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古堰坝”的水文化景观设计与管理优化

2021-04-07董慧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区景观

董慧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的农耕文化建设获得了大力的发展,乡村自然景观与农耕文化的文旅结合,使“鱼鳞坝、梯田坝”这一独特的水文化景观成了新的旅游打卡点,晋升网红坝。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国游、跨省游受到一定的局限,城市周边的美丽乡村成为今年旅游的焦点,游客暴增,各种鱼鳞坝、梯田坝在节假日都出现人满为患的景象。以“古堰坝”的旅游开发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游客在游乐中体验乡村水文化,实现农旅融合,充分利用现有农耕水利设施,最大化创造产值,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是激活古堰坝水文化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在“古堰坝”景区出现了旺季人流拥堵、垃圾堆积、安全隐患丛生等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而淡季则出现了游客稀少、商店歇业、景区环境设施维护不足等现象,其原因均为“古堰坝”景观设计、管理不完善。

本文针对目前乡村以“古堰坝”为中心的水文化景观设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1 乡村“古堰坝”水文化景观设计的优化

目前乡村“古堰坝”水文化景观设计大多以“古堰坝”为中心,更多注重坝体的设计及改造。坝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弧形、扇形、鱼鳞形、台阶形等,层层叠叠,高低错落[1]。水体的色彩亦随水底集合物和堰坝色彩的深浅而变得多姿多彩,水利工程和水文化完美融合,成为当地的特色风景线。然而对“古堰坝”水文化景观的开发设计仅停留在坝体本身的观赏性以及戏水的体验感上,对水文化景观的延伸拓展还不够。应以乡村“古堰坝”为中心,带动开发乡村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示体验场所,成为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水上游憩、乡村度假、山林探幽等,提供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乡村环境支撑,拓宽游览的区域,摆脱“古堰坝”水文化景观受季节影响显著的局限性。

1.1 地域资源的乡村化

以浙江省为例,全省大小古堰多达数千座,占浙江省灌溉面积的7%,是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2]。时至今日,这些水利工程迭经数百年,仍巍然屹立,造福于民。这些堰坝依势而建,利用当地的材料,以自然风光为依托,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水利工程游览风光。

“古堰坝”水文化景观从属于乡村,游客前来体验水坝景观,可感受与众不同的乡村农耕文化气息。在乡村“古堰坝”河道景观设计上,要遵从地域文化资源,并从中提炼出有效的地域文化符号,结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保护、利用自然地形、水域和本土植被等特色资源[3]。在环境设施和建筑景观的设计上,追求“古朴性、乡土性、和谐性”,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注重人工环境与天然环境的空间比例关系。切忌千篇一律和乡村城市化的做法,保持地域资源的乡村性,再现昔日乡村记忆,凸显乡土风情与“古堰坝”传统水利工程沉稳、优雅的姿态。

1.2 体验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多数“古堰坝”在开发景观时,多以戏水景观为主,游客体验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围绕戏水景观,深入挖掘“古堰坝”建设历史,沿“古堰坝”周边,结合地形、地貌,将景区分为戏水游乐区、水文化展示区、水文化体验区,设置多样化的体验场所和设施,增加体验活动项目,如:农事种植、耕作、灌溉、采摘等。并从一系列的文字、图片、景观小品、传统器具中感受传统水利灌溉文化,接受乡村水文化研学教育,以区别于城市戏水景观,吸引城市人群前往乡村体验[4]。

如图1对“古堰坝”周边的景观节点设计进行优化,使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场所密切衔接,游客在结束一项游乐或体验活动的同时,迅速进入下一阶段的体验,使游乐与休闲相结合,点、线、面场所相结合,有助于对人流进行分散,减轻目前旺季堰坝戏水点的负担。通过游览路线和体验方式的优化,对人群进行分流,避免在不利于戏水的旅游淡季客流量减少的状况。同时,丰富的参观、游览、体验活动也有助于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促使人流常年不断,形成淡季不淡的效果。

图1 “古堰坝”周边景观节点设计示意图

1.3与周边景区的一体化

以“古堰坝”为中心的景区要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景观画面,仅有“古堰坝”的河道景观远远不够,同时要注重构建“古堰坝”服务的主体——农耕水利,形成主题游览路线。开发“古堰坝”所在溪流覆盖的灌溉区域以及受益村落,并以此为主线,贯通整条旅游线路,扩大游览范围,将灌溉受益村落及其周边村落的特色文化和景点串联成农村旅游融合游览区,实现“古堰坝”周边一体化发展。

坚持乡村旅游与“古堰坝”水元素相融合,增加乡村旅游体验,变“水资源”为“钱袋子”。坚持农村旅游融合,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助推竹、茶、蔬、菌、果五大主导产业,既能高效创产,又增强观光美感。同时以“古堰坝”为中心,以溪流为主线,规划游览线路,串联各村落共同发展,农产品成区块规模化发展,各个村落内众多差异化景点供游客选择体验,游览时间加长,消费增加[5]。“古堰坝”与周边景区一体化发展,避免由于“古堰坝”水上游乐项目单一,淡季游客量骤减的情况,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

2 乡村“古堰坝”水文化景观管理机制的优化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古堰坝景区因独有的传统水利设施,在众多美丽乡村景区中独树一帜。目前以“古堰坝”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旅游产品品质不够、整体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变质、景区与周边村民有利益冲突、旅游同质劣性竞争、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有纠纷等问题。究其原因,均是对水文化景观管理的不完善,在水文化景区,要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积极作用,完善景区管理。

2.1 完善乡村社区、景区共管机制

乡村社区、景区共管机制强调的是村民参与,重视村民的自我发展,主张景区与乡村社区共同参与“古堰坝”及其周边自然资源的管理,同时以共管项目为载体促进经济的发展。

目前多数“古堰坝”水文化景区处于深化旅游业态植入及后期建设改造阶段,构建乡村社区与景区的共管机制,需要周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的业态建设中,真正从景区的发展中受益。“古堰坝”景区周边村民可以为景区发展提供保洁绿化劳动力、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景区安全管理;景区管理部门也可以优先考虑为景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如:景区摊位的优先考虑及摊位费的减免。

构建景区与乡村社区共管机制不仅可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目前“古堰坝”景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政府既是景区的管理者同时又是景区的开发者,使得景区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建立共管机制可以使村民参与景区建设,起到监督作用,保护环境资源,有效降低景区活动对周边村民耕作、生活的不良影响。

2.2 加强乡村社区参与意识

以“古堰坝”为中心的景观大多与村落连接紧密,与美丽乡村统一规划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加强乡村社区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增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村民人人为景区”优良发展态势。乡村社区参与的关键是增加村民的参与权,这种参与权应贯穿于景区建设的全过程。社区参与应该做到透明、公开、公平,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社区与景区良性互动,共赢发展[6]。

由政府帮助村民建立相关的乡村社区组织,搭建景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发展的桥梁,通过制度保障居民具有参与景区相关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管理措施及重大决策时,应该听取社区村民的意见,并为当地社区村民提供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和机会。反映社区村民的基本诉求,减少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冲突,为景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3 促进利益共享化机制

景区与社区利益共享机制主要指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建设、分享景区收益、促进共同发展。社区村民与景区血脉相连,既是景区的管理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景区的受益者[7]。景区与村民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社区居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景区的经营,增加收入。景区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对景区做出贡献的居民,使全体居民能够参与到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中。同时还可以将景区内经营者的绩效与奖励基金相联系,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8]。通过以上各种利益共享的渠道,帮助景区居民共同发展,促使居民自愿参与景区的建设。

3 结 语

以乡村“古堰坝”为中心的景区,不同于一般美丽乡村建设,而是将农耕水利设施“古堰坝”作为村落中最大的亮点,由此可见,能够充分展示水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在“古堰坝”景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古堰坝”景区村民生活中水文化的体现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景区管理上应注重软实力,优化景区管理机制,调动乡村社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本文从乡村“古堰坝”水文化景观设计与管理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对景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区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