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路径分析
——离石区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管理实例
2021-04-08王国雄
王国雄
(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监站,山西吕梁 030000)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正以腾飞的速度让世界瞩目,古村落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在新价值观的冲击下呈现消融颓废之势。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村落传承,传统文化也终会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相关学者提出了活态传承的新理念,能够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统一结合起来,让传统村落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保护传统村落原生态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其实现适度、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议题。
1 彩家庄概况
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2012 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7 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其地处黄河流域晋西黄土高原,依托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而发展兴盛。自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彩家庄先祖李孟清、李兴逃离至此地,见山坳见生长大量彩树(辽东栎),由此取名彩家庄,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后三世祖李秉濯在碛口经商成功后,举建土木,形成现有村落布局。整村四面环山东侧是狮子岭和双龙局,南侧是大庙圪垯和上凤山,西侧是田家茆,北侧由田家茆和双龙局围合,与各山之间围合的沟壑地是农田,整体地形如一只飞翔展翅的凤凰。四座庙宇建于“凤头”,彩家庄明清建筑群建于“凤脊”,以李氏祠堂等重要建筑为中心,通过跑马道、上街和下街和各支巷将各活动空间和居住空间串联。上街的院落南北自一字排开,分布书房院、弓房院等公共活动场所。下街院落依山布局,分为三坎,分布栓马桩、打谷场等公共生产空间。建筑群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民居青砖四合窑院20 余处,建筑多为窑洞,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少数厢房和倒座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建筑工艺和结构形式反映了当时黄土高原民居特点,是典型的晋西窑洞建筑群,彩家庄改造前村落如图1 所示。
图1 彩家庄改造前村落
2 活态传承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路径分析
在传统村落中蕴含大量的人文因素与历史信息,是历史的最直接见证,这种魅力与价值不可复制,一旦遭到破坏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一定要采取必要措施,对传统村落的古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活态利用。所谓活态传承,就是在文化或其载体(建筑)遗产生成的环境中,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在百姓的生活过程中对其进行弘扬与发展,做到建筑保护与人们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区别于用现代科技进行博物馆保护的一种方式。站在活态传承视角,笔者在传统村落的保护项目实施中遵循以下路径:
2.1 建立完善的村落保护体系
首先,建立完善的村落保护体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村落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民俗活动、宗教礼仪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保护,并制定完善的保护体系,能够对传统村落进行无死角覆盖,最大限度将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文化财富真实的保留下来。在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建设项目初期,从彩家庄村庄特征与价值分析入手,确定了村庄保护内容和保护目标。
村庄保护内容分为三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是指村落内部地形与外围山体、沟壑,农田和自然景观;人工环境要素指村落传统格局、民居建筑及院落、历史街巷、公共活动空间;人文环境要素是指包括剪纸、织布、古建瓦工、庙会,伞头秧歌等文化艺术。保护目标为:制定彩家庄保护机制,对现有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综合调查,建立档案,切实保护村落历史遗迹,有步骤地恢复和强化古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为彩家庄文化的传承和村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2.2 划定严格的村落保护区域
其次,划定保护区划,规范开发强度。为了实现传统村落的长久发展,因此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开发与利用。保护区划划定就是确立村庄保护和开发利用边界、强度。保护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区就是指对构成传统村落的村庄格局和历史风貌,体现村庄文化的主体区域实行严格的整体保护,其遵照的是抢救第一的原则,该区域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应当以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不得随意改变其整体布局和空间风貌,确保历史建筑、街巷空间及历史要素保留,所有的抢救和修缮必循采用当地传统材料和修缮工艺。建筑控制区指在核心保护区外,为协调传统村落内在发展需求,新生建筑和构筑物应合理控制区域。该区域可新建居住、公共服务和文化展示等建筑,并对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一致的建筑应逐渐予以拆除和改造。环境协调区是指传统村落核心文化遗产区与的生态环境、景观环境的保护保障区域,是在建筑控制区外以保护村庄周边自然地形地貌,协调村庄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实践中,我们将彩家庄中全部传统建筑集中区域,以上街和下街共24 处历史院落以及传统公共建筑空间为主,划定1.72hm2核心保护区域。将建筑控制区分为两个区域,区域一为古村落所在山梁的核心保护区外的其他建设区域及真武帝所在的大庙圪垯,区域二为与古村落形成对景的东侧狮子山的建设区域,两区域面积为15.2hm2。环境协调区范围为以田家茆和双龙局的山脊线为界,西南包括449 县道一侧建设用地,东南包括整个狮子山和大庙圪垯,总面积为115.79m2。
2.3 科学确定保护项目和整治改造项目
在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每一个村落都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并蕴含着丰富的建筑和构筑物体态和种类,其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与归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根源上确保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完整保留。从工程项目角度上讲,就是结合历史文化要素,确定保护项目和整治改造,最大限度保存传统村落历史脉络,如建筑和街道的完整性。在实践中,我们将建构筑物进行了梳理,将彩家庄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和整治模式分为四类,即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和改造类建筑。在保护类建筑中确定了乐善堂、底下院、旧院等15 个院落作为重点保护院落,并根据资金量确定了一期工程为乐善堂、底下院、仁孝堂(旧院)的修缮,并围绕建筑群进行了其周边道路整治工程。二期工程为彩家庄历史街巷——跑马道的修缮。跑马道为彩家庄古时武举人跑马的道路,贯穿村落南北,上街有一条街,下街根据地形分为三条街,分别为下街上坎、中坎、下坎。
2.4 建筑修缮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中重要组成内容,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造就我国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面貌,在历史洪流中它们留下独有的文化烙印和生动的民俗色彩,现实中许多传统村落中古人生活生产的场所由于功能缺失,破乱不堪,很多格局不错的房屋疏于维护,已经破损坍塌,由于古民居往往达不到文物保护标准,被肆意拆除破坏,对这些“看得见的乡愁”进行及时抢救修缮,是一项可不容缓的工作,根据活态传承理念,我认为在维修中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但旧仅指对建筑旧有建筑形态、功能的恢复,如在外立面上,一定要选取和原本建筑相一致的材料,保持原有的外观风格不变。在结构上,保持原有结构类型不变,传统民居,能够留存的现代的,原始结构设计必然都是非常合理的,否则早就已经坍塌了,局部可适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仿古加固。对于已经损坏的主要承重结构,应该果断更换。在室内装修上,应允许融入现代建筑的元素,给排水、电、通信,这对于延续和利用古民居是必不可少的,从长久来说也是一种合理的保护策略。旅游产业或民宿产业与传统村落发展往往是能得到极好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