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初探
2021-04-06徐冉
徐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氛围的浓厚和保护利用意识的兴起,各地兴起建设遗址公园的热潮。郑州市开展“生态保遗”工程,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主要手段,以实现生态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转变过去被动的保护理念和方式,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遗址的实用性功能开发。在遗址公园保护模式逐渐盛行的情况下,这种将生态建设和文化展示融入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将会为其他城市的遗址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遗址;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保护利用
遗址公园是我国普遍采用的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学界对于遗址公园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上,研究遗址公园建设方法、保护、展示规划技法、绿化景观设计等。但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依托的遗址在保护级别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且多是大遗址。而大多数级别低、面临破坏影响亟待保护的遗址在遗址公园模式下,如何实现保护利用是需要实践来进行探究的。
1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概念
《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规划建设导则》中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定义是: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古遗址文化展示为核心,以公共服务为目标,因地制宜,将古遗址保护与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建设灵活结合,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的功能并向全社会开放的特定公共空间。“遗址”“生态”“文化”,其中“遗址”说明此类公园是以遗址为依托建设的公园,区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生态”则表明此类公园要发挥生态价值功能,生态功能在当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注重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由于国土绿化、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对于绿地数量的要求,政府迫切希望创建绿地。单霁翔说:“每个城市在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中都应该按一定比例设置公园绿地,那么公园绿地设置在哪?我建议各个城市就把公园绿地设在大型遗址上边,其他绿地适当调整用于建设,相比新建的公园,遗址公园更有品位与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文化”说明此类公园要具有文化展示、教育科普等功能。文化展示是遗址公园最重要的现代功能,遗址公园通过传达遗址内涵、阐释遗址价值、滋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情操,与人们的爱国之情、文化自信等精神情感形成共鸣。
2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特点
2.1 社会各方积极性高
郑州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获得了各相关利益方的高度支持。政府为了推动国土绿化,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通过遗址公园建设创建了绿地,公园建成之后免费开放,给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场所,遗址公园不仅是政府主导的绿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遗址周边百姓的生存环境随着遗址周边环境的改善而获得优化;开发商在遗址及周边环境改善下发展公园周边商业、地产从中获利;文物工作者也乐见遗址得到保护,获得尊严,并在合理利用下服务社会。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涉及利益各方普遍积极性高,推动了此项工程的有效开展。在社会各方积极性高的情势下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能高效地实现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2.2 建设要求相对较低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求较低是相对而言的,其相对于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与遗址的重要性有关,重要的大遗址、古城址投资强度大、要求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国家文物局,2012年)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的开展、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遗址安全方面、遗址的展示及阐释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更重视建设步骤,强调操作性,更多的是从工程建设的角度进行要求,注重园林景观效果、绿化质量,以及便民配套设施服务效果等。总体而言,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在完成遗址保护的基本要求之外,应重视其作为城市公园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便民服务等实用性功能,并希望通過遗址的保护利用滋生更多附加功能。
3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模式下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模式的核心还在于“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公园通过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手法,整合现有资源,将已被发掘或未被发掘的遗址完好保留在公园用地范围的公共空间内。”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对于级别较低的遗址保护效果明显。郑州市大量遗址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遗址价值不突出,未被重视利用,仅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符合“四有”相关规定,制订了文物保护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保护区划的建设行为进行禁止或控制,但其约束力因遗址管理能力弱而经常面临挑战。造成遗址既未被利用,也没有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对遗址进行保护,遗址面临自然和人为破坏影响严重,甚至面临被蚕食和消失的危险。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模式不仅将遗址保存于公园这种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公共空间,减少甚至杜绝了人为破坏行为,而且转变了遗址未利用时呈现的破败遗址形象,使遗址形象得到美化,重拾遗址尊严。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还有效地保护了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由于遗址大多未经发掘,且古遗址表面已没有遗存,对遗址本体采用覆盖保护,保护范围内控制扰土深度,文物保护范围内采用覆土形式,表面以浅草种植,不种植深根系植被,不开展建设挖掘活动等扰土行为,使遗址处于地下的稳定环境中。对进行过发掘的遗址也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对可用于研究或展示的可移动遗存进行异地保护,将来在博物馆中展示。对于周边环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监控地带内控制基本建设,使周边基本建设与遗址景观相协调。遗址周边水系也得到了治理,为遗址创造了良好的水文环境。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功能还表现在通过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的改造,使遗址周边群众获得更多谋生手段,使业态聚集发展,居住条件改善,周边经济状态被盘活。遗址保护成果也有助于地方形象、城市品位的提升,进而促进招商引资和人才回流。此外,遗址的保护利用将人群居住地引到遗址周边,缓解城市中的交通和居住压力,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场所,提高人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详细来说,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通过各种展示景观的打造和功能性场所的设置,实现了遗址利用的公益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中,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明确坚持公益属性,并提出“发挥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设立的农耕渔猎区、古作物种植区、制陶体验区等,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课程和场所支持。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建设运动场地,把有运动需求的人们吸引到遗址来,无形中向人们传播遗址文化,使沉睡的遗址在运动的氛围中“活”起来。
4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发展策略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在建设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首先,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中的遗址与周边的建设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临的破坏因素愈加复杂和增多,若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将使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其次,建设遗址公园因古遗址年代久远,内涵难于展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效果雷同于城市公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设计规范不完善,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其中建设资金缺乏也是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笔者基于郑州市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实践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是根据遗址自身条件进行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根据文物古迹的价值、特征、保存状况、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研究、展示、延续原有功能和赋予文物古迹适宜的当代功能的各种利用方式,分析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模式对于不同等级,尤其是省级以下文物保护级别较低的遗址的适用性,明确不同保护级别遗址的保护优先权,根据遗址所处区域的城乡发展现状和未来城市规划,确定遗址公园的建设定位和服务目标。
二是加强遗址的价值研究。依据现有条件,加强遗址在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研究,依据现有文献,在充分论证情况下,科学合理地对遗址进行展示,在本体展示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景观小品的打造或根据同时代文化特色的模拟阐释,传达遗址的文化内涵。在遗址公园的标识系统、导视系统、铺装等方面植入特色文化符號,以显示公园的文化属性。
三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百姓的实际需要。需要更多地考虑人们的现实需求,着眼于服务社会大众,想群众之所想,优先考虑满足遗址周边群众以及本地居民的需求。不应以遗址保护作为换取发展经济的筹码,避免穿着文化外衣,行功利性开发利用之实。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只有服务于大众的需求,才能拉近遗址与人们的距离,获得人们的感知和尊重,从而激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良好的保护氛围。
四是根据城乡建设提前谋划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郑州许多聚落遗址分布于四环内外的城乡接合部,由于城乡发展进程不同,村庄改造步伐不同,有的遗址周边村镇已经征迁完毕,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有的村庄还没有进行征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只有根据城市规划和乡镇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提前谋划布局,跟随村庄改造的步伐,待村庄征收完、产权收回后进行建设。同时应根据综合考虑遗址与周边的关系、遗址周边区域未来的城市定位,服务周边群众需求,优先考虑城市建成区和发展区遗址的保护利用,优先保护周边基建活跃的遗址,在村庄改造时,对建设单位及周边民众进行宣传,加强巡视,禁止向遗址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避免建设和改造活动威胁遗址安全。
五是创新资金创建渠道。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的改善,对区域环境、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良好的效应,吸引开发商基于遗址保护的经济效益,出资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对遗址进行保护。同时,在保护方法和展示手段上根据遗址条件减少建设成本。如在保护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进行考古发掘,不仅使遗存继续留存于地下,而且减少了建设时间和成本。对遗址本体的保护使用“树林草地”的景观,尽量少采用高大乔木的种植,不但减少了对遗存的侵扰,而且减少了保护成本。此外,在遗址核心区外建设各种文化艺术馆,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创作、教育活动,不但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优质的场所,而且增加了遗址的经济效益。
六是政府应组织文物、园林绿化、环保、地质、水文、经济等部门联合制订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规范,明确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定位、建设目标,对保护要求和再利用的强度作出说明。规定遗址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文物部门的监管下进行,对于文物部门不擅长的实用性利用策略,由相关其他部门提出来,征求文物部门的同意之后再实施。这要求文物部门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能够根据文物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保护理念和原则对遗址的保护作出专业性指导,并能够敏锐掌握国家遗址保护利用的动向态势,在统筹把握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
5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案例
八郎寨遗址位于管城区十八里河镇八郎寨村东南部约300米处,遗址文化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对较为丰富,对研究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2009年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八郎寨遗址为定界进行了一次勘探,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八郎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目前已经建成遗址公园,占地面积23亩,投资600万元。投资来源于企业为了发展遗址公园周边楼盘而出资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八郎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对遗址地表农耕、电力、电线线路架设和周边新型农村建设投放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除,整治了遗址环境。对于遗存分布区仍然采用了覆土植草,限制扰土深度。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南曹乡总体规划(2010—2030)》等上位规划,八郎寨遗址周边为城乡居民点建设、商业用地,遗址周边现建设完成的有学校、居民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主要服务周边十八里河街道办事处、八郎寨村、苏庄村及绿地公园城等村庄和新建社区约3万居民。所以八郎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定位是为市民创造休闲、文化、自然的公园。遗址公园打造了文化长廊对遗址信息进行解读,考虑到其社区公园的功能,设计了供儿童和老人玩乐的休闲区域,绕遗址一周设置了活力跑道,人性化地装置了夜跑导航定向灯防眩光,做了跑步距离和卡路里消耗标识,给周边热爱运动的人们提供了难得的锻炼场所。公园虽小,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僻静悠然的休闲场所。
6 总结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模式是郑州市根据自身情况,在保护遗址前提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播展示出具有郑州特色的遗址保护与利用方案。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建设模式,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将受城市化影响、面临自然和人为破坏影响严重的遗址迅速地保护起来,及早遏制遗址目前正遭受的破坏影响和将来可能受到的破坏威胁,并在开发利用中通过对本体保护和环境的整治,对区域环境、生活质量进行提升,进而产生良好的效应,为遗址将来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留下发展空间,这对郑州这样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的遗址保护是有启发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大遗址保护及策略[J].建筑创作,2009(6):24-25.
[2]彭历.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