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社团研学为载体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学习
2021-04-06钟丽霞
【摘要】本文论述以微社团研学为载体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为着眼点,进行项目顶层设计;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为目标,设计多彩研学活动;发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优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社团 研学 综合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研学课程因其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显性课程。我校以微社团研学课程为载体,依托本地研学资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融为一体,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一、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为着眼点,进行项目顶层设计
研学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科课程资源的统整,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常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研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方向,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研学课程的科学实施,依托微社团研学实现跨学科学习。
为此,我校德育处一是明确微社团研学课程的目标,构建课程内容框架和评价机制;二是集中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形成校级课程开发团队,在本地高校专家的指导下,以三年级上册的各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梳理了三年级上册各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挖掘本地的研学资源,设计三年级上册的微社团研学课程;三是对三年级实验班的教师和参与家长进行了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实验班学生开展微社团研学活动;四是收集实验班开展活动后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对研学活动设计进行多次修改;五是以三年级上册的微社团研学活动设计为例,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各年级教师组成团队开发本年级的研学活动课程;六是聘请专家对微社团研学活动课程进行审议。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是教师要考虑的重點,尽可能在研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主动学习,展示个人的学习优势。
二、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为目标,设计多彩研学活动
开展多样化的微社团研学活动是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抓手,为此我校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要用到的多种知识与技能,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平台。
以“园博园的足迹”微社团研学活动为例,我校教师依托玉林市园博园,确定了“欣赏园林艺术,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的研学目标,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活动一,欣赏园博园中的一处景观,寻找它独特的美,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活动二,现场选一个地点拍一个介绍园博园景观的小视频;活动三,活动后举办一个以“园博园的足迹”为主题的画展暨摄影展、赛诗会;活动四,开展“保护园博园”小调查,形成调查小报告;活动五,以喜欢的方式形成游记;活动六,发现并用喜欢的方式介绍一处园博园的特色……
在以上活动中,学生既可以独自选择或自行设计喜欢的项目并完成,也可以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微社团,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项任务并展示成果。学生在研学成果分享活动中交流成果,展示自己的特长。
在活动开展之初或开展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活动前做好知识储备。学生要完成活动一,需要运用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面积、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也需要用到三年级语文所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还要用到美术知识;学生要完成活动三,需要计算展览场地的面积和进行展览布局,运用数学知识和美术知识;要完成活动四的调查报告撰写任务,要用到语文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微社团研学活动课程为学生构建的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三、发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优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是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指导思想,实施微社团研学课程可以跳出书本知识的局限,让学生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性的体验活动,提高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在研学课程主题设计、研学路线设计和教师引导等方面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德育效能。
首先,我校在设计研学课程的主题时注重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我校的微社团研学课程包括“绿色玉林、文化玉林、红色玉林、和谐玉林、崭新玉林”五个板块的主题,每个主题都以各年级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为基础设计了一个活动范例。在设计具体的活动目标时,从文化自信、保护文化、建设家乡等方面考虑加强研学课程的德育效能,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孩子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
其次,我校对研学路线进行巧妙设计,凸显德育价值。我校的微社团研学课程包括去朱锡昂纪念园、玉林市图书馆进行参观走访,到玉林市南流江调查,到新农村实地考察及生活体验,等等,这些研学路线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能增进学生对本地红色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最后,我校要求教师在学生研学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落实德育目标。在开展研学活动之前,任课教师要先帮助学生理解研学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再确定研学任务。例如,开展“园博园的足迹”微社团研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欣赏广西各地的风景名胜和园林艺术,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一研学目标,让学生说说每个微社团研学任务与目标的联系。在开展此项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鼓励学生发现园博园的园林艺术美和建筑智慧。在学生进行研学成果交流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表达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如学生进行如下讨论:
生1:本团队开展了“保护园博园”的小调查,写了调查小报告。在每个景观点,本团队成员都认真观察了是否有游人留下的不文明行为的痕迹,请看,这是统计的结果:乱涂乱画的有21处,随地扔垃圾的有32处,破坏公共设施的有13处。这是我们拍的图片……
师:这个团队的同学很细心观察,你们看出他们在完成研学任务中应用了哪些知识?
生2:统计的数字用了数学的知识,写调查小报告用了语文的知识。
生3:拍照和做汇报PPT用了信息技术的知识。
师:我们如何改变这些现象?
生4:去园博园拍公益宣传的小视频。
生5:我想编一些保护园博园的童谣。
生6:把这些破坏环境的图片贴在景区,让去园博园游玩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7:到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实施微社团研学课程能将学科知识、课外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实地见闻进行知识的关联与重组,发挥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独特魅力和育人功能。今后我校将持续推进微社团研学课程,并不断提高研究成效。
【参考文献】
[1]梁仲明,徐震琳.新样态学校理念下“魅力课堂”建设路径——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2020(3)
[2]曹华盛,周春燕.论中小学生研学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8)
[3]吴煌清.遵循六原则设计研学课程方案[J].基础教育参考,2019(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基于多元智能和项目学习理论的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玉州区东环小学微社团主题项目活动为例”(课题编号:143721917)及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丽霞(1973—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班级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