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

2021-04-06李文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互联网+

李文娟

摘 要: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类别逐渐丰富。在通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博物馆的宣传、陈展、与参观者的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兴起与繁荣使博物馆的宣传和参观方式突破了传统限制,“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改变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式。文章试从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历程结合现实情况,展望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博物馆;互联网;信息技术

1 “互联网+”的六大特征

1.1 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只有敢于跨界,才能坚实创新的基础;只有协同融合,才能实现群体智慧,从创新到研发到产业化的途径才会更加通畅。融合指的是身份的融合,从消费者变为投资者,然后参与创新。

1.2 创新驱动

过去支撑中国发展的粗放型经济早就难以为继,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必然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互联网特有的自我创新、自我变革的特质来发挥创新的力量。

1.3 重塑结构

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网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与虚拟社会治理会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1.4 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是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如UGC,又如卷入式营销,又或者分享经济。

1.5 开放生态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1.6 连接一切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互联网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平台,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仅可以结合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极其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巨大力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产业特别是博物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2 “互联网+”博物馆

既然我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我们应当给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博物馆发展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分享“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2.1 大数据思维

2.1.1 群体性定制

对于不同年龄、知识背景、身份的观众要制定不同的服务项目。如果将博物馆参观看作是一个文化服务类项目,那么自然就会有其受众群,围绕“博物馆参观”这个事件将所有的参观者分为若干个小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要选择不同的参观时间、参观方式、参观内容。比如当学生群体来参观时,我们应当首先意识到博物馆这时履行的是教育职能,因为体验式学习是博物馆学习和课堂学习最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要通过设置观察、触摸、操作的流程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博物馆内的知识,以此来弥补课堂式教育的不足。而当普通民众来参观时,他们追求的是在繁忙工作中的休闲和娱乐,所以博物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游戏性、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学习博物馆内的知识,也可以让其观看相关视频,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身心放松之余了解博物馆。对于高级学者,我们应当给予其专业性强的高层次参观体验,甚至可以建立学者交流平台,促进博物馆的研究,得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的知识储存。而对于老幼以及残障人士,我们应当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

2.1.2 私人定制

随着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观众已经从被动观看变为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内容的主动观看,传统的陈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个性化的服务和信息获取方式成了新的需求。所以,给每位观众建立档案便成为必须,对观众在不同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加以分析,可以准确掌握观众的基本信息和个人兴趣、行为爱好,根据这些信息为其提供定制的参观路线。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飞速增长,私人定制的博物馆游览势必成为以后人们游览博物馆的主流,人们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参观,这样有针对性的参观不但有利于提升观众的兴趣和参观体验,更可以让博物馆搜集到相关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展示人们感兴趣的部分,改善自己的陈展布局,让有限的陈展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

2.2 加强用户体验

2.2.1 基于移动终端

截至目前,我国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人群已达到10亿之巨,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作为人们随身携带的私人装置,能够完成许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博物馆展出内容,并且通过博物馆内无线网和手机摄像头等极大地丰富观众的游览体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馆内铺设了很多巨型屏幕,用户可以在游览的过程中点击旁边的屏幕了解景点更加详尽的介绍,还有相关的音频和视频信息,方便游客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展品。

2.2.2 博物馆生态系统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这使我国有着十分雄厚的基础—博物馆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于中国的各种历史文化和遗迹从小耳濡目染,兴趣浓厚;各种名胜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已经建立起来;数目巨大的学生学者和历史、文学、旅游爱好者。这说明我们有着充足的资源等待开发,利用我们从线上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可以根据用户身份和消费特征进行分类,通过跨界合作实现线上预约、交通、参观、学习、餐饮、纪念品购买,最后把经历分享至线上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封闭式生态系统。以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官方程序为例,游客可以将程序下载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里面内容十分丰富,有博物馆的场馆地图、参观路线以及文物介绍,也可以提前进行票务预约。游客用手机号就可以进行注册,可以在移动端点播文物视频信息以及预定门票。参观导览十分人性化,为不同需求的游客设计了3种不同的游览路线,分别为1小时,1.5小时和3小时。全景地图上的资讯十分详细,不但有路线图和各种文物信息,还有博物馆所有的公共设施的详细分布,当游客游览完博物馆后,还可以自动生成行程回顾,可以看到自己今天的游览时间、路线和参观展品件数。游客想要买纪念品的话,直接可以从移动端看到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上面有所有纪念品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以及价格。这些内容都使整个游览十分方便快捷。

2.2.3 基于无线网络的即时获取服务

在博物馆内设置局域网,当用户使用博物馆内部局域网时通过PDR定位以及iBeacon辅助定位可以将参观者在场馆内的位置定位在1米范围内。目前大部分手机都具有MEMS传感器,MEMS传感器中的加速度计、陀螺仪输出信号与人体的行走状态具有一定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以计算出人体每一步行走的距离,再结合物体的姿态航向角可以得到物体的前进方向,从而推算出人体每一步之后的位置,这种算法即为行人航位推算PDR(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iBeacon辅助定位:基于信号接收强度的定位服务,由于终端接收到的信号会随着发射端的距离而变化,所以可以依据信号强弱来进行辅助定位。这样移动终端可以在参观者到达指定位置时自动将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随机发送相关信息到用户终端,利用这个功能可以实现博物馆的讲解和展品相关视频播放的服务。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博物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博物馆采用这项技术。西安博物院开发的“易观导览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参观者所在的位置,并且为参观者自动讲解所处位置文物的相关知识。只要把手机带在身上,无论走到小雁塔下,还是大雄宝殿中,或是漫步绿荫丛中的藏经楼,步至文物展館内,这位“手机随身导游”都会跟随你的脚步自动讲解。

2.2.4 创新增强体验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与服务设施,应当放弃陈旧观念,追求教育模式、服务理念、参观内容的创新。可以让游客在游览过后提出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意见,并加以解决。甚至可以让参观者自发提出博物馆相关内容的修改和制定,并让后面的参观者可以看到展品更新的介绍和评价,经博物馆专业人员审核后采用,这样就会使博物馆的信息得到更新,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在2014年5月引入了任天堂3DS掌上视频控制导游系统,该系统为一个可实时定位的交互式地图,可以根据游客的要求直接引导其前往想观赏的展品前,并且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还能够听到上万条关于艺术作品的音频评论,并可观看手语演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2.5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过程中创造产生并逐步形成的一种用于认识自然、模拟自然,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故宫早在2003年就与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合作启动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项目”,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虚拟现实展厅,并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依据虚拟现实的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虚拟现实技术采用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控制作品的形式,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情形。不仅可以还原古代的场景,更可以将参观者带入历史场景中,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体验。阳陵博物馆的幻影成像技术展示了汉景帝官员上朝的景象和官员宴会等四个场景,配合音效讲解十分引人入胜。

2.3 口碑与话题的时代

2.3.1 博物馆网站的维护

博物馆官网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大门,现如今人们了解一个博物馆首先就是登陆其官网,所以博物馆官网一定要主题鲜明、突出特色,使人们有阅读下去的动力。并且基于移动端巨大的用户群,网站应当开发针对手机和平板的主页,提升浏览体验。现在我国大多数市级以上博物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官网。

2.3.2 微博主页的开通

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开通,之后短短几年时间便经历了爆炸式发展,截至2015年12月已经拥有稳定月用户2.12亿人,其影响力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微博通过少量精练的语言(不超过140字)和强大的即时发布功能(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移动端都能登陆并发布信息,在现代快餐文化中如鱼得水,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是其他途径所不能相比的。开通微博主页,扩大博物馆公共服务的范围,首先可以及时更新博物馆活动动态,让观众及时了解博物馆的新动向,扩大民众对于整个博物馆相关信息的了解;其次可以发布博物馆相关信息,吸引民众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并且可以@名人和文物爱好者,通过他们的转发将博物馆信息扩散出去以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也可以回应民众的@以达到良好的互动。目前我国开通微博主页的博物馆不在少数,可是更新频率和粉丝数量亟待改善。

2.3.3 微信公众号的开通

近三年最火的网络通信工具无疑是微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语音乃至视频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更可以开通博物馆各专题微信群,使博物馆从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变为博物馆与博物馆爱好者的良性互动,增强相互关系和忠诚度,也提高了博物馆传播知识的针对性和效率。通过线上的持续宣传使更多的观众到线下来进行博物馆参观,利用丰富的陈展设计和优质的参观体验使更多的观众成为“回头客”并且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主动宣传博物馆,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我国开通公众微信号的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博物馆,中西部的博物馆很少开通,应当予以重视。

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建立起一整套的博物馆宣传体系,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博物馆的各项信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都能看到博物馆的信息,反复强化其感官,可以激起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江洪梅.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20):6.

[2]项堃,新阳.智能手机在博物馆导览中的运用[J].文物春秋,2014(6):40-45.

[3]相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Z2):79-81,84.

[4]张堃.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系统工程[J].信息系统工程,2015(3):104-105.

[5]罗铁家.博物馆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软件趋势浅析[N].中国文物报,2012-8-22(006).

[6]周雯.博物馆的新时代:二维码APP技术当道[N].道新快报,2012-05-20(A08).

[7]朱中一.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3):38-41,51.

[8]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09(1):2-46.

[9]谢代军.无线局域网室内定位技术研究[D].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3.

[10]梁厚葱.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60,140.

[11]王平.天津自然博物馆影像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J].安徽农业科学,2015(4):179-181.

[12]尹铂.展示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数字化互联网+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