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山城的发现与研究现状概述
2021-04-06刘超
刘超
摘 要:郑州西山城作为中原史前第一城,自发现以来便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如城址的建造技术、年代、性质等也日渐丰富。它的发現无论是对于城市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探源,还是中国古史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键词:郑州;西山城;考古
城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西山城作为中原史前第一城在城市考古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对它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旨在梳理现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对其研究成果做一概述,以期对该城的发现与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1 西山城发现概况
西山城位于郑州市北郊古荥镇孙庄村西,北依西山,南临枯河。经考古领队培训班1993—1995年连续3年的发掘和探索,最终确认城址平面近圆形(图1),直径约180米,推测城内原面积25000余平方米。因枯河冲刷及山坡流水侵蚀,城址南部已被破坏,现仅存19000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及城壕也算进去,面积可达34500平方米。城墙残长约265米,宽3~5米,城隅处加宽,宽8~11米,现高1.75~2.5米,全埋在地表下。有北门、西门两座门,西门设在西北隅,北门在东北角,东、西两侧有附筑城台,北门外侧正中横筑一道东西向护门墙,护门墙以南正对北门有一条南北向通道,纵贯城址东北部。城外有壕沟环绕,在北门两侧断开,不相连属。道路因护门墙阻隔,分走两侧,与城外郊野相连。在城址内外发现有灰坑、窖穴、房基、墓葬和祭祀遗迹,出土有陶、石、骨、角、蚌器等大批遗物。
2 西山城研究现状
西山城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建造技术、部分结构、年代、兴衰原因、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居民体质人类学、性质、地位或意义九个方面。
2.1 建造技术研究
张玉石、杨肇清、赵新平、乔梁等人据发掘情况,认为城址建造是先挖出倒梯形基槽,然后再分段分层向上夯筑。随高度的增加在城墙内外两侧挖沟取土,以外侧取土较多,内侧系筑至一定高度,是因土方转运不易而进行的补充。为保护墙基不受破坏,内侧沟在城墙筑起后即予封填。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具体至少可分三种:第一种以立柱固定夹板,四面版块同时夯筑;第二种是依次逐块夯筑,夯完一块就抽掉夹板,再夯另一块;第三种应用于墙体中心,在版块内直接填土,稍经夯打而成,夯层较厚。城墙平面多排3版,西北角因加宽横排5版。上、下层交错叠压,其间夹垫草类植物使其更加坚固。城墙随高度增加而逐级内收,呈台阶状。夯窝呈圆形,多按“品”字形分布,为3根一组的集束木棍夯筑。为保持城墙结构稳定,还用集束木棍在外侧击打、整形,为防攀登,又在表面抹泥使其光滑。
2.2 部分结构研究
该部分研究现主要包括城壕、城门及城门附属设施的研究。
鲁浩、张玉石和杨肇清分别对护城壕的类型和性质进行研究,鲁浩认为城壕系人工挖筑的,平面呈圆形,剖面为直壁平底状,小型单道紧邻城墙内城壕,城门处的通过方式属陆地类,在城壕发展演变中处于萌芽期。后两者认为它尚未完全具备后代城墙外围城壕的性质。于有光对北门附属设施的功用进行研究,认为北门的城墙、城壕、护门墙及城台相互配合,构成了复杂的防御系统。护门墙的设置使城门外多了一道屏障,使入城通道由长驱直入变为不得不从护门墙两侧与城墙之间的缺口分散绕行,起到了与后世外瓮城城墙类似的作用。城台的设置也与后世墩台类设施近似。缪小荣对城门类型进行研究,认为城门系小版块夯筑的长方形陆门,城门处城墙宽度为等宽型,与城墙的位置属直线型,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周围墩台等设施已较为先进。
从西山城城门、城壕设计来看,该城还略显原始,但从北门复杂的防御系统和前文具有较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来看,其又具备一定的成熟性,西山城或正处于中国城市从原始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2.3 年代研究
张玉石、赵新平、乔梁依据城墙内出土遗物及城墙叠压和打破情况分析,认为西山城始建于西山四组,五组时曾重建,七组时被废弃。绝对年代比照大河村、青台等遗址同期遗存所测结果,距今5300—4800年。
2.4 兴衰原因研究
关于西山城的兴衰原因,现在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韩建业结合文献,认为西山城是祝融族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在西渐中兴后建立的,后又在祝融族的衰落和西方华夏集团的东进中被废弃。陈隆文稍做修正,认为西山城所属祝融集团为炎帝之后,该城的兴起应与祝融集团东扩相关。②李鑫认为西山城可能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该地区经济交换和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贸易积聚了大量财富,从而有能力修建该城。但集聚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招致了战争和毁灭。③余西云、赵新平认为西山遗址处于西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接触的前沿,西山城正是在大汶口西进的强大压力下,为了防御敌人而修建的。靳松安、张建也持相似观点。
上述观点虽然各执一词,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山城兴起无论是出于集团扩张、经济贸易还是聚落防御的目的,都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前提的。而它的衰亡无论是因为南迁导致的废弃,还是因为战争造成的毁灭,似都与仰韶晚期以来社会复杂化加剧、氏族间冲突不断的大背景有关。
2.5 社会状况研究
社会状况方面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墓葬、房屋建筑、祭祀遗存、动物遗存、陶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所得结论较为一致。
对于西山城成年男子与婴儿的合葬墓以及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发现,张玉石、赵新平、乔梁认为在西山社会中后期,家庭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奠基用陶器内留存有残缺的婴儿骨骼,说明当时存在着杀婴祭祀的风俗。马世之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家庭结构或已经达到父系社会阶段,窖穴底部人、兽骨架的发现,表明宗教祭祀活动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杨肇清、李昶、戴向明观察到房屋建筑和墓葬的差异,杨肇清认为西山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戴向明和李昶分别从建筑面积和建造方式分析,认为高等级的建筑或对应了高级人物及权力阶层。靳松安、张建结合出土陶器中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发现,认为西山社会同海岱与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文化交往频繁。陈全家通过对动物遗存的分析,认为当时的产业兼有采集渔猎业和饲养业,第一期时二者比重基本相当,第二、三期时以饲养业为主,并不断发展。
2.6 自然环境研究
王晓岚、何雨通过对磁化率进行分析,认为西山地区当时的气候处于温暖湿润的鼎盛阶段。陈全家对西山动物群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西山动物群中有不少是分布在今长江以南喜暖湿的动物种类,表明当时气候也应是温暖湿润的。
2.7 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
魏东、张桦、朱泓对比具有时空关联的其他人群发现,西山人群在颅骨上所体现出的遗传形态特征除具备自身特点的同时,还与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人群最为接近,这可能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文化交流相关。此外,人群中还存在具有自身特点的颅骨改型与拔牙习俗,这可能是原始审美意识或宗教信仰的反映。龋齿、牙周病、关节炎等病症的普遍发现,则反映出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
2.8 性质研究
关于郑州西山城的性质,学者们结合文献或从遗址本身出发进行了诸多探讨。
许顺湛结合文献研究,认为西山城在时空上处于黄帝时代有熊国范围内,故可把西山城称为黄帝城,为当时的政治中心。马世之认为西山城虽建于黄帝时代,但是否为有熊国国都,就现有资料来看还缺少足够的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脱离了原始聚落形态,逐渐发展成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具备“雏形城市”的性质。杨肇清认为该城并非建在同时期最大面积的遗址上,是城乡初步分化的城和镇,而不是特定含义的城市,是部落联盟中心、经济中心、聚落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陈昌远、陈隆文结合西山城地理位置及相关文献,认为西山城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中原地区祝融时代的古城,可命名为祝融城。靳松安、张建从考古材料出发,认为在仰韶中期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原始宗教产生,在原始氏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西山城成为具有部落政治中心、宗教和商贸性质的城市。余西云、赵新平根据西山城处于两支文化交汇地带的特点,认为其具有军事防御据点性质。李昶结合西山城军事防御设施齐全、城垣建造技术先进、城内有一定布局且位于聚落群中心等特点,也认为西山城可能是一处防御色彩较浓的区域政治中心。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于西山城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多表示认可,而对于其是否具备政治中心的地位以及能否与有熊国国都相对应还有待探讨。
2.9 地位或意义研究
学界对西山城的性质或略有分歧,但对其地位或意义的认识,学者们从城市发展史、文明起源等角度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玉石、赵新平、乔梁认为西山城的发现为研究仰韶晚期豫中地区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早期城址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建造过程中方块版筑法、建筑收杀设计、城隅加宽、城台及护门墙的运用等,对后世城垣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发展史上,它近圆形的平面,正处在从传统圆形环壕聚落向城墙环团的方形城址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和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龙山时代的到来。许顺湛认为西山城建造技术之高不是一下形成的,必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不排除在此之前的庙底沟类型遗址中还会发现黄帝时代早期城的可能。杨肇清认为西山城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战争激烈的产物,标志着文明社会的萌芽,将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提前到仰韶文化中期,为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证明了文献中黄帝时代建城历史的可信性。
3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西山城的发现与研究已涉及多个方面,成果丰富。其次,作为中原史前第一城,其形制结构、筑造技术等多具有开创性,对后世的城市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部分先进性特征也使人们相信在它之前可能还存在更早的城,文献中黄帝造城的记载或确有其事。最后还应认识到,磁化率、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运用为在西山城的相关研究中起了极大的帮助,使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玉石,赵新平,乔梁.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J].文物,1999(7):3-5.
[2]张玉石,杨肇清.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遗址面世[N].中国文物报,1995-09-10(001).
[3]鲁浩.中原地区早期城址护城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4]于有光.中国早期城市瓮城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5]缪小荣.中国早期城市城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6]韩建业.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J].中原文物,1996(3):60-63.
[7]陈隆文.从祝融部落的迁徙看郑州西山古城遗址的兴废[C]//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103-109.
[8]李鑫.西山古城与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的起源[J].考古,2008(1):72-80.
[9]余西云,赵新平.西山城的情境分析[J].考古学研究:十,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17-323.
[10]靳松安,张建.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国早期城市起源[J].郑州大学学报,2015(2):135-140.
[11]马世之.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浅析[J].中州学刊,1997(4):135-139.
[12]杨肇清.再论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的性质[C]//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93-102.
[13]戴向明.中原地區早期社会复杂化的形成与初步发展[J].考古学研究:九,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81-527.
[14]李昶.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5]陈全家.郑州西山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J].考古学报,2006(3):385-418.
[16]王晓岚,何雨.郑州西山7000年来磁化率所反映的气候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3-137.
[17]魏东,张桦,朱泓.郑州西山遗址出土人类遗骸研究[J].中原文物,2015(2):111-119.
[18]许顺湛.郑州西山发现黄帝时代古城[J].中原文物,1996(1):1-5.
[19]陈昌远,陈隆文.郑州西山古城遗址与中国早期商业贸易[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3):32-35.
[20]杨肇清.略谈河南郑州西山发现仰韶文化古城址及其重要意义[J].史前研究,1998(00):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