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内镜下与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2021-04-06鲍学钰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2期

鲍学钰

摘要:目的:对比耳内镜下与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感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1.21±1.13)min、出血量(6.15±1.14)ml和疼痛感(2.8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99.27±2.01)min、(20.49±2.27)ml和(22.8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7.14%),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手段,采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能够有效改善整体的治疗效果。并令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疼痛感显著降低,为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耳科

【中图分类号】R7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2-036-01

引言:鼓膜修补术是鼓膜穿孔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通常采用麻醉、耳后切口、筋膜复位、鼓膜贴覆和缝合包扎等措施,将患者的鼓膜重新补齐,令患者的病症问题得以解决。对鼓膜穿孔患者采用鼓膜修补术,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修补效果,还可以使患者的听力提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本次研究详细对比耳内镜下与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时间为2017年4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9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鼓穿孔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8,患者年龄范围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0.2±1.7)岁。在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7,患者年龄范围为23-46岁,平均年龄为(31.1±1.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症情况,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首先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对耳后皮肤进行切口处理。待颞肌筋膜显露出来以后,切取其中一小部分作为备用。紧接着利用牵引器,对患者的鼓膜完成分离和修薄处理。并利用显微镜的特点,完成对患者鼓环与听小骨的观察工作[1]。同时通过颞肌筋膜的内贴和复位,完成患者的鼓膜的修补工作。最后利用纱布、敷料与绑带相结合,对患者耳后组织的切口予以包扎处理,防止切口感染的现象发生。

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选用全身麻醉,选择耳屏软骨筋膜或颞肌一定量筋膜,完成晒干和备用的操作。紧接着利用耳内镜观察患者的鼓膜组织,对鼓膜边缘的创面予以剥离,使鼓环结构完全暴露[2]。同时采用内贴法将颞肌筋膜植入患者耳内,确保颞肌筋膜的复位成功,使其与残留鼓膜相贴覆。最后通过填塞明胶海绵、碘仿纱条和敷料等措施,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填塞包扎,从而完成手术治疗的整体流程。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感和治疗有效率四种指标进行评价。疼痛感评分以自评量表进行分析,该表总分为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分)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2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传统的鼓膜修补术中,医护人员通常利用显微镜设备,完成相关的手术操作。虽然采用显微镜设备开展鼓膜修补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症程度,让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较好地恢复。但使用该种方法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手术时间,还需要在患者耳后留下面积较大的切口,令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居高不下。而且,一旦患者的术后切口面积过大,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3]。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耳内镜的普及与推广,为鼓膜修补术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利用耳内镜开展鼓膜修补术,不仅能够显著减少切口面积,降低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还可以大幅度缩短整体手术时间,令患者得以尽快痊愈。相对于常规治疗手段,采用耳内镜进行鼓膜修补术的方法,极大程度增加了手术视野的暴露范围,有效降低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令鼓膜修补术的治疗安全性显著的提升。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1.21±1.13)min,出血量为(6.15±1.14)ml,疼痛感为(2.86%),治疗有效率为(97.14%)。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9.27±2.01)min,出血量为(20.49±2.27)ml,疼痛感為(22.86%),治疗有效率为(77.14%)。经对比发现,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极大程度缩短了手术治疗的整体时间。同时有效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令患者的出血量和疼痛感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家平.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在鼓膜修补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8:35-36.

[2]吴照红.耳内窥镜与耳科显微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8:217-221.

[3]孙群,汪琼,李浩.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后鼓膜穿孔再修补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