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火”应有道
2021-04-06李丽
李丽
摘 要:情商,是班主任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基于初三班级管理的特殊性,结合本人多年在初三带班的亲身经历,借助情商管理理论,归纳班主任情商智慧的五个方面:1.发火的时机。适时地“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寓教育于情绪管理之中。2.发火时的倾听。对学生的奖惩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发火后的表白。站在学生角度,俯身倾听,有助于解决班级难题。4.可不发火就不要“火”。允许孩子犯错,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5.拥有发火的能力。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班主任要抓住“发火”的契机,榜样引领,恰当渗透,学生的情商水平也得到提升,可见初三班主任“情商智慧”的提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情商;发火;班主任
引言:
情商,是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们将情绪智力看作是一种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方面。“情绪管理”是指熟练调节与综合管理情绪情感、促进情绪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班级建设的核心人物——初三班主任,应具备怎样的情商智慧,本文试图从“情绪管理”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在初三带班多年,我发现懂得智慧地爱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三班主任。初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处于少年期的孩子要面臨的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中考。承受着学业巨大压力的孩子处于自认为成熟的青春期,常常遇到的班主任是学校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把关老师,而且年纪不轻。可谓“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碰撞产生的巨大火花常常产生负能量,当熊熊大火烧了起来,如果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发生不可挽回的败局,这就更需要初三的班主任拥有高情商智慧。情绪管理能力是初三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核心”。
一、发火的时机
都说情绪四大类:喜、怒、哀、乐,最难管控是“怒”。身处初三的班主任应不应该发火,班主任应怎样发火?班主任应何时发火?
笔者发现,高情商的班主任是这是做的:在班级规范建立之初,初三班主任就应从严从狠。无论是在时间管理、作业管理、卫生管理,还是班干部的立威方面都要言出必行!必要时候,初三班主任还要“小题大做”。例如学生第一次的晚自习迟到,第一次作业马虎,第一次的课堂瞌睡……应重重敲一警棍,此时火要发,要烧彻底,否则后来燃起的熊熊烈火根本无法扑灭。
当班级班规稳定下来,班主任针对突发情况,有时的“大题小做”是必要的。一次,临上课时,我左腿迈入教室,就发现门口附近两个男生正准备打架,衣领已经揪住,拳头已经举起,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见我突然杀到,马上呆住了。此刻,我心里翻江倒海:刚开学一个月,就要打,这势头要杀!但我看到手中的一摞书和音箱,灵机一动,对其中一位男生微笑说:“小铭,帮帮老师,好吗?”小铭一愣,自觉上来帮忙了,此时上课铃声响了,面对很多观战不语的学生,我微笑地说:“小铭肯帮老师拿东西,值得表扬,相信他是善良的孩子,老师常说,愤怒时的一分钟常常是智商和情商为零,希望同学有矛盾的时候,大家帮帮他们,平静下来,我们还是好朋友。”教室里静悄悄的,但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善意。下课后,我找这个两个孩子单独谈,矛盾源于小事,班主任的适时包容,“相逢一笑泯恩仇”给了孩子化解矛盾、审视自我的空间。班主任及时管控好情绪,对提升孩子的情商水平也提供了借鉴榜样。
二、发火时的倾听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了共情能力,也称为同感、同理心。初三的孩子身体不断成长成熟,内心渴望尊重认同,遇到问题更倾向找同伴倾诉,而非家长或老师。所以作为班主任,更需要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的判断根本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班主任与初三生沟通时,更需要了解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关爱学生,也就是说,班主任即使发火时也要懂得倾听。
某次,针对晚睡熄灯后仍然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我大怒,全班明确:再带手机就退宿!命令虽然已经下达,但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如果真的还带手机,我还让孩子住宿吗?我私下找到了全班最爱表达的小臻,我让她大胆直说带手机的好处。她说:1.可以及时联系爸妈,不用到电话亭排队。2.可以玩游戏减压,每天从早到晚,都被习题轰炸,玩游戏可以放松一会儿。3.有时饭堂饭太难吃,还可以叫外卖……听到第三条,我真的是“目瞪口呆”,但我还是先在心里琢磨,孩子的问题只能“疏”而不是“堵”!针对孩子的压力、和父母沟通、饭堂饭菜等问题,后来我积极地想了很多解决办法,也和孩子就手机问题来了个“君子协定”。
当班主任站在孩子角度俯身倾听,一些班级管理的难题解决了。孩子也获得了宽容的心境和合作的精神。
三、发火后的表白
爱,不等于纵容。丁家桐老先生20多年前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这是刚,采取学生能接受、有效果的好办法,这是柔。刚柔相济,寓刚于柔。”为师应宽严有度,这是很简朴的真理。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更强烈,作为初三班主任的高情商智慧体现之一,就在于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更多时候要当众恰当地把对孩子的爱说出来。
刚上初三,第一次调整座位后,班级里有了窃窃私语,认为班主任不够公平,好几个成绩优秀的孩子都坐在了班级中间座位。初三的孩子很关注成绩,都希望坐前面、坐中间,这是好事。我发现了这种声音,我马上把语文课停了下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搜大船,船头画了一个小人,船上画了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我拙劣的画技把全班都逗笑了。我说,这船就是我们三(6)班啊,我们现在就坐在同一条船上,同舟共济、共渡彼岸!说到这,孩子们有的不笑了,神色凝重起来。我接着引导孩子观察,这几个优生的旁边的孩子,他们都是班里的成绩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的心,希望优生带动‘待优生,稳定中间,带动全班……而且,座位是每周平移一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坐中间。”我把话说完了,教室静悄悄的。
50个孩子,50颗心,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马上认同班主任的说法,但作为高情商智慧的班主任一定要把想法表达出来,把情感表达出来,用真诚、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共情倾听、理解他人的能力。
四、可不发火就不要“火”
厌学、沉迷网游、夜不归宿……问题学生是成长于特定的环境及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质综合的长期作用的结果,班主任反复教育,效果不大,对违纪现象的“不允许”是斩钉截铁的态度。
然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赏识和鼓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我们的一种职业心态,这种心态既改变着被教育者,同时也改变着我们自身。在教育问题学生及处理复杂的学生问题时,教师的心态对教育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了解情况,尊重事实,场所适当,语言适度,客观公正是基本方法。更多的时候对于班主任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允许将“它”交付时间,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有时“事缓则圆”,例如早恋问题,及时的后果谈心教育需要,和家长的沟通也很必要,但是强硬地分开孩子,甚至摆上台面,全班处分的做法并不可取。有时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學习、理想、共同的目标上来,“允许”孩子做暂时的好朋友,教孩子学会冷静和等待,效果更好,而且学生也提升了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提升了情商水平。
另一方面,即使是问题学生,也不总是在问题之中;即使是问题学生,也有很多优点。这两个条件的存在仍然为班主任对其实施教育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我们不能等到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教育他们。平时的关心鼓励与帮助会产生更大的教育力量。情相融,心相近,理相通,当问题学生感到老师一直在关心教育自己时,一直允许他们个性地发展和成长,他们心中的坚冰方可慢慢地消融,如果总是在发生问题时找到他,他就会感到老师总是盯着他,心理就会产生本能地抵抗,这时候任何调查与说服都会显得很乏力。“不发火”是情绪管理能力的制高点。
五、拥有“发火”的能力
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告诉我们,班主任的爱不应只着眼于当下,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既然是一辈子的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妄想在初三一年内把孩子和班级改变得怎么样的班主任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的,相反,班主任先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
首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一个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爱讲故事的班主任,自然而然会吸引学生,而且这类班主任常常寓教育于故事中,“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和老师的日常交流里自然而然得到心灵的熏陶、人格的影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家喻户晓,班主任引导孩子关注爱迪生的童年,8岁就被称为“低能儿”,被赶出学校……还有林肯的故事、力克胡哲、霍金的故事……并适时地指出在班级里哪怕成绩分化巨大,也没有低能儿、残疾儿,从而引导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绩差的孩子。又例如,母亲节那天,班主任给孩子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看微电影《天堂午餐》,班上有孩子哭了,也有孩子笑了,特别听到她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时候。可是那些笑了的孩子,最后也默不作声了。有一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孩子的心灵触动。这需要班主任不断学习,积累情商教育的智慧。
其次,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班主任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守时,自己必须来得及时,特别在班主任还未具备遥控班级能力的时候,陪伴是必须的。每天6点半已经站在教室门口的班主任,孩子从饭堂步行至教室的步伐明显会加快些,而且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也会慢慢形成。
再次,阳光心态,活动引领。
毕业班的班主任都会把学习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使班集体更有凝聚力的往往是活动。元旦晚会、运动会、班级篮球赛、甚至是每天大课间的班级齐跑……很多孩子毕业后都记得我和他们共同创造的集体惊喜,例如运动会开幕式,师生50人一分钟的表演,双手交叉集体拼成花瓣状,花心处,400个氢气球带着我们班雄壮的横幅:崇文励志,天道酬勤,六班学子,叱咤风云飞向云端……又如,元旦汇演,我班请了语文课代表彦君的妈妈加入表演,在小组唱《真的爱你》时,登台与女儿相拥而歌,那场面温馨感人,久久在孩子们心中荡漾……2017届的班长把我们当年全班上台却没能杀进决赛的班歌——《黄圃镇中的日子》写到了微博美文,写进了集体的共同记忆里等等。在活动中,孩子大胆挑战,自我激励,学会相处从而提升了情商的水平和能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能力!爱孩子,具备爱孩子的高情商智慧和方法,是班主任成功管理班级的重要能力,是班主任核心素养里最核心的内容。
综上所述,发火应有道。只有充分考虑“发火”的适当时机、“发火”前后的沟通艺术、拥有“发火”的软能力,才能成为一名高情商智慧的初三班主任,在这初三一年里,如果班主任能掌控好“发火”之道,抓住情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在微冲突中学会自我激励,学会耐受挫折,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促进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提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能更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么这个班主任就是成功的,如果还能竭尽驽钝,提高孩子的整体成绩,把孩子送到成功的彼岸——理想的学校,那就是功德完满了。
参考文献:
[1]戈尔曼:《情商》(实践版),中信出版集团,2018.
[2]叶如风:《培养孩子的社会情商》,中国妇女出版社,2020.10.
[3]丁榕:《教育因爱而美丽》[J].语文天地,2014.4.
[4]李镇西:《李镇西班级管理日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