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文字欺骗

2021-04-06钟安妮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洛丽塔

摘  要: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通过自白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爱恋,企图利用模糊叙述为自己诱奸、乱伦、杀人的罪行开脱,具有文字欺骗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人称多变和对无关事物的病态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精神缺陷,以此淡化犯罪的有意识性;对洛丽塔卑微而痛苦的怪癖爱情独白表现他对洛丽塔的狂热,以此掩盖恋童、乱伦的背德之行;控诉洛丽塔的美丽外表和主动勾引表现他行为上和精神上的被动,以此逃避诱奸未成年人的事实。文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亨伯特自白中的文字欺骗,揭露他对洛丽塔以“爱”为名的伤害。

关键词:洛丽塔;亨伯特;文字欺骗

作者简介:钟安妮(1999.11-),女,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本科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2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他流传最广、最受研究者欢迎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一方面,从艺术层面说,这部小说创作风格特异,叙事技巧非凡,语言描写华丽,引用典故丰富,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价值。而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看,这部小说未对情色场面铺陈直叙,但细致夸张甚至是露骨的精神描写展现了角色对肉体的欲望。更重要的,养父与未成年养女的恋情毋庸置疑违背了伦理道德。如果仅停留在艺术或者道德来评价这部作品是片面的,从主人公亨伯特的自白中不难看出作者试图通过强化艺术审美的独特来模糊伦理道德的界限。亨伯特在自白中玩弄文字游戏,利用模糊的叙述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爱恋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具有文字欺骗性。

一、人称多变和对无关事物的细节描述

《洛丽塔》是一份来自罪犯亨伯特的自白书,主要情节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展开,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但在小说开端描述自白书由来时借用了小约翰·雷博士之口,也就是说亨伯特展开自述的前因部分运用了“假托”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隐含作者借此谈论了对《洛丽塔》手稿的看法”[1]。此外,在亨伯特的自述中的叙述视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稳定地转化。虽然大多时候以“我”进行叙述,而有时却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例如小说中 “阿娜贝尔,跟作者一样,也是混血儿”[2]6 和“亨伯特·亨伯特在强烈的白炽光照射下大汗淋漓”[2]68,而第二人称出现在亨伯特称呼“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的时候。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有第二人称不停穿插变换,暗示了主人公人格的分裂,而这可以为他的行为提供“无意识性”的护盾。细看人称转变的规律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在亨伯特处于被动或无能为力的情况之中”[3]。可以认为亨伯特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有较清晰的自我,而在使用第三人称时处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却不能控制。有时一段短暂却连续的情境中反复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变换反映他内心自我的混乱,从上一秒的当局者在下一秒跳出自我变成与读者一样的角度审视局中人。人称的转换无常透露出亨伯特叙事的不可靠性,这使他的话语和行为真假无法判断。另外,在亨伯特的自白中,对于无关事物的细节描写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例如对钉在洛丽塔床头墙面上的一张广告进行极为细节的描写,然而没有一份辩护词会对无关事物进行如此细节的呈现。

人称的转变无常以及对无关事物进行病态的细节描写印证了开场小约翰·雷博士提到的亨伯特精神失常。“契约型不可靠性、疏远型不可靠性以及复杂符码的结合导致了有血有肉的读者会被亨伯特所欺骗。”[4]除此之外,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使亨伯特拥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陪审团们也就是读者需要根据他的语言进行判断,因此他可以随意揉捏事实,通过人称转换表明自己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无意识性,诱奸养女甚至杀人都可能并非自己清醒而为,再利用对无关事物进行病态细节描述印证自己精神的缺陷,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垒砌坚固的城堡。

二、卑微而痛苦的爱情独白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2]3亨伯特在正文第一部分就展现了自己对洛丽塔喷涌式的痴迷。他将洛丽塔捧在手心反复抚摸,含在嘴里反复吟诵。为了跟她在一起不惜与她母亲结婚,一边克制着自己的爱恋一边又一步步接近,事情暴露之后甚至想杀死妻子。后来跟洛丽塔在一起之后便带她到处旅游,容忍她的任性,最后央求她回到自己身边并为报复杀死了奎尔蒂。他一直竭力隐藏自己的感情,甚至在旅馆的床上拘谨,完全将她视为灵魂的救赎,不敢有一丝越距的行为。仿佛在这段感情里他一直处于卑微的地位,甘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被她控制。但是,作为一个恋童癖,“从一开始,亨伯特就在记忆的惯性驱动下,为自己设计了一场企图与时间作对的悲剧”[5],他将“性感少女”限定在九岁至十四岁,因此他爱上的只是九至十四岁的洛丽塔。他自己也清楚,永恒的洛丽塔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真正的洛丽塔终有一天会长大成人。随着洛丽塔逐渐成熟,拥有自己的思想,亨伯特开始焦虑,他将洛丽塔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边关心她在学校的表现,一边与她发生性关系,情人和继父两种身份他妄想兼得。在她尚未拥有独立意志的时候与她发生背离道德的行为并抑制她健康成长;在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禁锢她,夺走她的自由,企图使她更长远地依赖自己,保持任性懵懂的少女状态,停留在十四岁更久一点,但很明显她已经不可能跟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李国华与亨伯特如出一辙,作为一个有妻儿的教师,他流连于纯白的制服裙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变态心理时,他嘴里满是“温良恭俭让”;他在多年教育中早就熟透上补习班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心理;他可以把女学生问问题的姿势视为诱惑,催眠自己不是自己的变态心理作祟而是女学生把胸口堵到他嘴边,把他的温良恭儉让捅回肚子里,最后消化成让自己心安理得的阐释。不论是李国华还是亨伯特,他们身上扭曲畸形的思想却拥有着缜密的体系,先进行诱奸或强暴,而后痛苦地表露自己无法压抑的情感,狂热而浪漫的辞藻信手拈来,一番“真情实感”的表演甚至实现了自我感动。他们变态又缜密的思想体系本身有非常多的裂缝,但是他们用各式各样的譬喻一点点去弥补,以至于这个思想体系变得坚不可摧了。亨伯特看似努力地摆低身份维持这段感情,但这段感情是虚假的,这个洛丽塔成年之后他便等待下一个出现。事实就是他毁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一生。

三、行为和精神上的被动

洛丽塔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叙述在自白中具有诱导性,亨伯特多处暗示自己犯罪行为的被动。父母眼中的洛丽塔是一个十分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少女:爱发脾气、不服管束等。然而亨伯特完全不这么认为,他第一眼看见洛丽塔的时候就是当她趴在草地上漫不经心地看书,全然不顾洒水器将她的衣服湿透并勾勒她的身体。他眼中的洛丽塔可爱迷人,上蹿下跳的时候像个精灵,不受约束的时候充满魅力,洛丽塔一些很平常的孩子气举动都能成为亨伯特陷入欲望的诱惑。在他们早期相处的时候不难看出洛丽塔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少女,对亨伯特的心思一无所知,毫不忌惮地进行身体接触,这本是很正常的小孩子行为,但在亨伯特眼里就是勾引和诱惑。

亨伯特在控诉的时候步步为营,先是搬出自然作为自己的盾牌:“我只是遵循自然。我是自然忠实的猎犬。”[2]134然后利用洛丽塔的非处女之身对她进行攻击,顺理成章地得出他们的性关系中他是被动接受的结论来为自己洗白。但“从亨伯特的多处叙述中又看出他对洛丽塔着迷的原因并非她成熟女性的气息,而是她每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6]102亨伯特在判断性感少女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脸颊如何而四肢又如何,这种标准并没有格式化的数据,却在亨伯特的内心中形成一个主观模型,能够“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2]12所以他一眼看中洛丽塔,即使洛丽塔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他也会认为是洛丽塔诱惑了他。更何况洛丽塔在他之前已和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亨伯特抓着这一点斥责她深谙情事,以女相迷惑身边的男性。强调他行为和精神上的被动为的是证明他被牵着鼻子走。而实际上吸引亨伯特的是洛丽塔的无知无觉的天真,是“带着一个孩子渴望自然休息的灰暗、哀伤的低吟”[6]102。亨伯特在自白中塑造了一个前后矛盾的洛丽塔形象,这样用性事交换零花钱的一个女孩子,到底是天真无知还是成熟魅惑,亨伯特在事发之后反倒控诉洛丽塔,这样的辩解无法让人认同。

结语:

《洛丽塔》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流浪者的艺术欺骗”[7],这部小说在敘事效果上的成功证明了通过人为的操纵而实现的形式美可以同时具有审美价值和丰富内涵。博纳科夫成功地利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价值模糊了道德伦理的界限,赋予了它永恒的魅力。虽然博纳科夫多次表达“艺术是欺骗”的观点,但《洛丽塔》在道德层面具有不一般的负面意义,是扭曲的变态的情感,乱伦和恋童触犯了社会道德底线,尽管亨伯特试图通过主观叙述为自己开脱,但作为小说中的不可靠叙事者,他的自白具有文字欺骗性,无法扭曲他深深伤害了一个未成年女性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J].当代外国文学,2004(01):164-166.

[2]洛丽塔[M].于晓丹译, 译林出版社 , (美)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著, 2000.

[3]饶芳.《洛丽塔》中的叙述与聚焦——认知诗学视野下的叙事策略[J].外国语文,2009,25(05):72-75.

[4]詹姆斯·费伦,尚必武.疏远型不可靠性、契约型不可靠性及《洛丽塔》的叙事伦理[J].世界文学评论,2008(02):294-302.

[5]于晓丹.《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J].外国文学,1995(01):75-80.

[6]汪小玲.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矛盾叙事话语及洛丽塔的隐性叙事[J].外语研究,2011(06):100-105.

[7]毕其玉.一个“流浪者”的“艺术欺骗”——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的恋童情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615-617.

猜你喜欢

洛丽塔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哥特洛丽塔服装设计风格应用设计研究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最孤独的虎鲸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那朵忧伤的野百合
——观电 影 《 洛 丽 塔 》
在中国读《洛丽塔》
做他的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