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山夜月的随想

2021-04-06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钟声王羲之情趣

郑朝晖

其实不管怎样,每一个冬天,人们都会期盼下一个春天的来临。虽然,世人总是伤春悲秋的,但是这种伤悲之中有的却是对生命本身的眷恋与执着。前几天和学生说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说王羲之是个老实人,他用天下最美好的字,写下了人们乐生畏死的常识,他让从此以后的人再妄言一死生、齐彭殇的时候,内心有了一点抹不去的阴影。或许也是因为太在意生命的短暂了,中国的文人对于每一个美好的时光都充满了疼爱与怜惜,生怕错过了每一个这样的时刻,而他们不遗余力地赞美这样美好的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能够品味出背后深深的忧虑与悲哀的——就好像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时候,却发出了“岂不痛哉”的叹息一般。不过,后世的诗人们,在对春天的描摹中,更倾注了那种当下的快乐,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在他们隽美的诗句背后读出更丰富的感觉来。

比如唐代诗人于良史的这一首《春山夜月》,就是如此。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在春山中游玩,贪恋四周的美景,玩得太过尽兴,不知不觉已是夜晚。夜晚就夜晚吧,索性痛快赏玩一下春山中的月色。诗人一点不因耽乐忘归而懊恼沮丧,反而痛痛快快地沉浸到月夜春山的美景之中。诗人的性情此时是欢快而愉悦的,否则又怎会发现那么有趣的情境呢——明明是双手捧起清冽的泉水,而月亮却调皮地从天上滑落到了手中;轻轻地爱抚着身边的花朵,花朵的香味却如小鸟依人,悄悄地沾上了诗人的衣袂。这种充满情趣的描述,只可能出自一个充满情趣的心灵——生命力并不是一个玄虚抽象的词语,很多时候就是表现在对周围富有情趣的事物或者场景的发现与感悟之中。诗人所作的这一联,可以作为“生命力”最好的注脚。

中国文人常常以“任性”这样一种方式来标榜自己的独立精神,这个在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中表现最为突出,比如夜访戴逵的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名句,常常使得后代恂恂如鄙人的文人们为之感叹再三。在这首诗里,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前辈那种潇洒的崇敬:“兴来无远近”——兴致来了管他路远路近,但同时又表现出对眼前美景依依不舍的情绪,分别的决绝洒脱似乎要比“兴来无远近”来得更难,“欲去惜芳菲”,对花草的怜惜羁绊了诗人的脚步,让他流连忘返。 兴来,是春天草木的召唤,流连,也是春天草木的羁绊,自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自然并不是一个与自身生命无关的存在,它与人的心灵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联,很亲切,但是又会很对立。而且这样的微妙关系甚至成为中国文人心目中更接近宗教的那种情感。

我一直很怀疑这首诗的题目,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是春山夜月,那一定是月亮已经升起来的时候了。但是诗歌的最后一联明明说有钟声传来,而且还能够看到青山深处的楼台,想来应该不是夜深时分,但是“掬水月在手”,似乎又是明月高悬的时光——不过,有时候诗歌是不能够用日常的经验去诠释的,因为诗人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那样的世界自有其别样的逻辑。在诗人流连忘返之际,有一声钟响从青山深处传来,诗人循声眺望,见亭台楼阁影影綽绰于绿树之间,诗歌到这里就煞尾了。我常常会沉醉于这类以景结情的诗句,因为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像这首诗所描绘的那样,像一声晚钟悠悠传来,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这破空而来的钟声,似乎是将人从欲去还留的纠结里唤醒,也好像是用更深邃的景致来逗引。似乎有那种甜美的惆怅,又似乎是充满禅意的公案——之所以会沉醉在这一联的意境里,实在是与自己的记忆有关,我在京都清水寺游历的时候,似乎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那一声梵寺的钟声,至今还在我心底回荡。所以,诗歌的好坏,有时候也是和读者的阅历有关的。有些诗未必那么优秀,但是恰巧契合了你的心境,或者唤醒了你某种记忆,你就会觉得它美妙无比。

冬日寂寂,等待新春的到来,读到这首诗,自然就良多感慨了。

猜你喜欢

钟声王羲之情趣
王羲之送字
盛世钟声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新年的钟声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聆听钟声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