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料,大蕴含
2021-04-07李晓云
李晓云
写作文要选择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需要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有的同学喜欢追求“高大上”,认为“高大上”的材料才有意义,对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不屑一顾。殊不知,泰山之所以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是因为它不拒绝每一粒土壤;江河之所以宽广无边,奔流不息,是因为它不拒绝每一条细小的河流。同样的道理,大材料里面包含许多小材料,小材料往往蕴藏着大主题。没有“小”,哪来的“大”?
《小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在选材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作家没有把目光放在“高大上”的火车站,而是着眼于北方山区的一个常见小站。小站位置偏,“坐落在山坳里”;环境差,“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规模小,“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旅客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白漆的木栅栏,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而这一切在眨眼间就消失了。站内乘客少,“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工作人员少,“兩个工作人员”;设备简陋,“没有钟,也没有电铃”,只能靠“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地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爱站如家,布置精心,小屋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241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却凝聚着小站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透过小站,可以看到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为旅客着想的可贵品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默默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过往行人服务。而这一点,作者没有直说,而是借助环境描写,突出小站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
文章不长,意蕴却深邃;小站虽小,意境却不凡。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值得学习和借鉴。
学生的作文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比如《信不信由你》,写老师是“清洁工”。原来,同学们到培训班学写作的时候,都会带零食,吃完后直接把垃圾扔在桌子下或者塞进抽屉里,放学后拍拍屁股走人。而这些垃圾,都等着老师打扫。
老师天天给我们讲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为什么同学们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呢?是他们年少无知,不谙世事吗?十一二岁的少年应该能分清是非曲直。依我看,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课吃东西、乱丢垃圾,在一般人眼中是“小”事,但从问题的性质上来说是“大”事,因为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大”主题。小作者能从不起眼的“小事”中挖掘深刻含义,给人以警醒和教育。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教我们认识“身边的‘小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教材安排了四幅图:第一幅图,走在前面的同学,打开门,让后面的同学先进,最后再自己把门关上,体现的是先人后己、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第二幅图,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带上铲子和塑料袋,及时把狗的粪便清理干净,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共同家园;第三幅图,大家排队乘公交车,一个戴红帽子的人却插队,批评不文明的行为习惯;第四幅图,一名游客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有一名游客爬到树上拍照,同样批评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号召人们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四幅图从侧面反映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文明素养,小材料反映的是大主题。选择这样的材料写作文,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那么,要怎样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呢?
从小事中发现平凡的伟大。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这些人大多是普通人,做的事大多是“不起眼”的事。如果我们能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平凡之中的伟大。请看李之涵的《母爱是一面镜子》片段:
一天,妈妈带我去散步。前面围着一大群人,我便好奇地走过去看,原来是有人卖脐橙。这些橙子又大又圆,我一看就想吃。妈妈见状,也买了几个。我一边走一边吃,吃完后就把橙皮一丢,拍拍手继续往前走。
我的举动,妈妈看在眼里,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弯下腰,把我丢弃的橙皮一块一块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我不解地问:“妈妈,您捡它干吗?不是有清洁工吗?”妈妈抬起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是否想过,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清洁工能忙得过来吗?环境卫生靠大家,我们每个人只有自觉维护,城市的卫生才有保障!”听完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位母亲做的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很平凡、普通,但她的形象却是那样高大,品质是那样高尚。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她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体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以小见大,视角独特,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捕捉常见和常态中的崇高与伟大,值得学习。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从大的方面思考,从小的方面切入。比如说“保护环境”是大主题,如何选择材料,表现这个主题?请看林谨同学的《走在熟悉的小路上》:
走在熟悉的小路上
林 谨
这条小路说它小,其实也不小,路面有5米宽,中间可以行驶一辆小车。小路旁边有一排小商店,大都经营学生喜欢的食品和玩具。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要光顾小店,买完直接吃,吃完就把垃圾扔在地上,风一吹,垃圾满天飞,尽管每天都有清洁工打扫,但这条小路还是脏兮兮的。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教育活动。学校每天派出值周教师和大队部干部在小路上执勤,发现有谁乱丢垃圾,就立即叫他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如果有不听劝告的,值日干部会把他的名字记下来,交给班主任老师处理。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认识到不乱扔垃圾的重要性,每天吃完的饭盒、食品包装袋等自觉扔到垃圾箱里,这条小路就变干净了。
现在,每天走在这条小路上,空气清鲜,眼前明亮,就像走在童话的宫殿里一样愉悦、舒心。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小作者以 “熟悉的小路”为材料,描写小路的前后变化,表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一主题。文章没有空喊口号,也没有发号施令,而是通过身边的小事说明大主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角度小,但材料新,表现了少年儿童的美好品质。
“大”题“小”作。对于主题大的作文题目,要缩小选材范围,用小材料反映大主题。比如,写改革开放的题材,内容比较宽泛,难以把握,可以写自己家乡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写农村新貌。如李靖同学写的《多了40度电》:
多了40度电
李 靖
这个暑假,我们家的用电量超出寻常。抄电表的王叔叔到我家收电费,说这个月我们家多用了40度电。爸爸很奇怪,正常每个月不超过60度电,怎么会突然多出40度电?一定是王叔叔“老眼昏花”,看错了电表,于是搬着凳子到电表箱前查看,数字一点不差!
爸爸怀疑是电表出了问题,但王叔叔说电表是新换的智能电表,精准度很高,问爸爸最近有没有添置新家电,比如彩电、冰箱、微波炉。
爸爸皱起眉头想了想:“冰箱、彩电,我们家早就有了。至于微波炉,也不可能多用出40度电。”
站在一旁的妈妈突然插了一句话:“是不是客厅那台立式空调……”
爸爸一听,和妈妈大眼瞪小眼,难道……
家里突然多用40度电,这对小作者的爸爸来说有些“超乎寻常”。后来,妈妈一语惊醒梦中人,爸爸才意识到是因为购买了新空调。
文章构思精巧,选材独特,以“多了40度电”这个“小材料”,反映改革开放这个“大主题”。透过“40度电”现象,让读者看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表现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