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中生有 平利社区工厂助推乡村振兴

2021-04-06熊荣军

当代县域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手套工厂社区

熊荣军

“农民‘双职工,农村‘工厂兴,楼上居住,楼下上班,休闲之时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这是陕西省平利县新社区工厂助推乡村振兴的一幅幸福画卷。

在平利,新社区工厂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变革创新。5年前,平利创新发展社区工厂,创出大名堂,成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和全國典型扶贫案例。当时只是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能够稳定就业,没想到几年前“社区+工厂”这一创新思路,跟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

幸福路,从山沟到社区的“双职工”

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

如果几年前问张运弟这个问题,她会说“幸福生活就是有稳定收入,有好房子住,晴天出门无灰、雨天出门无泥,冬天屋里不湿不冷”,如今这些张运弟过去的美梦都已成真。新年新起点,对于幸福生活,她也有了新的目标,苦练技术多赚钱,在社区过上更好的日子。

40岁的张运弟,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可谓是精彩无限。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踏入社区工厂,工人们纷纷起立鼓掌,“我最忘不了的,是总书记和蔼的目光,特别温暖。”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工人张运弟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她激动地说:“总书记问我什么时候搬下山,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上班,感觉特亲切!”随后,张运弟成为“总书记来到咱平利”宣讲团成员之一,在乡镇、部门巡回宣讲,让“总书记来到咱平利”春风化雨润泽“平安顺利”。

张运弟搬到锦屏社区前住在老县镇万福山村。曾经的万福山村,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以前为了挣钱,每年正月过后丈夫就外出打工,张运弟在家照顾老人和3个小孩。“山上的土房子阴冷潮湿,大女儿刚满月就患上了感冒,当时心里特别着急……”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张运弟一脸的心酸。

张运弟的变化起源于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运弟,2017年搬迁到移民安置锦屏社区,住上近100平方米的新楼房。

2018年,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建成,张运弟参加培训,开始在工厂上班,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既照顾了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丈夫陈健也在老县镇一家涂料厂找到了工作,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

如今,这家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来到新的安置小区,因为有了社区工厂,成了“双职工”家庭,月收入将近6000元,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收入稳定的小康梦想。张运弟幸福的背后,是平利县“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的英明决策。

平利县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让一大批农民和张运弟一样转变为产业工人,初步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目标。

创业路,回乡办厂创出“大名堂”

社区工厂,起源于平利、发展于平利。

平利嘉鸿手套厂,堪称“新社区工厂”的鼻祖。这个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公司,把各类运动手套和机械手套卖到了欧美市场。

嘉鸿手套厂老总奚精华是当地八仙人,高中一毕业就南下打工。在外闯荡14年,在福建一家手套厂担任设计主管。当他闯出一片新天地后,也有了新烦恼:“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遗憾的就是远离家乡。”作为当地返乡能人,奚精华参加了“返乡人士新春座谈会”,看到了发展的商机。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八仙镇,开了3家手套加工作坊,效果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

2015年春,奚精华决定开办第四家作坊。一番考虑后,他选址县城药妇沟社区。药妇沟社区是2010年平利县发生特大洪灾后建成的移民搬迁安置点。

药妇沟社区搬来了450户,来自周边的沙河村、叶金沟、三里垭。社区负责人熊宗斌说,当时村民集中搬进新家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奚精华的到来,熊宗斌喜出望外,“你只管买设备、办厂子,其他我来帮着办!”几天后,社区一楼的门面房开始粉刷装修,招工喇叭响起来。很快药妇沟社区工厂开张了,一双双手套加工而成……没多久,安康市主要领导来调研,参观完社区工厂,竖起大拇指:“让老百姓充分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2016年7月2日,香港嘉鸿集团总裁叶建明考察后,决定把平利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 正是与香港嘉鸿集团的合作,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在平利乡镇建分厂17家,成为平利社区工厂“龙头”,也成为全国各兄弟县区来学习取经的宝地。

经过5年奋斗,平利共建设新社区工厂标准化厂房3.3万平方米,在11个镇兴办新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工人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如今,社区工厂不仅在平利兴旺,而且还在西北地区蓬勃发展,成为秦巴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典型扶贫案例,入选人社部典型扶贫事例。

创新路,社区工厂从无到有

平利县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重点县,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为秦巴山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新路。平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和“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等殊荣。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写入《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平利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10年间累计让32526户96513人搬进新居。虽然通过搬迁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但这些群众原本依靠“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温饱,现在搬下山,远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进入城镇和社区后,如果无业可就,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调研发现,平利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加工产品时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大多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人群。

“靶向”摸清后,平利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平利县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平利模式,全面发展社区工厂。

“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正如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张运弟所说,社区工厂让她“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家成了“双职工”,晚上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在休闲的社区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平利的社区工厂,有其创新性。”长期关注平利社区工厂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认为,从精准扶贫角度看,它契合秦巴山区实际: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留守妇女、老人都能参与;从城镇化角度看,它帮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县域经济角度看,它把一大批搬迁群众培养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它让务工者能照顾家庭,有效破解农村留守问题。

平利历经“十二五”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再到“十三五”精准扶贫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平利十年累计帮助9多万群众搬进新居。搬出穷窝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新社区工厂肩负起这一使命,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大载体”。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再从产业工人变成城镇居民,实现了“搬出来”到“富起来”的嬗变,这也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手套工厂社区
棉手套
做只手套好过冬
手套
棉手套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影像社区
奶酪工厂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