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玉的收藏江湖

2009-06-03胡琦泉

文物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真品红山玉器

胡琦泉

红山文化作为学术概念,由尹达先生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因其遗存早期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的红山脚下而得名。其年代约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是我国北方地区一支较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时期因盛行唯玉为葬的习俗,尤其在红山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而蜚声于世,倍受海内外收藏界的追捧。

与学术界的定义有所不同,民间收藏界通常所说的红山文化泛指了北方与红山文化时空相近的诸多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哈克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等,与近年有些学者提出的红山诸文化或泛红山文化概念不谋而台。从器型学出发来判断,红山诸文化间玉器的形制确实有着很强的相近性,如果单纯是从玉器收藏的角度,用泛红山文化这种提法来诠释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定义,也不无道理。

根据现有官方公布的资料可大致统计出,目前有明确出土记录的红山文化玉器有近三百件,如果以泛红山文化的定义来估算,再加上各地馆藏和流传有绪的红山玉器已经接近千件。这个数字似乎在向我们昭示着距今五千年以前,在东北广袤的大地上红山先民曾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玉器时代。

作为一个辉煌时代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注定要承载太多的收藏故事,让无数的收藏者趋之若鹜。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山文化玉器被世人所认识以来,对红山玉器的追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据估算,目前红山玉器收藏者大概有数十万之众,收藏数量过百件的藏家有近万人,其中更是不乏秘藏逾千件以上的超级藏家。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收藏历程后,由无数红山玉器收藏者与相关从业者亲手打造出的红山玉器产业链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红山玉器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的代名词。现在让我们通过真赝两类红山玉器的流通渠道来大概梳理一下整个产业链的脉络。

真品红山玉器的产业链

真品红山玉器的源头一般都在红山文化所在地域内,分别由官方考古发掘,早期传世品、老多偶得和盗墓者盗墓等四种方式现身于世。其中,老乡偶得与传世品中的一小部分被考古所与各级官方博物馆征集,与官方考古发掘品一起被保存在考古所与博物馆里,偶尔会在文博系统内部进行馆际之间交流,一般很少会在民间收藏领域里流通。另外一大部分老乡偶得与传世品,以及盗墓者盗墓所得的红山玉器,会被所在地方的“一线头儿”收购或者以“活拿”的方式合作倒卖。这些“一线头儿”一般都在本旗县区域活动,有时甚至直接参与盗墓。每当这些“一线头儿”进手了红山玉器或有确切来源的信息,一般会很快被闻讯而来的所谓“跑线儿”的二道贩子遵循所谓的“产地行价”竞价收购。由于“一线头儿”只跟“跑线儿”的二道贩子或个别古玩商联系,很少与藏家接触,所以交易十分隐蔽。这些“跑线儿”的二道贩子可以说是红山玉器的游商,一般活动范围较大,常年奔波于红山区域内各地,专业从事古玩的贩卖交易。这些人往往自称“运输队长”,其中不乏红山玉器的辨伪高手,靠在一线与所谓“上线”的古玩商或收藏圈里的收藏家之间跑货来赚取差价,差价多少完全取决于自身眼力高低和买家的层次。

红山玉器转到了古玩商手里之后,一般会高价出售给收藏圈里的藏友,然后在藏友之间相互交流,其中有些特殊形制的红山玉器或够上一定品级的标准器会被收藏圈中称为“大客儿”的超级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以更高的价格认购,但这些红山玉器一般不是由“大客儿”们直接参与交易,而是由掮客以转手交易或在拍卖会上举牌的方式成交。掮客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红山玉器辨识能力,有的掮客本身就有古玩商或收藏家背景,通过专职“跑货”获得不菲的佣金。超级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作为民间红山玉器的“太客儿”,也有相互交流。在这个交易环节中,红山玉器往往体现了在收藏圈中的最大经济价值。

仿品红山玉器的产业链

仿品红山玉器的产业链除了源头和最初的流通渠道与真品红山玉器的产业链不同,其他环节大体一致。仿品绝大部分是出自个人作坊和仿玉车间这两个源头。

个人作坊的产量一般比较低,根据仿制手艺高低与否,成品质量也不尽相同。有些手艺高超的手工作坊,能够按照原始的玉器加工工艺来仿制红山玉器,甚至为了让沁色包浆自然,有时携带身上随时盘带搓摩达数月之久,然后再长期埋于人为调配的特制土壤中,加速自然沁变过程,仿制出的产品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高仿”,此类高仿红山玉器一般由专门从事“扎假货”的古玩从业者冒充真品红山玉器,向收藏圈的藏友和古玩商高价销售,在没有达到一定眼力的专业人士面前,这些高仿红山玉器往往很轻易就“过眼”,而后进入真品红山玉器的产业链中,有时就连眼力颇为独到的掮客和资深藏家也很难看出破绽。目前,这些高仿红山玉器在红山玉器收藏品市场中对藏家杀伤力极大,甚至在拍卖会上和比较知名的收藏机构或私人博物馆里时有现身,这也是比较谨慎的收藏机构往往对来路不明的红山玉器敬而远之的原因所在。

仿品的另一个源头是仿玉车间。仿玉车间仿制的红山玉器大部分有着玉质差、批量大、造型现代、工艺粗糙等特点,被坊间称为“低仿”,熟悉真品红山玉器的藏家很容易辨认。这些低仿的红山玉器一般主要通过仿赝品批发市场转手到从事摆地摊儿生意的古玩从业者再向收藏者销售,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上几乎随处可见,如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几乎每个卖玉器杂项的摊位上都能见到,也有些低仿红山玉器被直接送货到收藏圈中不太熟悉真品红山玉器的藏家手里。由于这些人对红山玉器认识比较片面,并且很少接触仿品的一线市场,常被市场从业者们称为“先生”,至今很多“先生”还一直蒙在鼓里,在红山玉器的收藏道路上越走越偏。

在仿品红山玉器中,还有一小部分仿制比较到位而又价位不高的仿品,一般被“跑线儿”的二道贩子从仿品渠道中购得,然后放给“一线头儿”,或直接有意放在老乡家里,等待客人上门时,当真品红山玉器出售。这就是俗称的“埋地雷”。由于古玩商在产地收货时心理戒备比较放松,又担心仔细研究器物会引起卖家注意而使成交价格上涨,这种“地雷”往往很容易成交,并通过与真品红山玉器相同的渠道进入收藏囤,对眼力较弱的红山玉器藏友来说,很容易上当受骗。

在红山玉器的产业链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小群体,就是专门给藏家掌眼鉴定的所谓“专家”一族。为什么加上“所谓”二字,原因有三条。第一,由于鉴定藏家藏品牵涉利害关系太多,真正的官方专家一般不会专业从事鉴定工作,最多也是在朋友圈子里,给朋友帮忙“把把眼”,即便有人敢于道出真相,但鉴于目前红山玉器收藏市场的现状,说真话往往等同于往高烧不退的藏家头上泼冷水,结果可想而知。真正

直言不讳的专家不可能成为红山玉器收藏市场上受欢迎的对象,自然也无立足之地。第二,由于红山玉器的辨识功力需要长期的积累修炼,包括对最新仿赝品信息的把握,并不易为官方专家所能及时掌握,反倒是接触红山玉器第一线的从业者在判断红山玉器真伪问题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专家,而这些土专家同样由于各种利害关系,不太可能走到红山玉器鉴定的前台。第三,专门从事鉴定工作,一般都要以各种方式收费,在收费的情况下,很难客观公正地评判藏家的藏品。在收藏圈中,标价售卖红山玉器鉴定证书的闹剧已经屡见不鲜,以至于在真品红山玉器收藏圈里出现了“谈证色变”“见证必假”的怪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由于“二五眼”专家的存在,助长了红山玉器赝品在市场上的肆意横行,对红山玉器市场的健康发展贻害无穷。

民间收藏界的红山玉器真品率几乎不足千分之一

纵观整个红山玉器产业链,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上盘结着无数的从业者与收藏者,形成了红山玉器流通和收藏领域特有的生态。众多红山玉器收藏者既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同时也被这张网牢牢套住。

总体说来,民间收藏红山玉器有这样几个特点:重器多,素件少;大件多,小件少;新玉多,老玉少;怪异多,朴拙少;标准器多,标本件少;粗制滥造多,精工细作少。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推算,依据现有红山玉器传世品、馆藏品以及考古发掘器的大致情况,在红山文化时期红山先民制作玉器总数大概有数万件,其中以仿工具类和装饰类的素器居多,动物类与人物类“喘气儿”题材的重器不足万件。如果以面世数量占总体数量二分之一来计算,减去未出土的部分,

“喘气儿”的红山玉器大概在三千件左右,其中包括各大博物馆馆藏的百余件。再来看看近年来仿赝红山玉器的情况。根据红山先民与当代仿赝红山玉器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玉料资源和采集难易状况分析,当代造假效率与造假人群几乎是当时红山先民从事红山玉器制作水平的数百倍。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假历史大概有20年,如此算下来,民间红山玉器收藏界的红山玉器真品率几乎不足千分之一。由于真品红山玉器在数量上更多地集中在为数很少的藏家手里,能够玩上真品红山玉器,尤其是拥有“喘气儿”的红山玉器的藏家,所占比例还要大大低于这个数字。

收藏正道是沧桑

对于初藏红山玉器的藏友而言,面对如此险恶的收藏江湖,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收藏道路至关重要。从大多数藏家的收藏经历来看,只有依次经历从认识到辨识再到收藏这三个必经阶段,方能悟到红山玉器收藏的沧桑正道。

第一步是认识红山玉器。一定要从官方考古挖掘的标准器开始,主要是到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展厅,有条件最好能直接上手考古发掘品实物仔细观察。这个阶段可以配合参考官方出版的背景资料。到博物馆看实物的目的是对红山玉器建立起真实的最初感性认识,比如玉材的质感、工艺痕迹的特征以及器物表面的光感和各种沁态。只有认清了红山玉器的真容,才能谈到下一步如何去辨识红山玉器。

红山玉器的辨识阶段是把红山玉器的感性认识理性化的过程,主要还是以馆藏品为基准,对红山玉器的典型特征加以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各种馆藏品反复进行判断与实践。同时,有必要对仿赝品市场作一定的调研工作,如果能够轻松辨别出中低级仿赝品,并能指出分辨依据,表明眼力已初具功力。然后,可以到古玩市场的地摊或古玩店里去找些中高仿红山玉器进一步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习交流的圈子很重要,能够与收藏真品红山玉器的朋友相互交流,对提高辨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具备了一定的辨识能力后,就可以进入初步的收藏阶段。首先要从标本件开始,即能够充分反映红山玉器特征的标本,如斧、璧、玦、匕形器等完整素器,或者各类红山玉器的残件。残器往往更利于认识学习红山玉器,甚至能寻找到完整器所不易传达出的信息。比如通过断开的玉玦,可以观察玦口的加工痕迹;通过豁断孔眼的玉饰,更能方便观察孔的钻制特征。真正看懂标本件,就能认识玉器的质地、工艺、沁变、皮壳、包浆等很多特征,甚至可以通过破坏性实验来明确很多问题。研究标本是红山玉器辨识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如果能够顺利走过标本收藏这一阶段,那么就可以开始进行红山玉器典型器的收藏了。藏友可先考虑在仿工具类和装饰类的红山玉器中选择某一种类进行专题收藏。如果机缘好,能够遇到动物类和人物类造型的红山玉器,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政令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进行选择性收藏。当藏品形成了一定规模,眼力也久经考验之后,再进行更多器形的收藏。至此,每位藏友在红山玉器收藏之路上能走多远,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值得特别往意的是,在红山玉器收藏中要时刻遵守两条铁律。第一条是只买自己能看得懂的藏品。古玩行中,各类人群形形色色,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只有自己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自己能看得懂的东西,方能在收藏道路上更进一步。第二条铁律是“戒贪”,“利令智昏”是对这条铁律的最佳解释。

红山文化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被沧桑岁月掩埋了近五千年。当我们揭开她神秘面纱的时候,面对五千年前玉器文明的辉煌,却给我们这个本已浮躁的社会带来了太多的诱惑。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如今的收藏领域中仿赝红山玉器泛滥,骗买猖獗,太多的功利角色在扰乱视听、轮番炒作,世人在红山文化面前无奈地陷入了一种敬而远之的观望与迷惑时,让我们深感与红山先民的心境沟通是何等的艰难。面对如此险恶的收藏江湖,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真心呵护红山文化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呈现给世人一个真实的红山世界,从而使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也能够在“祖国山河一片红”的狂热中不断涤荡洗礼,正觉玉器的本源,彰显之所以称为文化的红山本色。

猜你喜欢

真品红山玉器
真品和赝品
红山荞麦看木森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玩收藏要培养对真品的“眼缘”和“感情”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画错的恶龙
画错的捕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