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途径探究

2021-04-06龙天明

教育界·A 2021年3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

龙天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与个人品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探究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途径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与教师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绩效成绩和具有人文精神的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精神内容的渗透,教师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大大打击了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确保课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将人文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的切实办法,全面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1]。

(一)教师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学校要提供足够的硬件和设备,教师也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地将人文精神的内核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相结合[2]。在实践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德育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将汉语文学知识转化为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低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推动课堂进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文主义品质,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低。

(三)日常教学任务与人文精神教育之间存在分歧

高中阶段,语文教师的课时量较大,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而现阶段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各界对智育教学的重视,使绩效成绩和德育教育之间出现了矛盾。长此以往,部分教师失去了德育教学方面的动力,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人文精神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决定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语文在渗透人文精神与德育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与学生的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相结合[3]。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能够有效地展现人格心理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高中生的思想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现象和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课程的设计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强人文精神渗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情境创设,提高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中的基本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情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与人物的背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情境的重建,通过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的基础上,改变对事物的固有情感,体会文章所呈现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4]。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作者介绍短片或背景故事,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带入情境中,最终通过将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思路总结文章的核心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对事物与情感的认知,使其形成具有人文色彩的独立人格。

(二)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将人文精神的渗透作为日常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文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诗句时引入一些历史故事等素材,让学生通过加强对诗句的理解,揣测诗人的情感与品质,在了解课文的前提下自主地加强代入感与实践性,逐渐养成辩证的历史观与人文精神。实践案例比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逐渐感悟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学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人文精神与名篇佳作的联系,从而形成辩证的人文主义思想[5]。

同时,人文精神的传递可以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断督促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为小组合作模式的价值导向,以人文精神为开展前提,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要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使小组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路与想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融合与交互,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三)探索道德教育途径,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在吸收传统教育优点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道德教育创新的新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新途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定期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或访谈,并在观看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把握正确的思想引导导向。

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网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推广开来。它在预习作业、巩固教学知识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课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互联网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与教师交流互动的环境,通过配置问答模块,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更加便捷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为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教师还可以促进课堂和微课教学的无缝链接,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在课上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阅读技巧,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与阅读实例,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练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与课下练习的结合程度,优化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教学交流平台,使学生和家长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日常的交流,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提问的优秀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形成。

(四)借助课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联合团委开展人文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适当的放松,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班级课程推进情况,选择能够体现学科精神的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优质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发现语文之美的同时,培养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此外,课外活动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举办不同组别的比赛或活动,通过适当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培养其语文学科素养与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比赛情况给予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长处及不足,从而明确日后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人文精神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比较重要的个人品质之一,对其独立人格与高尚品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高中語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情境创设与课堂实践,逐步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结合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人文精神,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德智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玉奎.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考试周刊,2020(97):55-56.

叶锋.论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2020(33):86-87.

张晓英.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20(32):128-129.

王雪峰.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89.

安海霞.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0(42):121.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