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表演中的姿态问题探究
2021-04-08柳净歆
柳净歆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一、前言
姿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身体行为,用于我们之间交流、表达信息等。音乐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语言,而音乐姿态的研究也是音乐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这项研究在国际上已有了一些成果,但是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少,关注的人也不多。这项研究对音乐表演也存在着巨大的意义,了解并研究音乐姿态与音乐表演以及音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表演者更好的去呈现作品。
二、低音提琴表演中的功能性姿态
所谓功能性姿态,就是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身体上的姿态,即人体及其在空间上的运动,这是我们身体的肢体语言。根据身体运动学和音响效果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音响生成姿态、音响辅助姿态、演奏交流姿态以及音响伴随性姿态。”
当然存在着除了这四类意外的姿态,但是这四类包含了演奏过程中的各种姿态类型。
“亚历山大·詹森纽斯(Alexander R·Jensenius)和马塞洛·万德莱(Marcelo M·Wanderley)等人总结了以往研究中的四种表演姿态:产生声音的姿态(sound-producing gestures),交流的姿态(Communicative gestures),促进声音的姿态(sound-facilitating gestures)和伴随声音的姿态(soundaccompanying)。不同乐器的发声方法不同,所以产生声音的姿态有所区别,也称为‘器械的姿态’(instrumental gestures);交流的姿态发生在合作表演的表演者和表演者之间,或者表演者和接受者之间;促进声音的姿态是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修饰声音,比如乐句的表现手法,同时具有交流的功能;伴随声音的姿态是指并不与声音的发出发生必然联系的一些身体动作,比如头部的摆动。”当然,在低音提琴演奏过程中,不同的身体姿态对最终产生的音响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坐姿和站姿
演奏者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符合器乐的发声原理、乐器结构等必要条件制约下而形成的一种固有的身体动作和姿态。如果不遵循这种姿态,那么会影响到器乐和演奏者所呈现给观众的音响效果。在这些有限的情况下,持琴姿态通常分为两类:坐姿和站姿。除了极少数的乐器,只能采用一种姿态外,例如:马林巴等。一般这两种姿态可以放在大部分人乐器中,像钢琴和大提琴这样需要坐着的乐器,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站姿。
在坐着演奏的过程中,左手可以更加放松的换把、揉弦,同时也可以不使用拇指来控制琴身的平衡,运用与左手手臂,尤其是大臂。但相反,在站姿演奏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即时放松左手,那么手臂很快就会僵硬和紧张,不能够很容易的运用大臂,从而增加了小臂、手腕以及手指的压力,大拇指的压力也会因为需要控制琴身的平衡而增加。乐器演奏是双手配合的过程,那么我们右手在姿势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着不同的问题。在站着演奏的过程中,随着重力,我们的右手放松的状态下无需弓压也可以使得琴弦振动,得到很好的音色。同时,低音提琴在站着演奏的过程中,琴本身的声音也可以更好的传导出去。但是在坐着演奏的过程中,右手手臂很容易会架起来,不能完全放松的放在琴弦上,相对会比站着演奏的音色逊色一些。
(二)琴弓的运用
弦乐器都是通过琴弓的运动将弓毛和琴弦之间产生摩擦,通过琴马将振动传导给琴身,从而使得琴身振动产生共鸣而发声的。右手如何运弓也决定着产生的音响效果,使用弓子的不同姿势也对最终产生的音响效果产生着一定的、也是最直接的影响。
通过演奏发现:在演奏强音乐时,我们会将琴弓靠近琴马,并且加大弓压,使用更多的弓毛,来达到扎实并且具有爆发力的声音。为了保持音色、音质的平衡,琴弓也会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低音我们会靠近指板,并且使用少量的琴弓来演奏这个音符,而高音相反,我们会尽可能的靠近琴马。演奏拇指把位的音符时,我们会逐渐向琴马移动,从而使得琴弦更好的振动。同样,为了声音平衡,在低音部分,我们会使用少量的弓子,弓速较慢;相反,高音会使用更多的弓,弓子的速度也会快一点。
(三)揉弦
“在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力度等会使用不用程度的揉弦,揉弦是一项技术手段,使演奏者可以通过改变震动频率来更好的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它是通过肘关节带动小臂、手腕来上下变化按弦手指的手指面,从而达到一种具有更大波动性的音色。揉弦姿态就是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来抒发自身情绪的一种姿态,其可以促使演奏者给予音乐的生命力,充分的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更好的使观众有更多的音乐共鸣、情感共鸣。
在演奏过程中,强的音符密集的片段,我们的采用的揉弦多运用手腕,使得幅度变小,频率加快,反之,我们则达不到强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慢乐章,抒情、缓慢的片段时,与强片段相反,需要多使用到手臂,将揉弦的幅度增加,速度减慢,这时候所产生的音色是与强片段截然不同的振动起伏较大的音色。在需要极具爆发力并且音色需要极强或是很结实时,演奏者会通过加快揉弦的速度,加大音色的紧张感和密度,在拉响音符的同时加速揉弦,获得一个具有爆发力的音响效果并保持音乐的张力。而在舒缓的慢板演奏过程中,我们则将揉弦速度减慢,使得音色更加柔和、抒情。在时值较长的音符演奏中,我们会将揉弦延迟,逐渐上下起伏,幅度也会随着音乐的走向随之变大,获得一个优美、柔和的音色。同时,揉弦的连续性也是产生音响效果中的一大因素,只有保证揉弦的连贯性,再加上右手的配合,我们才能够达到声音上的连贯,也可以使得观众有更好的音乐体验。揉弦的连贯性也可以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像是在演奏慢板的乐曲时,更多的揉弦可以抒发演奏者的情绪,就像是在水中添加不同的佐料,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三、低音提琴演奏中演奏姿态的影响
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的人们当听到音乐时,也会挥舞双手,或是使用脚掌拍打地面等。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通过这些姿态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甚至还会通过身体的运动将音乐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来。事实上,音乐体验与身体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姿态也是一种音乐的表达,是音乐与运动中的基本联系。姿态问题在我们演奏表演过程中并不少见,其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音乐,音乐表演离不开姿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会有学者来研究音乐姿态的问题。低音提琴演奏时的音乐姿态是演奏者演奏的重要肢体语言,而通过探究音响效果以及姿态问题可以使演奏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将音乐得到更好的体现。
不同的姿态会对表演最终呈现的音响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演奏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形式,可能是生成音响的姿态,也可能是阻碍到音响发生的姿态。在上面所提到不同的表演姿态都可以帮助到我们生成音响效果,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音乐时的下意识姿态。当然,也会存在一些阻碍声响的姿态。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在低音提琴演奏过程中,持琴姿势有两种,一种是站姿,另一种是坐姿。这两种姿势各有利弊。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绝大数人会采用的是站姿,原因是因为传统的低音提琴坐姿,左腿会大面积的挨靠着背板,会使得背板有一部分无法得到震动,声音也会相对降低。并不能说这样的姿势是不好的,两种姿势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改正的办法,例如:改变坐姿的姿态或是增加一个小装置,让腿部与背板产生一定的距离,在演奏时,使背板发生充分的震动。
同时,姿态问题可以使得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让他们通过视觉效果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姿态问题不光在表演者身上有所体现,在观众身上也会存在着姿态。当观众聆听音乐的时候,也随着音乐产生一系列的动作,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系列动作大多是下意识的。通常会是运用脚部或是身体其他部分轻打节拍或是点头等,这个姿态是说的观众自身对观看到的音乐产生的怎样的聆听姿态,但是表演者的姿态也会对观众产生着一系列的影响。视觉通常是赋予观众最丰富体验的一种感觉,通过视觉加听觉的感受,会使得观众产生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这也说明了姿态问题在音乐中存在的重要性,音乐归根到底最终都是呈现给观众的,表演者所演奏的音乐以及为了音乐所产生的一系列表演姿态也都是为了呈现给观众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音乐姿态是一门综合了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影响着演奏者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也决定着观众听到的音乐。姿态问题总是伴随着表演艺术,并决定着表演的最终效果。最初,音乐起源时,也有着其音乐多带有的姿态。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姿态都在发生了改变,但都存在。器乐的演变也使得姿态发生着不同形态的变化,不管是持琴姿势还是演奏者的表演姿势,都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曲家创造了音乐,在纸张上谱写了静态的乐曲。随后通过表演者二度创作,将音乐变为动态的,形式不同,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维度也是不同的。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同样也是视觉艺术。随着现在科技的发达,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许多人会选择这样更加便捷的方式去享受音乐,那便是通过播放器来聆听。但是我们身为表演者,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忽略姿态问题的存在,相反,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姿态。研究姿态问题可以再次让表演者更加认识到姿态的重要性,提升其音乐素养,帮助表演者有更好的音乐表演实践,带给观众更好的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