同时,会利用重复的修辞来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胆颤和诚意。相反,如果冒犯者是下级,被冒犯者是上级,当冒犯者(下级)给被冒犯者(上级)道歉后,被冒犯者(上级)可能会觉得诚意不够而保持沉默,或者简单回应。但在西方国家,由于对平等的追求,无论等级的高低,人们都会用较为简短的话来回应,例如:“Never mind”,“All right”,“That doesn’t matter”,“Don’t worry”,“Forget it”等,以此来表达对道歉人的尊重,安抚道歉人的情绪。
三、结语
道歉语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不同国家的人对道歉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同一件事情,在中方需要道歉而在西方却不需要;同样的,有些在西方需要道歉的情景在中方却被认为并没有冒犯到他人。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在国际交流中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以上是笔者对道歉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研究,目的是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升个人素养及品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