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出天下广,壶因茶而生——浅谈茶与壶器的关系

2021-04-06姚树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壶器茶壶茶具

姚树赛

(广西钦州圆盈堂陶艺制作有限公司,广西 钦州 535000)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祖先是崇尚自然,信奉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情趣[1-2]。饮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记录,人们已经不能确定饮茶的确切年代,但大致年代还是有的。陆羽《茶经》:“以茶为饮,以神农氏饮之。历史和文化发展中,中国人常常将与农业、植物有关的事物的起源归结为神农氏。与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一样,也因民间传说而有不同的说法。

长期以来,中国茶文化在礼、凡、仪、艺、俗、会、道、德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古代,文人推崇茶道,讲究相会、亲和、礼让、饮茶。如今,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传递感情的媒介,人们把喝茶看作是一种物质享受,把品茶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用茶代酒,敬茶道情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茶随处可见。它既不像酒一样热情,又不像水一般柔情。茶可苦可甜,一杯茶能让你看懂自己,感悟人生。当心情烦躁,喝一口茶或许能解决烦恼,并让你静心。喝茶、品茶亦可养性,这是诸多人爱茶的一大原因。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可见,在实际生活中,茶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茶可为生活必须品,也可为奢侈品,所谓茶道,在于品赏茶的美感。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有道的茶道,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总之,不同人品不同茶道,悟不一样的人生。

茶既是雅物,亦是俗物,行于江湖之中,染江湖之气;行于官场之中,染官之气;行于商场之中,染铜臭之气。贵族茶道源于“茶之品”,为富贵之意;雅士茶道源于“茶之韵”,意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源于“茶之德”,意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源于“茶之味”,意在品味人生。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汉代以前人们主要茶中成分治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茶逐渐发展成为日常饮品,且茶的益处也被人们所挖掘。茶的凝神静气、解渴生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芽以进,有司勿。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从该时期起,饼茶衰落,散茶兴起,饮茶也逐渐变为泡茶。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说的是食美器美,美食配美器,是一种和谐追求[3]。从粗犷式饮具发展到慢品式饮用,人们饮茶方式有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发展。饮茶方式多样,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在茶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最主要的载体作用,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据。如果没有好的茶具,那怎么能品尝到清香好茶呢!

据陆羽《茶经》评述、古代饮茶的茶具分八类28 种品类之多,世界第一。从狭义上讲,茶具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器具[4-5]。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了实用性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驰名中外,深受历代茶友的喜爱。谈到茶不得不说的茶器——茶壶。茶壶和茶器,中国各地都有地方特点,材质之多。陶器和瓷器居多。金、银材质也有。茶与壶的艺术是天作之合,作为壶型的历史源流演化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定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即有壶身、壶流、壶把、壶盖、壶的子基本五大要素就是一把壶,我作为做壶艺者。钟情于茶道,更加钟情于各种壶或赏或用。皆可化释壶心妙觉,或求古,或问今,无不得无穷乐处。于是我说,遗心雅养,唯和乐心。

从紫砂陶壶方面上谈,紫砂陶壶由紫砂制作,“自古泥属土,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烧或能令其坚”,紫砂作为一种特殊的泥料,蕴涵着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拥有强大的生命例。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紫砂陶壶与茶的关系密切,且紫砂陶壶泡养越久,壶身色泽就越加古雅光润。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当时紫砂茶具主要作为烹茶器具,使用范围并不广泛。

明代紫砂茶具初步繁荣。明代期间的徐友泉,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赋,他对紫砂茶壶工艺有着独特的见解。在紫砂茶壶制作方面,徐友泉在泥色品种丰富多彩方面有着杰出贡献,且十分擅长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徐友泉所制的长爪兽形态紫砂茶壶,主要仿青铜器的形制,具有独特的古拙味道。在配合色土方面,他的作品变化多端、别出心裁,泥色应用主要包括海棠红、朱砂紫、淡墨、沉香、水碧、葵黄等色调。他的作品包括汉方、扁觯、菱花、鹅蛋、索耳、大顶莲、美人睡莲、六子等款式。

随着紫砂茶壶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在茶文化的快速发展下紫砂茶具的工艺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且装饰受到也越加丰富,人文内涵提升,赋予了紫砂茶具新的生命。

茶叶专业人员品尝茶汤时,一般用陶质或瓷质的茶具冲泡,茶汁能保持较好的色、香、味、这些茶具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深受广大爱茶人士和收藏界青来。

笔者从事中国四大名陶,紫砂和坭兴陶两个领域。茶道作为爱茶人士。茶道中上上陶壶也。除了天赐之,砂性,透气宣茶外,壶色湿润,养眼和心,给文人雅士带来了极大的“静和以安逸,滋养以去烦。”之享受。高士雅集時、饮茗化理,闲谈融智。

当代的陶艺家发挥砂泥可塑性强的优点,将壶艺师丰富的艺术意象立体化。壶,厚而薄,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起来得心应手。壶器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茶壶圆器珠圆玉润;方器线条挺拔,清晰的轮廓;有筋纹的纹理。造型上有形体的趣味性,体现出高度的审美规律。装饰性多姿多彩的诗歌调歌: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和壶艺融合在一起,更添了迹外传神神韵。使人在饮茶之余,悠然产生,陶情情操。当代壶艺的制作技艺及装饰艺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壶艺的艺术特点。每一位做壶者或传承者, 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新更多的新时代作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壶艺和茶艺,这样我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茶出天下广,壶因茶而生。人生于世到底何得是真?权衡比较。“和心”二字。若得一上佳宝壶,品茗润养悟“弹茶一味”度“太极虚实”合“中庸持衡”赏“方圆演机”为茶人养心,藏器度真。艺以壶传,美以器载。茶壶,即泡茶的一种用具,有的人对它的了解仅局限于此,而有的人将它分成“茶”和“壶”来看待。

总之,对于茶和壶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都不应该忽视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了解茶文化。常言道:“茶壶为父”。茶壶与人们生命有着不解之缘,且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壶文化,为我国茶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茶壶制作中,会将极简练的字句刻之于茶壶上,这被称之为茶壶铭。茶壶铭融书法、文学于一体,蕴涵者深厚哲理。如孟衬壶铭:“水交以淡,铭战而肥。香浮雀舌,助我诗人。”留佩题壶铭:“壶中日月长,山窗无依样。”子冶壶铭:“烹汤喜客玉,得味有诗来。”这些铭壶皆道出了茶助诗兴的意趣。茶壶铭即可隽永清新,又可意蕴深邃、巧妙引典,能赋予茶壶更深的人文哲理,用茶壶泡茶则能品之味、思其人生。所谓茶助诗兴,诗添壶趣。在历朝历代中,有不少诗人写下咏茶壶的佳作。如宋朝欧阳修的《和梅公仪赏茶》:“喜共紫瓯吟而酌,羡君萧萧洒不绝。”在《砂壶图考》中有记载,清代郑板桥自制的一只茶壶,曾亲笔刻有:“口尖肚大耳高,才免得饥寒便骄傲。小量不堪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浪。

在茶壶制作中,壶的把、盖、底、形会存在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造型就有成千上万多种。泡茶叶时,根据饮茶量、茶叶种类的不同,茶壶也不同。根据制茶方法的不同,中国茶叶可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等,各大类茶中又包含了许多品种。所以茶与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壶深、肚大、丰满圆润的壶型可用于冲泡红茶,可以充沛将茶香激起出来且不对茶叶形成损伤。黑茶归于后发酵茶叶更适合选择用肚大、口小、的壶型。绿茶、白茶、黄茶都对比新鲜,所以平常选用盖碗、玻璃杯冲泡,也可选用壶壁较薄、口盖较宽的壶则相对适合。

壶的造型变化万千,体现出历代艺人的匠心创造才能。现在茗壶的制作技艺比比皆是,按照形制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圆壶、方壶、塑壶、筋壶四种。茶与壶器的结合,不光局限于茶的种类,也可根据壶的颜色、泥料、个人喜好来选择。所谓:“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壶器又怎么能品味到到极近清香的茶呢?故经过精心挑选,将茶与壶器有效融合,则能品茶之甘醇、清香,赏壶器之韵味。

总之,在茶与壶器中,茶之事,雅俗共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饮茶方式也从煮变为泡茶。而泡茶会进一步增加壶器的需求量;且随着多年的发展,壶器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并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为一体,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标记。然而,如今的市场是物产过剩的时代,如果所有的从业者都去搞价格竞争,一味的仿制和抄袭,那么又何谈未来可期。正如是顾景舟大师所说,“能传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如只是喝茶,茶杯可以喝,玻璃杯可以喝,碗也可以喝,一次性杯也可以喝。那么为什么还追求好的上上佳品茶壶,这就是趣味问题。工艺美术,应该是给人精神的享受,既是美术品,也是实用品。

猜你喜欢

壶器茶壶茶具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浅谈紫砂《劲松壶》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春意复苏人长寿,连年有余吉祥来
——浅谈紫砂“莲年有余壶”的设计风格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浅析紫砂“伙伴壶”的艺术创意
浅谈紫砂“俏青松壶”的艺术特征
作品四
独一无二的茶壶
别碰烧开水的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