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建立背景下烟台外贸企业的机遇与策略研究①
2021-04-07
1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1.1 区域优势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119.98平方公里,包括济南片区、青岛片区和烟台片区。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毗邻渤海和黄海,与日韩等国家相距较近。青岛片区全部位于西海岸新区内,也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内面积最大、试点任务最集中的片区。济南片区涵盖了历下区、历城区的小部分区域,其余位于济南高新区的中心区、东区和章锦三大片区内,这里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灵活的机制体制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烟台片区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总面积29.99平方公里,包括了中韩(烟台)产业园、烟台保税港西区两个国家级园区。2018年, 烟台片区所在地烟台开发区在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七位。该区共有近3000家工业企业,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化工、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雄厚;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19人,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24家,设立各类基金173只,建立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11家,创新要素充分聚集。
1.2 功能定位
通过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可以看出,山东自贸试验区战略目标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这与先前设立的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战略目标基本一致。同时,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投资便利、金融完善、监管高效、辐射作用等战略目标与上海等自贸试验区也大致相同。但是,国务院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目标中引入了海洋强国的字眼,这突显了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特殊地位。
以下将分析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措施,以加深对其了解。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使用信用监管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的文件在关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描述中,加入了应用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体现了数字时代的特色。二是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包括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保护投资者相关利益等,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市场化较强的投资环境。三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现有产业基础上,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提高了跨境电商以及数字化贸易等新的贸易业态。与人工智能一样,这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山东自贸试验区在促进投融资便利化的同时,也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这体现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政策导向,使人民币成为使用更广泛的货币。五是创新驱动。在强调创新驱动的同时,山东自贸试验区还强调了医疗行业和知识产权体系的发展。这利用了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区位优势,譬如烟台片区距离韩国较近,可以在整形美容方面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同时,山东自贸试验区建立之后也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这也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六是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山东在码头建设、水产养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智慧码头、海洋研究中心、航运大数据平台等也体现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特点。七是深化中日韩经济合作,这是山东区别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措施之一。烟台作为中韩交流的枢纽,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此举对于中日韩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山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给外贸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构成了挑战,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2.1 机遇
(1)企业市场准入放宽。自贸试验区改善了制度环境,有利于减少限制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推动更多贸易企业诞生,有利于企业开展新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贸试验区企业因为拥有更好的制度环境而获得了比较优势,最终会成为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2)外资进入带来较多机会。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一方面,部分外贸企业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可供当地企业借鉴。
(3)贸易结算灵活。贸易结算是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业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与投融资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的金融体系。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4)货物进出口通关便捷。自贸试验区改善行政上的管理,加快清关速度,简化办理海关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等手续,提高报关效率,提升货物进出口自由度。依托海港、空港等交通枢纽,形成强大的物流体系,加强货物进出口便捷程度,真正实现货物快速进出流动的目的。
(5)企业用工自由。自贸试验区有“境内关外”的定位,区域内无论是企管人员或是普通雇员,都能在自贸试验区内外或者在区内企业之间以各种方式交互往来。因为自贸试验区具有这种国际化的人员要素流动特征,区内企业可以获得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6)企业赋税程度降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会降低企业的赋税程度,但不是一味地减税,而是在政府和企业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以足够低廉的税收政策吸引企业,另一方面也保证政府有一定的财政收入,达到双赢的效果。
2.2 挑战
(1)争夺生产要素。自贸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商来园区内投资建厂,外资企业会与本国企业争夺有限的生产要素,并有可能促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进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2)争夺产品市场。外资企业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其创新性的高质量产品更容易满足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会与本国企业在产品市场中形成激烈的竞争。
(3)区内企业对区外企业形成挤压。为促进商品进口和吸引外资,自贸试验区内注册成立的企业享受关税优惠或关税减免、金融开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资源和资本集中,增强了区内企业的竞争力。但自由贸易园区土地面积有限、资源供给也不完全充足,不能容纳所有外贸企业在园区内设厂,势必对区外同类企业形成挤压。
3 烟台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外贸企业所处境地
3.1 烟台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17—2019年烟台市进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但2020年进出口总额超预期增长。其中,出口额为1968.40亿元,进口额为1251.80亿元。通过图1可以看出,2020年2—8月烟台市进出口总额持续减少,但从9月起出现了回升。
表1 2017—2020年烟台市进出口贸易额
图1 2020年2—11月烟台市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增减比例
烟台市对外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市场来看,贸易伙伴以亚洲国家居多,主要贸易国家(地区)是东盟、日本和韩国。其次,与欧盟、美国也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烟台市主要贸易国家(地区)进出口额
2020年,烟台市对美进口总值依然呈上升趋势,对日本和香港的进口总值分别在6月和8月出现回升,但对韩国的进口总值一直持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2020年2—8月烟台市主要贸易国家(地区)进口额累计增减比例
从出口角度来看,对中国香港的出口额在4月出现了上涨,但对日本、韩国、美国的出口额持续减少。其中,美国降幅最大(如图3所示)。
图3 2020年2—8月烟台市主要贸易国家(地区)出口额累计增减比例
从主要产品来看,自2017—2019年,烟台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最高,但逐年呈下降趋势。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也不断减少,但农(副)产品和纺织服装的进出口额保持相对稳定(如图4所示)。
图4 2017—2019年烟台市主要产品进出口总值
3.2 烟台外贸企业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
(1)逆全球化思潮影响。近几年,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主政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采取加征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中美贸易摩擦严重,外贸企业面临压力加大。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2)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使外贸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导致烟台市不少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额下降,个别企业因为无利可图而难以为继。
(3)疫情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贸易遭受重挫。烟台市外贸企业2020年上半年面临订单量减少、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等问题,受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病毒疫情的叠加作用,烟台外贸进出口额1—2月下降13.4%,为近5年新低。下半年开始,国内产能全面恢复,国外因疫情停工停产,外贸需求急剧放大,烟台外贸出现爆发式增长。贸易复苏范围也更广,在医疗物资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出口也开始复苏。
3.3 烟台外贸企业的内部经营困境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发现烟台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身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商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烟台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中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例,这些商品因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空间小。因此烟台市外贸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在应对国际和国内贸易环境变化时没有回旋的余地。此外,来料加工和来件加工在烟台市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业务中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具有“工厂”思维的惯性,在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上缺少历练,发展始终受制于人。
(2)人才相对匮乏。烟台市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多是伴随企业的发展才从事对外贸易,对专业知识认知不透,业务能力较弱。企业招聘到的外贸业务人员中,缺少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善于口语交际、能够熟练掌握国际商法的复合型人才。
(3)缺乏品牌意识。烟台市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只是单一地生产和出售产品,依靠生产订单存活,产品缺乏品牌。在国际市场中,产品极易被竞争者模仿,也无法获得品牌溢价。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烟台市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品牌意识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到被边缘化的境地。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产品创新不但能够迎合消费升级的需求,也能够创造需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烟台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生存空间被上游企业压制。
4 策略及建议
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定位是制度创新,以形成成熟的制度体系并与国际最新的经济制度接轨,进而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服务,并实现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高质量发展。2013年,中国在上海设立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7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1个,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260项制度创新成果。烟台自贸园区首要任务是在服务便利化上作出成效,并按《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先行先试。烟台市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应了解并主动适应烟台自贸园区设立带来的变化,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为了助力烟台自贸园区建设和外贸企业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烟台自贸园区应充分发挥烟台在中日韩经济合作中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建立中日韩企业互动、通关便利化以及信息互换等合作机制。加快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启动中日(烟台)产业园建设,加强地方政府、企业间的经贸合作,帮助在疫情中受到冲击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加快恢复对日、对韩贸易。
区域内的外贸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级新出台的稳外贸扶持政策和海关、税务等支持进出口的相关举措。同时,烟台市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烟台自贸园区这个平台,畅通与日本、韩国的信息对接、便捷通关手续,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深耕区域贸易市场,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规避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
第二,烟台自贸园区应扶持优势产业,促进完整的产业链在烟台布局。沿着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方向,布局产业集群,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提升价值链的附加值。重点培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的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两个产业集群。
外贸企业应基于烟台当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强链补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依托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集群,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响烟台制造的品牌。
在自贸园区建立内部资源共享渠道,充分利用园区内通用性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依托重点企业的专业检测平台和境外研发机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换,解决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通过抱团发展、协作分工、资源融合,突破自身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差的发展瓶颈。
第三,烟台自贸园区应聚焦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鼓励国内外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开展科研攻关。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服务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到烟台片区创新创业。强化政府与社会合作,与山东工商学院共建自贸区研究院,强化专业研究和人才培训。加强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德勤、毕马威等机构交流合作。
当地外贸企业应利用烟台自贸园区搭建的“国际人才港”服务平台,利用区内招才引智的优惠政策,充分招揽人才,将人力资源升级为人力资本,依托人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四,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利用比较优势,重新审视各地产品市场,调整目标出口地区,贴合目的地市场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另外对应关税减让清单和产品关税减免程度,扩大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享受政策红利,提升企业效益。
外贸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烟台自贸园区“境内关外”的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和渠道,主动规避和应对贸易壁垒,避免因出口市场单一而遭受严重冲击;在保证业务的真实、合法性的前提下,以创新的离岸金融为支撑,利用资本跨境流动和融资成本低等优势,积极参与离岸贸易,在高层次的市场化开放型经济环境中获得长足发展。
第五,烟台自贸园区应积极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
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贸易业态,近几年获得快速成长,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凭借线上交易的优势,为“稳外贸”贡献了巨大力量。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同比增长52.8%,烟台自贸园区应开拓B2B领域,并配套通关便利措施。
烟台三站批发交易市场成功入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标志着烟台市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扩大外向型经济方面迈上了新台阶。烟台自贸园区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发挥烟台毗邻日韩的优势,建设面向全球的商品集散中心,打造烟台市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5 结语
烟台自贸园区应该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结合要素供给,找准定位,学习先进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效能。及时回应企业需求,关心支持企业发展。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新一轮外贸政策,抢抓机遇,开展“一对一”送政策上门服务,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对冲疫情影响。
外贸企业必须适应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战略,在观念、策略和技术上做好对接,抓住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战略机遇,实现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