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里找原因利用规律巧识记
2021-04-06尚燕
【摘要】本文基于错别字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论述有效减少错别字的方法:正向引导,增强识记;情境识字,巧记巧练;课内课外,活动纠错,从而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错别字 正向引导 规律 情景识字 活动链接
每逢改作业,最让笔者头疼的就是学生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如学生会把“熊猫”写成“能猫”、把“辛苦”写成“幸苦”、把“喝水”生成“渴水”……诸如此类的现象数不胜数,每次遇到错别字,笔者都会记录下来,对这些错别字进行分析,并且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少写错别字呢?
一、正向引导,增强识记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对图像记忆尤其深刻,但对抽象的生字识记困难,学习生字记得很慢,忘得很快,导致写作业、考试时频频出现错别字。如果想有效预防学生写错别字,就要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生字的时候,作“正向”引导,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原理,加深学生最初接触到生字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机会。
古诗词文质兼美、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但对低年段学生而言学习有困难。有的学生由于受方言的限制或者发音习惯的影响,读不准字音,以至于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出现偏差,到了写作业时就会张冠李戴。比如,《夜宿山寺》(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的学生由于受到方言影响,把前鼻音和后鼻音混淆,把“星”误写为“心”,“辰”写为“成”等。还有小部分学生读书不记字,把同音字搅和在一起,把“微”当作“危”,把“孔”当作“恐”,把“京”当作“惊”。又如《望庐山瀑布》(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有学生听写或者默写的时候,会把“紫”写成“子”,把“遥”写成“摇”……这些错误的生成都和同音字、形近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从生字的音、形、义对汉字进行追根溯源,合理利用字理识字,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减少错别字的现象。如教学《夜宿山寺》一课时,认识“危”“辰”,就可以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师可以在PPT上出示“危”字的小篆字形、“辰”字的象形字,分别指名学生说说像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危”字的本义就是指站在高处而畏惧。“辰”是象形字,本义指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后指日、月、星的总称,诗中指星辰。教学“恐”“惊”二字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先认读,再组词,然后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这个字。学生通过用“恐”字组词“恐怕、惊恐、唯恐、恐惧”等进一步认识“恐”字;通过把“惊”拆分为“忄+京”,理解“忄”旁是和心情、心理活动有关。教学生字时利用第一次呈现、第一次教读、第一次板书、第一次分清字形、第一次辨析字义等,有助于学生在脑子里留下印记,牢牢记住生字的写法、读法。可见,教师从正向去强化生字的音、形、义,就能使正确的读音和写法在学生的脑子里落地生根。
除了课堂上细致到位的学习指导,还需要课后的拓展延伸、巩固加强。为了强化课堂上“正向”引导预防错别字的效果,笔者会及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挑选一个课堂上所学的印象最深的生字,做“五个一识字卡”,写上这个生字的拼音、字、词语、句子,再画一幅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生字,寻找错误率最高的字,通过泛读、指读、开小火车读等形式,巩固识字效果。对此,学生跃跃欲试,纷纷结合课本插图所描绘的情境来描绘识字卡,且字迹工整,画面干净。通过“五个一识字卡”,学生不仅记住了生字的音、形、义,还学会了灵活运用本课的生字词语。笔者还会利用第二天语文课前的三至五分钟总结学生做的卡片怎么样,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作品,点评部分学生(一般是十名学生)制作的“五个一识字卡”的优点,让其他学生可以分享这十名学生写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反复出现正确的生字词语,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生字的积累和运用,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情境识字,巧记巧练
部编版语文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都要学习十几个生字。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识字不多,阅读面很窄,尤其是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因而低年段识字教学面临许多问题。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受到的干扰特别多,如学习任务繁重、家长无暇管教、没有自觉及时复习生字词等,所以听写的错误率特别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天性活泼,喜欢游戏活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生活识字情境,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激发学生自觉接纳、主动识记的愿望,就能事半功倍。
例如,《场景歌》是二年级上册的识字韵文,每小节为一个场景,包括海滩风景图、山村田园图、公园风景图和少先队活动图。导入新课的时候,笔者出示大海图,边指图边说:“大海多美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什么景物最吸引你的眼球呀?”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儿歌第一节,并动情地说:“沙滩上多好玩呀!让我们光着小脚丫,一起去玩一玩、乐一乐!”在充满画面感的情境下,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画面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把易错字“处”“港”“湾”等加粗并变成红色字体,引起学生注意;在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词语时,会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易错字上,让学生通过对比识字、探寻规律,主动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容易混淆的字词。在有情有景的识字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拍照片的方法识记字形,记住读音;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描述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到的情境,使学生脑子里映出一幅幅画面,从抽象的汉字中读出具体可感的东西。最终,本课易混淆的字词“处—外”“园—圆”“桥—乔”“领—岭”等均在情境学习中得以巩固,学生能够逐渐区分清楚。
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识字教学也符合汉字的特点和造字规律,有助于学生有效辨析易错字义。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7《操场上》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打”字时,笔者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玩拍球游戏,借机让学生记住“打”字:“‘打字我是这样记,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丁字,合起来是‘打,打球的‘打。”学生摇头晃脑,念了两三次就记住了。笔者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拍”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这两个字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會由认识这两个字发展为认识更多的提手旁的字。
关于形声字的识记,笔者会先让学生熟记顺口溜:“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明字义。”像二年级出现的“领”字,就可以牵出一连串的汉字:令、玲、岭 铃、伶、零。笔者会相机把这些生字写在黑板上,竖着写,依次排成一串,再画根线段把这些生字穿起来,美其名曰“汉字糖葫芦”。在引导学生用这些字口头组词和说一句话时,笔者会边听边板书,把学生说的词语板书在“汉字糖葫芦”的旁边,帮助学生记录。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辨析,知道有“令”字部首的,读音都是念“令”;而“琴”“吟”“含”“贪”等字,都是含有“今”字的。这样的汉字辨析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甄别以“令”字为形旁的字和以“今”字为形旁的字。组词游戏完成后,笔者会幽默地对学生说:“其实,这就是老师做的‘糖葫芦,它叫‘汉字糖葫芦。你们想来一串吗?自己做做看。”于是,学生的识字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翻开《新华字典》,制作了“桂、挂、佳、哇、娃、硅、圭”“披、破、坡”等“汉字糖葫芦”。学生拿着自己做的“汉字糖葫芦”,小组间交换考一考,趣味盎然。收集“汉字糖葫芦”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从课本中收集,可以从作业中收集,也可以从字典中收集。这样的游戏常玩常新,令学生着迷,错别字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消灭。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掌握了归纳、比较、记忆汉字的方法,辨字能力逐渐增强,积累的生字词数量也在增多。自然而然,作业中、试卷中的错别字就逐渐减少了。
三、课内课外,活动纠错
崔峦先生指出:“识字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识字教学延伸到生活大课堂,与学过的生字反复见面,对巩固识字效果,预防错别字大有裨益。我校一二年级的教师对识字教学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开展了相关的课内课外纠错活动。
例如,不少班级倡议学生准备“错字集”,让学生利用课外收集自己作业本、测试卷上面出现的错别字,甚至还可以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错别字,整理成册,互相传阅;或者全班总动员,寻找同学语文课本上的批注笔记、“五个一识字卡”“识字报”“汉字糖葫芦”“组词造句比赛”“看图说话比赛”等识字作品上的错别字,并且现场纠正,同时告知写错别字的当事人,督促其改正。通過分小组寻找并改正错别字,学生在纠错改错的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使汉字学习成了一种乐趣。
教师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如“生活现象中的汉字出错原因分析”“错字现象应该如何避免”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深入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了从校园到家庭的拓展,增强了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互动。为了使学生能尽快从“错别字”的世界里摆脱出来,教师还努力使“错别字”的教学成为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如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听写默写”比赛来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效果,促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这样的立体识字系统下,学生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中指出的识字目标: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错别字这一“独特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增强辨析能力,就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识字体验,乐于识字。
作者简介:尚燕(1973— ),女,广西桂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识字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