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死亡焦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CNKI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1-04-08孔亚亚李朝旭李晓密
孔亚亚,李朝旭,董 锋,李晓密
(曲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媒体对相关事件的大量报道,使得潜在或者直接暴露于死亡威胁下或者感受到死亡威胁的个体越来越多[1]。暴露于死亡威胁下的个体容易产生死亡焦虑。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指当个体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被提醒时,个体的内心深处因受到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惧怕或者恐惧的情绪状态[2]。研究发现,不仅老年人存在死亡焦虑,儿童、大学生、护士、护理实习生都存在死亡焦虑[3-7]。死亡焦虑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地域、自尊、人格特征、父母健康水平、依恋水平等都是影响个体死亡焦虑的因素[8-11]。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学者研究死亡焦虑都采用国外死亡焦虑量表,近几年,有国内的学者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和老年人的死亡焦虑量表[5,6]。40年来,死亡焦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如何?国内死亡焦虑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死亡焦虑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国内死亡焦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内死亡焦虑研究存在哪些不足?目前为止,这些问题都没厘清。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绘制知识图谱,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死亡焦虑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揭示死亡焦虑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20年10月13日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死亡焦虑”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75篇文献。删掉会议摘要、书评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138篇文献。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Drexel)大学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开发,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内的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索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路径以及知识拐点,并通过绘制可视化分析的图谱对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探索和分析[12,13]。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又叫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或者知识域可视化,是显示知识发展历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14]。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和CiteSpace5.6.R5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收录在中国知网的关于死亡焦虑的学术期刊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引用文献的数据展开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国内死亡焦虑研究的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的前沿与趋势有所了解,为开展死亡焦虑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二、数据分析与图谱解读
对筛选后的数据,以txt格式下载,将txt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1980-2020,时间段设置为1年,网络节点类型分别是作者、机构、关键词,设置恰当的阈限值,采取寻径算法或者最小生成树剪枝算法,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
(一)年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的变化可以直观的体现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绘制死亡焦虑类文章的发表数量随时间分布的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首篇关于死亡焦虑的文章是张新凯1988年做的关于利多卡因中毒时的死亡焦虑和谵妄的研究,该项研究报告了15个心脏病人利多卡因中毒后产生的精神症状,由此提出了死亡焦虑(濒临感或死亡已发生的妄想)是该组病人的一个独特的特征[15]。由图1可知,1988-2009年虽然对于死亡焦虑有研究,但是相对较少,说明这一阶段是对死亡焦虑研究的起步探索阶段,其中罗增让[3]首次将死亡焦虑引入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罗增让[4]使用斯皮尔伯格儿童状态焦虑的图示式、死亡刺激和脸谱将49名儿童根据年龄分成三组进行了死亡焦虑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儿童在死亡焦虑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儿童焦虑水平随着其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对象的焦虑程度也存在差异。张向葵等人首次以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研究死亡焦虑[2];2010-2018年间,研究数量曲折增长。戴艳等人对死亡焦虑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测量工具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影响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多种因素,这是国内第一次对老年人死亡焦虑进行介绍的文章[16]。徐晟等人发表的《老年人死亡恐惧量表的编制》,是我国第一个测量老年人死亡恐惧的量表[5]。2019-2020年间,死亡焦虑的研究呈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研究顶峰,周仁会等人编制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大学生被试的死亡焦虑量表[6];整体而言,发文数量随时间分布图揭示出了我国死亡焦虑研究的曲折发展,总体趋势是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逐年增多。
图1 中国死亡焦虑研究成果分布图(1980-2020年)
(二)作者合作图谱分析
为获得死亡焦虑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间合作的强度信息,本文先后将分析项目设置为Author,时间尺度设置为1980-2020(文献截至日期是2020年10月13日),时间区间设置为1,经CiteSpace软件运算后,得到了图2。作者共现分析能识别出某个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每个作者的发文量以节点的大小形式呈现,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作者间合作关系的疏密以连线的粗细形式呈现,连线越粗,表示作者间的合作越紧密;作者发文时间的早晚以颜色的深浅形式呈现,按照作者的发文时间前后顺序色调由暖变冷[17]。图2中,共出现作者34个,连线35条,网络密度为0.0624。所有节点中,可以明显看到5个比较大的节点,分别是杨红、胡成文、陶艳、丁娜、陈淑娟。基于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在本领域中发文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高产作者,由分析可知,在死亡焦虑这个领域,高产作者仅这五位。其中胡成文、丁娜、杨红所对应的节点中心颜色更深,表明胡成文、丁娜、杨红是我国较早开始研究死亡焦虑的学者。另外还有一些团队合作,吴慧敏、杨满云、郭成、周仁会构成了一个作者群;李霞、张盛宇、仇琦、班春霞、林翔构成了一个作者群;陈燕、黄金银、宁香香构成了一个作者群;徐晓滢、李丹、刘世宏构成了一个作者群;还有一些两个人的合作,比如王祖麟和刘化侠、韩丽莎和杨红、陈四光和郭斯萍。总览全图,可以看到较多孤立的点,说明在死亡焦虑这个领域,作者间的学术合作比较欠缺。中国死亡焦虑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
图2 死亡焦虑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三)机构合作图谱
为获得死亡焦虑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以及机构间合作的强度信息,本文先后将分析项目设置为Institution,时间尺度设置为1980-2020(文献截至日期是2020年10月13日),时间区间设置为1,经CiteSpace软件运算后,得到了图3。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该图直观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的分布情况。图中的连线粗细表示各机构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合作越紧密。图3中节点共7个,连线2条,网络密度为0.0952,各节点间连线较少,说明跨机构合作较为缺乏,节点数量只有7个,说明研究死亡焦虑的机构很少。图中可明显的看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安徽省肿瘤医院护理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西区护理部、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我国研究死亡焦虑的主要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发文量最多,死亡焦虑相关论文的产出机构大多是高校的医学院,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医疗机构的研究者更关注死亡焦虑,也可能是由于现实原因,医疗机构的研究者会接触到临终病人。
图3 死亡焦虑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四)基于研究热点的分析
各个领域的文献是各个领域研究热点的一种静态呈现。关键词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凝练和概括,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可以快速地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统计某一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可以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8]。
研究热点是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热门问题或专题,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可以用来研究某一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19]。
为获得死亡焦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先后将分析项目设置为Keyword,时间尺度设置为1980-2020(文献截至到2020年10月13日),时间区间设置为1,数据选取对象为TopN=50。裁剪方式为Pathfinder。经Citespace软件运算后,死亡焦虑文献关键词Citespace分析图共生成30个节点,36条连线(如图4所示)。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图谱中连线的粗细反映该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即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作为媒介作者的能力。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机构中位置就比较重要[18]。根据软件统计结果(如表1),中心性大于等于0.1的关键词为:死亡焦虑(163)、老年人(23)、自尊(18)、死亡态度(11)、焦虑(9)、死亡(7)、护生(3)、护理(3)、中介效应(2)、临终关怀(2)。其中,死亡焦虑是关系网络中最大的节点,意味着它在死亡焦虑研究中的媒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老年人、自尊、死亡态度、焦虑、死亡等,代表它们在整个关系网络起着较大的联络和中转作用,是死亡焦虑领域研究的热点。
表1 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
表中“死亡焦虑”“老年人”“自尊”“死亡态度”“焦虑”“死亡”“中介效应”“临终关怀”的频次排名均靠前,揭示出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群体死亡焦虑的重视。周雪梅、韦庆旺的《超越恐惧:基于老年死亡态度的视角》系统描述了老年死亡态度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其与老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恐惧管理理论对老年死亡态度的影响。从轻视死亡接受、缺少理论整合、研究方法单一、忽视文化差异以及逃避根本难点等五个方面对老年死亡态度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20];黄子玲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对江西省部分县区养老院老人以及居家老人的死亡态度进行了调查[21]。赵妹等人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小学以及小学以下,家中从未谈论过和死亡有关的话题,有慢性疾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死亡焦虑水平越高[22]。郭玮等人研究了生命意义和自尊对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验证了自尊在生命意义和死亡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意义、自尊都能显著的影响老年人的死亡焦虑,老年人的自尊在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1]。李佳探讨了临终关怀服务对护生死亡焦虑、临终照顾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临终关怀志愿实践可以帮助护生降低他们的死亡焦虑水平并且改善他们的临终照护态度[23]。
(五)研究内容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根据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等对关键词进行交叉分析,最后整合出了三项主要研究内容,分别是“研究对象”“影响因素”“恐惧管理”。
表2 关键词表
1.研究对象
死亡焦虑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大学生、老年人、护士或者护理实习生。回顾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张向葵等人首次以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研究死亡焦虑,结果证实了在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死亡焦虑水平越低,即大学生自尊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2]。周仁会等人编制了大学生死亡焦虑量表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死亡焦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死亡焦虑水平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负向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死亡焦虑还可以通过促进意义寻求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6];徐晟等人在参考国外老年人死亡焦虑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内第一个测量老年人死亡焦虑的量表[5];对护士或者护理实习生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护士或者护理实习生的死亡焦虑与其临终关怀态度的关系。华威等人研究了护理实习生的死亡焦虑与其临终关怀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死亡焦虑程度越高,会减少与临终患者的沟通,从而导致个体对临终关怀的态度越消极[24]。综上可以看出,死亡焦虑大部分采用量表来进行研究。死亡焦虑涉及的问题很复杂,不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2.影响因素
死亡焦虑是个体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恐惧、害怕的体验,研究影响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对死亡焦虑具有一定的意义。仇琦等人研究了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人格特征、地域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死亡焦虑水平[8],杨勋等人通过调查研究了藏汉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差异以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研究发现,大学生死亡焦虑存在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父母身体不好的学生死亡焦虑水平最高,父母身体健康的学生死亡焦虑水平最低[9];胡成文等人研究了医院护士的死亡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医院护士的死亡焦虑影响因素有宗教信仰、学历、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参与过亲朋好友的临终处置等[25];死亡提醒效应指个体在死亡提醒后会产生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的一种现象,傅晋斌研究了死亡提醒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的依恋类型、结构需求、自我控制、年龄、宗教信仰都是影响死亡提醒效应的因素[10]。生命意义是个体对生命的追求和认识,郭玮等人研究了老年人生命意义以及自尊对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自尊均能显著预测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对死亡焦虑的影响关系中,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11]。
3.恐惧管理
近几年来,各种自杀以及死亡事件越来越多,我们需要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自杀和死亡时间背后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建议以降低自杀率。因此研究死亡的相关理论,例如恐惧管理理论变得越发重要。陆可心等人研究了恐惧管理理论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根据恐惧管理理论,个体通过亲密关系、世界观和自尊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所引发的个体的死亡焦虑,陆可心研究发现,这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存在优先级,亲密关系优先于自尊以及世界观,而世界观优先于自尊[26-27]。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198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死亡焦虑的文献进行年发文量、作者和机构合作、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国内第一篇研究死亡焦虑的文章发表于1988年,通过年发文量图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还很少,虽然发文量近几年都在增长,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少,最多才达到23篇;第二,通过作者和机构合作图谱可以发现,作者间的合作比较欠缺,中国死亡焦虑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同时各个机构之间缺少合作;第三,通过关键词图谱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很重视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死亡焦虑的研究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对大学生死亡焦虑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大部分都是在研究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
死亡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在未来死亡焦虑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的领域,加强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使死亡焦虑研究更加多元化;当前死亡焦虑的研究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未来研究作者和机构间可以加强合作,从而在已有的死亡焦虑的研究热点上探索其他的研究热点,探索出死亡焦虑新的研究范式,扩展研究主题,使死亡焦虑的研究更加的多元化。例如,将死亡焦虑和民间信仰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死亡焦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