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21-04-08
(西安工程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中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
2019 年全国“两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提案最新政策提出,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更应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发挥好高校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加工方法,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蜡染、扎染等联系尤其紧密,因此,在纺织服装类高校开展纺织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也是轻化工程专业艺工融合最为合适的窗口和平台[2]。通过对纺织类非遗的学习,引领学生在蜡染、扎染、蓝布印花、香云纱染整技艺等手工印染艺术中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培养中国精神,既是新时代专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纺织类非遗项目动态传承的有效途径[3]。
2 纺织类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以我校纺织、服装、轻工、材料、化学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和“文化传承”两个核心实现三个融合。非遗渗入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如图1 所示,可分解为如下3 个方面。
图1 非遗文化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思路
首先是构建纺织类非遗多点渗透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纺织类非遗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即艺术与工程技术的有机融合。
其次是将纺织类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实践课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现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融合,为行业培养具备文化传承、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开发等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最后是通过借助纺织类非遗传承人讲授和校内导师自我提升的双模式,在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依托导师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对纺织类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实现纺织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相互融合。
3 纺织类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3.1 梳理与实验内容紧密贴合的纺织类非遗
结合现代纺织印染技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对比分类的方法,将非遗名录中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原材料、织造、刺绣、印染和民族服饰5 大类,见表1[4-6]。参照纺织品加工顺序和实践教学顺序,构建与专业实践体系相对应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
表1 纺织类非遗分类
3.2 构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
采用对比分类法和系统研究法,围绕材料、织造、色彩图案、传统手工技艺、染整加工等方面,将非遗知识点进行拆分和重组,将非遗知识点对应融入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对非遗融入后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课程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现代纺织技术与传统纺织工艺的异同点,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感受到传统纺织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掌握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前沿纺织科学技术。部分实验教学知识点与非遗知识点的融合如表2。
3.3 打造纺织类非遗多层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
以非遗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为主线,采用系统研究法,将非遗技艺贯穿于轻化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专题等实践环节,通过开设手工印染技艺、创新印染艺术产品等实践课程,举办纺织类非遗创新创意产品竞赛,校园文化浸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非遗衍生出的创意产品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图2 所示为纺织类非遗多层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图3 所示为学生设计、制作的手工印染艺术作品。
表2 部分实验教学知识点与非遗知识点的融合
图2 纺织类非遗多层嵌入式实践教学
图3 学生设计制作的手工印染艺术作品
3.4 培养集现代纺织科技和传统纺织技艺于一身的非遗传承人
聘请纺织类非遗领域的专家、民间艺术家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相关讲座或报告会,向专业教师和学生传授非遗,研究非遗,推动相关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环节改革过程中,寻找现有教师队伍的短板,提出改进方法,培养既掌握先进纺织科技,又熟悉、热爱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人。
4 结语
将纺织类非遗及其保护与传承引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国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形势严峻,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基本取代了延续近千年的纺织材料、纺织设备和印染手工技艺。因此,现代纺织高等教育在保护和传承纺织类非遗中的特殊作用必须被重视起来,将现代纺织的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是时代的需要。我校作为西部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类高校,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责无旁贷,应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