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善的微笑(节选)
2021-04-06艾丹
艾丹,1962年生于新疆石河子,现居北京。长期从事古物研究,相关著作有《玉器时代》《宋金茶盏》《古典 凝视》。另出版有《纽约札记》《东张西望》《下个世纪见》等文学作品。
引子:好古之事
不久前,看了一个展览,受到启发,曾经有过的想法,想重新做起来。已近花甲之年,平生所好,时有变化,唯有好古之事未曾间断。集古多年,游走四方,行迹于各地的博物馆、古董市场、古玩店之间,也拜访过许多国外的藏家,开阔眼界,乐此不疲。
平时饮酒为乐,竹林欢聚之余,也做点学问,曾写《玉器时代》一书,收录了商代之前的各式玉质礼器,属于文明曙光时期的遗珍,理应弘扬。
举杯邀月之余,写过《宋金茶盏》一书,所藏瓷盏涵盖大江南北诸多窑系,以图配文,以点带面,阐述了宋金时期中国瓷器的艺术成就。多年之后,翻阅拙作,回溯当初对古物鉴定、甄别之严谨,实觉欣慰。收藏古董,首先要辨别真伪,古物的做假不乏高手,高智商的小人混迹其中,不具备一双慧眼,收藏之路即为短途。这是硬功夫,不同于花拳绣腿,从书本上、讲堂上、馆藏中获取的知识还不足以应对,没有长期的实战经验,没有刻骨铭心的教训,实难成为行家里手。
三杯两盏之余,会想起心仪之物,不仅因其精妙,更是因其美好。以此为契机,以此为主题,想编撰一本关于古物之美的读物。如数家珍,案前架上多为小型物件,还有一些残损之物,就比如说石雕造像,全品已十分罕见,多为“残缺之美”。著书不同于个性收藏,心之所愿,唯恐不及,力求物以至美,文以至诚。
人们对美十分敏感,世人将美好寄托天堂,将丑恶划给地狱。美的标准不一,但多有共识,人对于天上人间的美好事物皆有共识。
华夏文明,从先秦至明清,就古物而言,夏商周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战汉的玉器、漆器、兵器,魏晋南北朝的石雕造像、碑刻,唐朝的金银器,宋代的瓷器、文房用器,均为后世所仰望的峰峦。
出于一種执念,集古多年,始于宋瓷,又高古玉器、石雕造像、明清家具、文房清供以及各类杂项,玩心恣意,不觉已近耳顺之年。想一想,人与物的关系其实也简单。古物虽多,美物难寻,一叶一花,是为天意。
戴胜鸟
黄河流域中游
夏代(公元前20年—前1600年)
高12.5cm 厚0.3cm
远古时,人类像是在一条幽长的岩洞中摸索、前行,远处隐约出现了光亮,走出岩洞,山峦起伏的天边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人类的启智比较奇妙,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佛国的释迦摩尼,相隔千山万水,几乎同时现身于思想与哲学的巅峰。华夏文明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出现过一个以玉礼器为统治观念的时代,这就是夏王朝。
在黄河中游,河水转了一个大弯,由北向南的河流沿岸,考古中,发现了许多商代之前的玉器,陕西一侧的被命名为“石峁文化”期,山西一侧的被命名为“陶寺文化”期,而黄河上游的被命名为“齐家文化”期,下游有“龙山文化”期,看似一脉相承,却在时间的划分上相差甚远,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可以简而言之,属于商代之前的这些文化期,其中精品一类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均属于夏代文明,其统治中心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夏朝都邑,也就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两只玉鸟,眼部的拉丝工艺是典型的夏代风格,后世的秦式玉器,明显带有此类工艺特征。一对出自黄河流域的戴胜鸟,丰收时节的吉祥物,一雌一雄,形影不离,曾经翱翔在夏王朝的天空。
瑗
黄河流域中游
夏代(公元前20年—前1600年)
直径9.6cm 厚0.6cm
《史记》里关于先帝尧、舜的描写带有神化色彩,写到禹时就比较具体了。大禹统治夏王朝,分封九州,治理洪涝,恩威并施,天下臣服。夏代历法又称“夏时”。“城郭禹始也”,有管理贡税、土地、农牧业的机构,形成了初期的农耕社会与国家雏形。
3500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大地,夏代先祖设计玉制礼器,用于礼天祭祖、分封赏赐。喜爱玉器,形成了先民独特的审美,贵族人士,头部饰有簪、箍,耳部有玦、坠,颈部有珠串,胸前有环、璜等。
此件玉瑗,看上去带有西周风格,其实不然,一是此种玉料在商周时期罕见;二是工艺细节有别于西周;三是同时出现的器物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特征。古人云:“美玉不琢”。谁又会在如此之美的玉料上雕琢图案呢?玉环的一面保持原貌,另一面因土沁,色泽金黄。可以想象,在夏王朝的一个春日,有位窈窕女子在城郭上伫望,远有黄河,近有绿洲,她面容姣好,神情安谧,发髻高耸,束以玉箍,胸前佩有瑗、璜、环、珞,在微风中叮当作响,在阳光下灼灼闪光。一切都刚刚好。
发箍
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直径5.3cm 高3.5cm
商朝创造出一种象形文字,通常錾刻在龟甲或牛骨上,又称甲骨文。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有丰功伟绩需要记载时,文字会应运而生。
商代的青铜器的特征鲜明,玉器往往与青铜器一同出土,在断代时相对简单。这样一来,商之前的玉器与之后的玉器都比较容易区别,在鉴定上,商代玉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原一带的先民,自古就有蓄发传统,无论男女,打理长发均为日常之事,或简易地梳妆,或繁复缠绕,配以簪笄、梳篦、发箍等饰物。头部装饰十分重要,其阶层、等级一目了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端庄的发饰,典雅的仪表,往往会生成一种自尊与自我约束。
一件出自中原地域的商代中晚期的女性发箍,玉质细腻,工艺精致,内侧呈弧形,易于整束头发,箍身的孔眼有系绳固发之用途。因长期经受朱砂浸蚀,周身呈现棕褐色泽。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出土有多件同类造型的玉箍。
牛
商代(公元前1600年-1046年)
长4.6cm
关于“三代”,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说西周的礼制借鉴于夏商两代,文采灿烂,我赞颂周礼。
在考古发现中,商晚期与西周时期的出土实物比较丰富,而夏代与商早期的实物较为罕见,可以用“讳莫如深”来形容,当然也不排除在考古断代上存在一些问题。
西方的一些考古学者、古物爱好者,早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就对中华早期文明发生兴趣,并进行专项研究,广为收集。其中有位德国人,中文名字叫罗樾,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他于1940-1949年居住北平,任中德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从古玩市场及藏家处购买了许多高古玉器,每有所得,均记下细节并绘制线图。此件商代玉牛即为罗氏在此期间购藏。再次出现,则为2016年巴黎苏富比拍卖会。
此件玉牛大概是玉器工艺中最早出现的“巧雕”作品,利用了玉石皮色,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不难看出,凡是杰出的艺术品,不仅能超越国度,又能超越时代。
艺术生命何其久长,可谓反复印证了一句成语:物是人非。
此件玉牛原为德国罗樾(Max Loehr,1903-1988)旧藏。
璜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宽8.3cm 厚0.6cm
西周时代有独特的魅力,传世有《诗经》,有《易经》与《周礼》,又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
西周玉器与前朝对比,风格虽相似,却有一些特点,立件的人物与动物明显减少,随身佩戴的各种饰品明显增多,贵族女性的佩饰格外抢眼,流行一种由许多玉璜组成,以玛瑙珠、琉璃及松石珠子为串连的佩玉方式,其长度往往从脖颈下坠至脚踝。
贵族所佩玉器,纹饰多为龙与凤的组合图案,线条优美流畅。还流行一种以动物与昆虫造型微雕而成的玉器饰品,十分可爱。
西周早期拥有数百个诸侯国,晚期也有几十个。强盛的有秦、楚、齐、晋、吴,稍弱的有郑、魏、虢、芮等。在黄河流域,出土过西周时期最为精美的玉器,三门峡一带的虢国贵族墓地;陕西韩城一带的芮国贵族墓地,均出土过许多西周玉器,其中最为漂亮的就是由多组玉璜与红色玛瑙珠串连在一起的组佩。
此件玉璜是典型的西周物件,图案流畅雅致,弥足珍贵。
象与虎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长4.8cm 高3.4cm
作为古玉爱好者,有时看见“商周”二字,脑子里就会闪现一些玉件的造型,它们早已熟稔于心。距今三千年前的先民,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没有谁留下名字,却留下了非凡的作品。包括青铜器、玉制礼器,以及众多的玉雕动物饰件,假如聚在一起,就是个玉器动物园。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中原一带,河泽、森林远比如今丰泽,气候也相对温暖,从当时的青铜器与玉器的造型上,可以见到大象、鳄鱼、犀牛,以及老虎、水牛等。商代的妇好墓中出土过两件玉象,湖南醴陵出土过精美的青铜象尊。殷墟遗址出土有象牙制品,大洋洲遗址出土过大象骨架。《吕氏春秋》记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中原的河南一带古称“豫”,此字显然与大象有关。至于老虎,上古时期遍布各地,是深山老林中的猛兽之王。自古国人就畏惧和偏爱老虎与大象,民间有“太平有象”以及“虎虎有生气”一说。
两只几乎没有天敌的动物,经玉匠之手,变为卡通造型,偶然相遇,别有情趣。
勒 子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1.8cm 厚0.7cm
周幽王宠溺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有人断言“周将灭矣”。
周平王时,戎族侵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西周没落,反映在玉器上,是形制与纹饰的衰变。诸侯国似乎在有意摆脱西周的传统,这一点在楚地与秦地尤为明显。
春秋时期,贵族依旧保持佩玉传统,只是不难看出,从礼器到日常用具,其造型与纹饰,已由优雅演化为繁复与奢华。
龙首组合的纹饰流行于春秋时期,龙首与龙身的布局变化多端,层层分布,精巧细密,霸气十足。
贵族佩玉,不再遵从西周礼仪,孔子曾戏言,听远处传来的叮当之声,就知道是新贵来了。
一件青白玉勒子,方显春秋玉雕工艺之高超。
璧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直径7.6cm 厚0.5cm
上古时期,先民以玉质礼器祭祀神祇。太阳与月亮皆为上天之神,敬奉于圆形的玉璧,恰如其分。东周时期,庄子有文:“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北宋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玉器当属“和氏璧”了,“完璧归赵”的典故妇孺皆知。历朝历代,玉器都有广泛的用途,富贵之家可谓金玉满堂,民间亦有“金玉良缘”的吉语。
玉璧是最多见的一种物件,深受国人喜爱,存世量大、纹饰丰富,常见有谷纹、蒲纹、勾云纹等。战国时期的玉璧,在工艺上继承了春秋风格,又对汉代产生了影响,介于两朝之间,显现出风格上的微妙变化。
古人以尺寸较大的玉璧用于祭祀,更多的玉璧则用于馈赠、赏赐、聘礼等。贵族有佩玉时尚,玉璧是组佩中的物件。曾见过一件纹饰特殊的玉璧,唇边有一道半圆形琢痕,据说有衔璧乞降之寓意。谷纹玉璧盛行于战国时期,纹饰布局比较规范,纹路之间有所关联,延续至汉代,谷纹往往平均分布。
羽觞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长8.3cm 高4.6cm
酒是永恒的話题,有一说法,商亡于酒。纣王沉溺于“酒池肉林”,是昏君之代表。不过又有好酒的明君,比如唐玄宗与宋太祖。
史上最早的青铜酒具是夏代的三足爵杯,商代的青铜礼器中,觚、觯、觥、角、彝、壶均为酒具。历史人物中,有几位文化大家与酒十分地亲密,陶渊明、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不仅善饮,并且“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晋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李白有诗:“飞羽觞而醉月。”这里均提到了一种酒具:“觞”。这是一种源自战国时期的酒具,椭圆形,浅腹,侧有双耳,形如鸟翼。饮酒者须双手执耳,一饮而尽。战国时多为漆器制作,也有金属、水晶等材质的。
“曲水流觞”是文人的饮酒雅聚,坐卧于溪水岸边,待水面的羽觞漂浮而至,举觞饮酒,并赋诗一首。一件汉代羽殇,黄玉材质,双耳包银,又有“耳杯”之称。
鼎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高8.1cm
出于对神祇和祖宗的崇敬,以青铜礼器沟通天地神明,祭祀先人,这就是“礼”。族之用器,须“子子孙孙永宝用”。商朝与周朝的青铜器有容易区分的一类,又有难以区别的一类,朝代交替时段,器物如果不带铭文,便不容易甄别。此件青铜鼎属于西周铜器中最小型的一类。三足双耳,周身有三组饕餮纹饰,腹内沉积有较厚的锈层,显然当初是实用器物。如何运用呢?不得而知。假如出现在宋朝,小鼎被文人雅士所得,定然会珍爱有加,放置一侧,抚琴焚香,美其名曰:琴炉之祖。明清时期大量铸造过此类小鼎,属于文房雅器之一。如今品茗、焚香已成时尚,“明窗净几,焚香其中”,西周小鼎亦可派上用场。
银器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长24cm 宽16cm
波斯帝国后期,有个萨珊王朝,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与西域接壤,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由粟特一族经营。从西亚至长安,星星点点地留下一些历史遗存。大致在南北朝时期,中亚西亚风格的各种器物,成为这一通道周边的日常用具,青铜饰品、金银器皿在造型和纹饰上富有西方风格,直至唐代亦是如此。在生活方式上,已经与汉文化脱节。
此件船型银制器皿,属于萨珊王朝的典型器物,在一些国外的博物馆中,有许多这一时期的文物,其中还有金质的同类器皿。
资料上称之为酒具,盛葡萄酒的,底部没有圈足,大概是放在水面上,漂浮传送,有点像中国的羽觞,曲水流觞。
橢圆形银制器皿,深腹弧壁,锤揲成形,腹心錾刻有波斯女子,右手执一鹦鹉,左手执一长颈花朵。
古今中外,凡饮酒用具,多为美器。
铺首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高23cm
北魏是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北方广阔的地域。
这一时期,佛教由西向东传播,金铜佛像与石雕造像是主要的传教方式,佛教藝术有鲜明的特征,大型石雕造像出现于多处石窟之中,造像逐渐形成模式,主佛居中,两侧有菩萨及胁侍,足前卧有两只护法雄狮,背光有火焰纹饰,两侧衬以手持法器或乐器的飞仙,多至八位。这一时期的石雕造像上还会出现龙的形象,通常在雕像顶部。
此件鎏金铺首,带有典型的北魏时期的神兽形象,类似于中原文化中的饕餮,与北魏龙首以及狮面风格一致,铺首的装饰镂空布局,饰以璎珞、花绳、束苇等,异域特征鲜明。
自从汉武帝开拓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接纳并消化。汉文明的这种特质,其包容性、灵活性、务实性,不同于印度及波斯等文明,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特别的坚韧。
一对铜鎏金铺首,神兽似乎略含笑意,凶而不恶,神采奕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