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古城墙

2021-04-06袁传宝

躬耕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城墙城墙古城

袁传宝

沧桑风雨三千载,举世无双一座城。

平遥古城墙,古城的遥远记忆。

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灿烂,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众多,摇曳生姿,璀璨辉煌。与历史文化名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古城墙也无处不在。

位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且毫无悬念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走进平遥古城,是在桂花飘、菊花香的九月。作为世界遗产核心组成部分的平遥古城墙,以一幅幅流光溢彩而又古朴典雅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灿然盛放,婀娜多姿地展现于我面前。亲临其境,翻阅她的美妙画卷,画面唯美,色彩斑斓,大气磅礴,繁华辉煌。徜徉其间,美不胜收。

眼前的平遥古城墙,保持着庄重与矜持,以深切的目光,殷殷凝望过路的人群,分享着他们的欢笑与快乐,释放着他们的惆怅与悲伤。每个斑驳的砖缝里,都凝聚着岁月的风华。

伫立古城墙脚下,仰望这道历经多年风雨沧桑的城墙,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我诉说着古城的遥远记忆。小小的我,安静地站立,肃然无声。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最初为夯土城垣,虽为土基,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高大坚固,厚重结实,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汾水河畔。

战国时期,英雄荟萃,风起云涌,平遥古城墙见证了历史上的红尘烟云,沧桑变化。

平遥古城墙之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沧桑,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延续、岁月的感慨,完整地保留,向后人倾诉着无尽的久远故事。演义中的王侯将相、故事中的黎民百姓、书本中的金戈铁马,在平遥,在古城墙下全都真实重现,栩栩如生。

我在位于上下东门之间寻觅着,希冀找到期盼已久的记忆,找到心驰神往的故事。远处的城墙顶上,有一方宽阔的砖砌高台,那就是点将台了。点将台原址早已湮灭,难觅其踪。但是,关于点将台的古老传说却如陈年窖酒,历久弥香,虽静默于一角,自甘冷清,但其积淀着岁月的芬芳,年代越长,越是熏香。

点将台可谓历史悠久。翻阅典籍可知,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大将尹吉甫奉宣王命率兵出征猃狁。尹吉甫善谋能战,屡屡大捷。胜利后,宣王为了巩固北方,任命尹吉甫屯兵驻防今平遥城一带。尹吉甫在此增筑城墙,训练士卒,点将练武。

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平遥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平遥古城是尹吉甫所建。尹吉甫当为平遥古城、古城墙的建造者,是当之无愧的平遥古城之祖。后人诗赞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其当初点将阅兵之地修筑一座高真庙。后来维修城墙时,将高真庙与城墙一并,连成一体,即是如今的上下东门之间的城顶。

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快意当歌。

我寻觅点将台,追溯尹吉甫,一是赞叹尹吉甫为平遥古城墙的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尹吉甫在我眼中心里,仰之弥高。略读经书、喜爱典籍的我,早就对尹吉甫心生向往之情,且越发执着。每读《诗经》,读到《诗经》中描绘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的历史画面,读到风雅颂,读到赋比兴,吟哦《关雎》,流连《蒹葭》,缠绵《杨柳》,执迷《桃夭》,我总是发自肺腑地感叹推崇尹吉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对《诗经》地位极其推崇,说“不学诗,无以言”。

平遙古城的建造者、西周大将尹吉甫,则是史学家、文学家公认的《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是《诗经》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历史人物。

尹吉甫作为周宣王的太师,文武双全,治世有方。作为西周肱股大臣,他多次率兵远征,兵力强大,功勋卓著。但是,他却谨慎言行、贤明遵道,尽心竭力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

可谓其人清清,其文采采,其言善善,其德昭昭。

我的目光越过历史烟云,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两千多年后的大明王朝。

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遥重筑城墙,建制由原来“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无论周长、材质、高度、厚度,比历朝历代都有较大改变。由明至清两代王朝,先后维修二十五次,规模宏伟,耗资巨大。

现在,我眼前的平遥古城墙及其附属建筑,即是修建于明清两代的历史建筑。平遥城池呈方形,周长近6200米,高12米,垛堞高2米,顶宽3至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有砖砌而成的排水槽。墙顶外建有高达两米的垛口墙,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取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数。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魁星楼和文昌阁。

表面上,平遥城墙建制似乎并非久远,历史烟云触手可及,但是,中外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皆称其为古城墙。世界遗产中心称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保存了其所有特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至今,这座拥有两千八百多年历史、保存完整“活着的古城”,早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人观光游览。面对荣誉,闻名遐迩的古城墙却毫无骄傲之气,如宽厚的长者,静看花开花落花满天,云卷云舒几春风。

站在平遥古城墙前,我的眼光越过周遭的参天大树,越过鳞次栉比的商家酒肆,越过千年沧桑的历史烟云,思绪赫然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

驻足洪武年间的北方重镇山西平遥,我看到一幅幅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的塞外风云。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遥在旧墙垣的基础上重筑扩修,全面包砖,随后从景泰至万历时代,各代都不断增筑,更新城楼,增设敌台,补修完善高达十次。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此地又建筑四面大城楼,城池更为壮观。

如今,居高临下鸟瞰平遥古城,可以看到平遥古城形制如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规模壮阔,气势雄伟。巨龟,头南尾北。六道古城门中,南北各一门,似是龟之头尾;东西各二门,四门恰似龟之四足,民间称呼平遥古城为“龟城”恰如其分。

“龟城”之说源自古人对“四灵”的崇拜,乌龟象征吉祥长寿,“龟城”寓意固若金汤,长治久安。难怪古人说此城“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

古城墙把平遥县城分为两段,两个世界风格迥异:城墙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外称为新城。

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平遥城墙现存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大部分保存完好。

“關门打狗、瓮中捉鳖。”说的就是建在城门外的瓮城的作用,别小觑平遥瓮城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直角夹角,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即便敌军攻破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既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又有利于城墙顶部守军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致命打击。

平遥古城墙上建有4座角楼,各于城墙四角:东南角的凝秀楼,西南角的瑞霭楼,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角楼主要弥补守城死角——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

蔚为壮观的是平遥古城墙四围的72座敌楼。在平遥城墙,每隔80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形体修长,如同马面,故称“马面”。“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它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在城池守卫中能够消除战场死角。若有敌人兵临城下,相邻马面上的守军可组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

除此之外,位于城墙城楼上的6座谯楼也极为重要。

明代建造、清代补修的谯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高达16米,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结构端庄稳健,造型古朴典雅。城楼是城墙顶上的高层建筑,精致美观。和平年代可以登高瞭望,战争时节,主将在此坐镇指挥。

明清以来,统治者修筑、扩建平遥城墙,始终围绕着城墙在古城埋下的根基,仿佛西周时尹吉甫所建的土城垣还在。时光从未走远,多少故事在平遥,在流年深处流传。平遥古城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代代传承,从未消失,从未走远。

平遥的古城墙,不似南京古城墙张扬着雄姿天成,混杂着十里秦淮、笙歌袖舞的脂粉气息;也不似西安的古城墙,释放着汉唐的盛世豪情,融汇着八百里秦川的天地灵气。站于平遥城墙下,抚摸一段城垣,仿佛回望一段历史。古城墙有一种安然古朴的味道,特别适合静静地走,听心脏在胸膛慢慢跳动,仿若回到那个风云变幻、晋商往来的年代。

一道门,一条水,几点云影,悠远的钟声,回响着历史的足迹。平遥古城墙从不曾骄傲过,也不曾放弃过,只静静地,把它最美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展露于经过城墙的每一位过客面前。

九月的平遥之夜,天晴地阔,明月朗照,露似珍珠,月似弯弓。三千年古镇平遥沉睡在秋风秋色中,安然无语,静默如初。

我去平遥时,正是桂花飘香、菊花盛开时节。城墙四周古木参天、桂菊满城、花灯点缀,每一位走近城墙的游客轻抚古老的城砖、触摸历史的烟云,凭栏远眺,回望历史;抚古思今,感慨万千。

身旁的平遥古城墙,带着平遥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默默无言,一眼千年。

猜你喜欢

古城墙城墙古城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春秋古城一日游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