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联合CT和血清miR-124、miR-155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预测价值
2021-04-07王适达王海虹张立娜
王适达, 王海虹, 张立娜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河北 保定 072750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它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发育不良、血液病和血管硬化引起的[2]。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引起脑部缺血,其主要症状为眩晕、黑蒙、视物不清、头疼、失眠、头晕等[3]。有眼缺血表现为视力丧失、偏盲,患者会感到头晕、不清醒、反应迟钝,有麻木感和肿胀感,严重时有针刺感。约30%~60%的脑梗死患者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4]。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狭窄部位形成局部血栓,可导致远端动脉栓塞,从而引起脑梗死,可累及泌尿、血液循环、语言系统等,严重者可引起致命性疾病[5]。本文旨在研究CT、超声检查、miR-124、miR-155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为颈动脉狭窄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7~62岁,平均(51.78±7.12)岁。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志愿者43例作为正常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5~58岁,平均(48.93±6.17)岁。上述两组患者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6]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或恶性肿瘤者;代谢严重紊乱者;患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
1.2 方法
RT-PCR法检测miR-124、miR-155: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外周静脉血3 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采用Trizol法,检测RNA含量、纯度,使用Takara逆转录试剂盒行逆转录处理后得到cDNA,设计引物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PCR反应条件:预变性94 ℃ 4 min,变性94 ℃ 1 min,60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72℃ 10 min,30个循环。扩增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上电泳30 min,拍照分析光密度值,计算mRNA相对表达量。记录血清微小RNA-124(miR-124)、微小RNA-155(miR-155)进行对比分析。
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美国CE公司)检查颈部血管。首先按照常规的颈部横断面,从主动脉弓平面扫描至颅底平面范围,将平扫序列复制。使用专业的血管成像软件,设置阀值为100 HU,采用高压注射器以5 mL/s的速率注入50 mL非离子型370 mgI/mL对比剂碘帕醇,生理盐水注射50 mL,待阀值测定区造影剂达到阀值的浓度即可加强扫描,最后得到颈动脉CT检查的原始图像,利用专门的重建技术重建血管,进行图像分析。
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IE33超声诊断仪,频率为7 MHz左右,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另一侧检查,将颈部完全暴露出来,横向移动探头从颈根部向头部侧面进行,然后从颈部前部纵向检测。根据测量的表面、内部特征,以及颈动脉狭窄和阻塞的部位等来判断颈动脉直径、分析颈动脉狭窄情况。
诊断价值: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颈动脉狭窄组与正常组miR-124、miR-155表达比较
如表1所示,与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狭窄组miR-124、miR-155表达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miR-124、miR-155表达比较
2.2 超声、CT对颈动脉狭窄分级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如表2所示,与单独超声、CT检查相比,超声联合CT检查对颈动脉狭窄分级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CT、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分级的诊断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超声、CT对颈动脉狭窄分级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2.3 超声、CT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如表3所示,与超声、CT检查相比,超声检查联合CT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超声、CT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2.4 miR-124、miR-155、CT、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程度预测价值
ROC曲线分析显示,四项联合AUC为0.888,诊断价值较高(P<0.05)。如表4、图1所示。
表4 miR-124、miR-155、CT、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程度预测价值
图1 miR-124、miR-155、CT、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程度预测价值ROC曲线
2.5 影像学特征分析
典型病例影像图见图2、图3。如图2所示,46岁男性患者,多排螺旋CT检查表现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见钙化及软斑块,狭窄约80%。左侧颈总动脉中段见条形软斑块,狭窄约25%,颈内动脉起始部见混合斑块,狭窄约90%。左侧椎动脉起始部见软斑块,重度狭窄。如图3所示,男性患者年龄48岁,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表现:左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成(A)和左侧颈内动脉狭窄(B),脂质性软斑表现为低回声,钙化性硬斑块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混合型斑块表现为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
图2 颈动脉狭窄患者CT图
图3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图
3 讨论
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管道系统,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动脉系统相当于供水管道,静脉系统是供水系统的下水管。动脉是从心脏流出到全身器官和组织的[7],静脉来自身体的器官和组织,回到心脏,从而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颈动脉是向脑组织和颅内供血的重要动脉系统,分为左右颈动脉[8]。脑梗死是由脑血管狭窄引起的,但颈动脉与脑梗死有直接关系[9]。血管壁上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斑块的基础上可形成血栓,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狭窄的直径超过50%,会导致斑块形成血栓,表面的血栓或者斑块本身脱落,斑块被冲入大脑,导致脑梗死[10]。本文研究以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CT检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颈动脉超声可检查颈部血管走行、管腔内径、管壁结构、先天发育异常等。重要的是,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是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11],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心血管健康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与预测也有重要价值[12]。颈动脉血管超声可检查的疾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动脉夹层、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先天发育异常、动脉血栓,以及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等。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了解颈动脉狭窄的位置、严重程度,并有助于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方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以作为筛选检查的手段[13]。CT扫描的特点为有多序列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扫描范围较广,可在对比剂辅助下快速、清晰分辨动脉血管腔狭窄情况,完成颈部动脉血管成像,可准确分辨动脉狭窄程度[14]。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了解颈动脉的形态和病理变化,有助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还可以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的病变情况。目前,多层螺旋CT被广泛应用,可用于肌肉骨骼,覆盖更大解剖范围,可进行CT血管造影、心脏评估、脑灌注成像、大型患者检查、虚拟内镜,多层螺旋CT已达到新世纪成像技术的巅峰[15,16]。本研究显示,与CT、超声检查相比,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CT准确率、诊断价值显著上升。
微小RNA-124是真核生物中保守的非编码RNA,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途径。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和脑缺血反应[17]。miR-124在成人和胚胎大脑中是最丰富的miRNA,是一种脑特异性miRNA,在中枢神经功能调节、脑神经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脑梗早期检测的候选生物标志物[18]。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脑动脉闭塞中miR-124具有保护神经、抗炎、降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miR-124从梗死的脑组织中释放血,可能在脑缺血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19]。血清miR-155位于人类染色体21q21.3上,有报道称miR-155可作为结直肠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血清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miR-155的上升可增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细胞增殖[20]。miR-155可调控急性炎症,起到免疫抑制作用,miR-155表达量明显上升可促使机体炎症反应,特异性抗体、效应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并参与急性脑梗死炎性反应[21]。本研究中患者miR-124、miR-155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说明miR-155、miR-124在脑缺血中起到保护作用。临床可根据miR-155、miR-124的表达高低评估脑梗死患者病理完全缓解及预后的价值。
综上,颈动脉超声检查、CT、miR-124、miR-155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可用于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继发性脑梗的风险,预测价值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