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寻写作之源
2021-04-07窦宁静
窦宁静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写出优秀的作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在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展开探讨。
一、激发写作兴趣
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写作过程中,爱上写作,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才能愿意写作,写好作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例如,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主题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寻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身边的人都有哪些特点、与其发生过什么故事等,将其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为了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文章,如学习《剃头大师》中的写作技巧,描写身边那些具有特点的人。写完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看看谁写得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欲望,还能让他们试着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二、细心观察,积累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要想写出佳作,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顺利完成写作。
例如,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主题为“写观察日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花坛或者周边的公园,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细心观察,只要是美的地方,或是吸引眼球的地方,都可以将其记录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为了使文章的感情更加丰富,还可以将心得体会融入到作文中,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素材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观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等。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帮手”,写出更具情感色彩的文章。通过多听、多看的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体验中收获丰富的素材,为后续写作提供保障。
三、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引导,充分發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能有效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
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主题为“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了避免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手,适当地抛出引导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你们认为二十年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们希望家乡发生什么变化?那时是否每家每户是会有清洁机器人”等。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视野必定会更加开阔,进而写出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四、参与实践,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生活的乐趣和魅力,才能写出更具思想内涵的文章。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主题为“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具体来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植树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树苗成长的不易,养成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亲身参与植树活动产生了成就感、自豪感,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支持他人参加植树活动,爱护花草树木,对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只是简单的植树过程,还能写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大道理。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会更有内涵,文章的思想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写作兴趣;细心观察,积累素材;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力;开展实践,丰富情感,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写作学习中,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