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1-04-06李启家
李启家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后疫情时代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师需要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多措并举做好防护。
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摸清学生心态变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而新冠肺炎疫情使他们不得不长期处于居家学习的状态,加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初步了解,再借助直接交流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引领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开展基础防疫教育,消除学生学习焦虑。这一年来,虽然学生都感受到了国家对疫情防控的重视,但对新型冠状病毒仍然会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基础的防疫教育,让学生能够科学认识和对待病毒,消除焦虑。通过对基础防疫教育的落实,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疫情并没有那么可怕,重要的是做好自身防护,这对于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关注重点学生心理,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教师在关注所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较为严重的人群身上,如:父母是確诊患者、父母是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疫情重点区域的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的学生等。教师不仅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还应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面对重点学生,教师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心态变化,还应在及时干预的基础上做好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步步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堂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与周围同学交往、交流的机会,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
实施多样“心育”活动,积极做好心理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非常有必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生命教育、情绪管理、中考减压辅导等多项活动,从多方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展、个案辅导等“心育”活动都能够起到调控学生心理的作用。
重视教师心理重建,适应后疫情新常态。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指向学生,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重建过程。经历了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及疫情对心理上的影响,教师同样需要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方面要给予教师适应的时间,一方面可以安排集体培训,为教师的心理重建提供助力。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尽快适应如今的教学模式。基于此,学校可以在前期安排一些教师活动,让大家聚到一起,使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主动讨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以及对自我、对学生心理层面的调控。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教师能够更快速地完成心理重建过程,尽快恢复到正常的教学状态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奖励机制的建构,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快速适应如今的学校生活,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时刻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防护工作,是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