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运用研究
——以南昌地区为例

2021-04-06王腾飞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排练革命舞蹈

王腾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红色舞蹈”的概念

“红色舞蹈”也被称之为“苏区歌舞”,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一种革命的资源,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这一舞蹈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建立红色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工农政权、扩大红军和反国民党“围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而产生。①起初舞蹈的演出形式较为丰富,包含歌唱、独白、舞蹈等,多采用人民群众中喜于乐见的民间歌舞,加以改编,形成另一种新的舞蹈样式。其主要的功能目的为:通过这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向各类群众们宣传党的革命方针。红色歌舞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抗战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在当时苏区人民的爱护之下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编导和表演质量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向我们展现了革命家和解放军还有人民群众的革命风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阶段。随着各个学科门类划分的更加细致,“红色舞蹈”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历程为对象而创作出的舞蹈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融合了革命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抗战精神。②

二、南昌地区群众文化中“红色舞蹈”的现状分析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故土,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革命的摇篮,南昌又是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红色是记忆抹不去的颜色,其“红色”气息非常浓郁,并且当地“红色舞蹈”作品在各大群众性舞蹈团队中倍受欢迎。笔者对来自南昌市的几个主要区域红谷滩区、西湖区、东湖区的等10余所社区舞蹈团队中的“红色舞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舞蹈演员、红色舞蹈节目、排练场所等。

(一)舞蹈演员

舞蹈演员年龄段基本处于50-60岁之间,这类人群大多为刚退休,退休前工作为其主要的生活部分,退休后,离开了多年倾心热爱的工作岗位,多年适应的工作规律,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都发生非常大的改变,需要寻找一些新的事物来调整状态和充实个人的生活。许多舞者是革命前辈后代,她们的祖辈,父辈都曾投身于风起云涌的解放战争,长期受到父母、前辈们的影响,和“红色”事物和故事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也因这种革命情怀,对“红色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在进行“红色舞蹈”的学习、排练中,身体语言更加真实生动,也更能投入到人物塑造中。

(二)红色舞蹈节目

每支队伍都编排了“红色舞蹈”,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涉及到的舞蹈题材非常广泛,作品来源路径多样化,通过网络学习并改编传统剧目,亦或是新编“红色题材”舞蹈作品。调查的舞蹈团队中的“红色舞蹈”有《映山红》、《沂蒙颂》、《春舞飞扬》、《和谐中国》等,通过这些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真实细腻的情感,还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强毅力,让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光辉的革命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为塑造革命人物,弘扬革命精神,歌颂国家的繁荣富强、蓬勃发展。“红色舞蹈”主要分为两大类,风格特征也有所不同。

传统红色舞蹈作品更加贴近历史,舞蹈语言更加生活化、直白,多采用《映山红》、《送郎当红军》等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伴奏,与朴素、直白的舞蹈语言相配合,还原其真实的历史状况。二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新编一些“红色舞蹈”作品,这类作品的舞蹈语言更加新颖,加入一些现代舞蹈元素,根据作品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伴奏,以加强戏剧矛盾冲突,使作品更有张力,观赏性更强。此外,作品富有地方色彩,是对苏区歌舞时期的一种延续、继承,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作品,加入了赣南采茶舞蹈元素、生活化的动作。

根据当下主旋律音乐新编的舞蹈节目,例如根据《不忘初心》、《美丽中国走起来》、《美丽中国》等歌曲新编一些歌颂性质的舞蹈,在这类舞蹈作品的创作中都是以时代环境为背景,拓宽创作视野和格局,为红色题材舞蹈的创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舞蹈作品中的舞蹈语言更加优美、富于变化,侧重于抒发内心的情感,但是极少表现某种故事情节事件,与传统的“红色舞蹈”具有鲜明的对比。侧面也证明了当代社会的稳定与安康,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正在享受着我国先辈们奋斗而来的胜利果实,以致于舞蹈作品充满了喜悦、欢快的情绪。

(三)排练场所

各社区所提供的一些社区舞蹈房、小区公园等场所进行“红色舞蹈”的排练,由于此类舞蹈更强调大场子、人数众多的构图美,因此舞蹈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由于社区舞蹈房、公益性健身房的训练时间基本集中于周一至周五的白天,晚上及周六、周末属于工作以外的时间,与社区居民的排练时间和场地有所冲突,大多居民白天由于工作、家庭,无法集中进行舞蹈的排练。社区群众则会在周边较大的广场进行舞蹈排练。例如南昌市西湖区的舞蹈队伍,大多选择在抚河公园沿线、玻璃广场进行舞蹈的排练。因为公园、广场的场地较为宽阔,容量大,不受时间的控制,对于这类舞蹈的排练非常有益。

三、“红色舞蹈”特征的转变

红色歌舞在形成之时就具有强烈政治性、鲜明的斗争性、广泛的群众性、朴实的艺术性、形式的多样性、演出的艰苦性等特点。发展到今天,其特点有所增加或减少。“红色舞蹈”主要的功能目的是为了宣传、团结、鼓劲。发展到当下,其功能目的也有所增加。当下生活的稳定、经济水平的提高、演出剧场的建立、功能目的的转变,其演出的艰苦性特点几乎已经没有存在。如当下各级政府都会组织群众性的广场舞蹈比赛、文艺汇演;省市各级机关单位每年举办文艺演出等,社区、机关单位都已建设了相关的学习、训练的场所,以及政府在各区、村庄建设的公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硬件设施建设都证明了演出的艰苦性这一点不复存在。

再者,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外舞蹈艺术的流入,宏观上促进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使得表现手段、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据有关数据调查,南昌市群众性的“红色舞蹈”作品种类多样,不仅仅只限于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舞蹈语言更加丰富充实,说明其形式的多样性范围更加广阔。

伴随着题材范围的扩大,深入表现当代社会的人、物、事,“红色舞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此同时,当前“红色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性,强调人们精神层面。

四、“红色舞蹈”的价值

“红色舞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教育和宣传,并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是政治工程也是文化工程。

其一,“教育”是红色舞蹈文化“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的选择和变通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又在“宣传”的过程中加强革命历史教育,并且也有利于增强整体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舞在本土文化生活中备受欢迎。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机关单位、社区每年会举办一些文艺汇报演出及广场舞蹈比赛,“红色舞蹈”作品占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赛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的意义,使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培养。

其二,具有积极的宣传价值。红色舞蹈作为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艺术,在那一时期对促进我国抗战取得胜利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也为之后的“延安秧歌”运动奠定了基础,这一文化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发展特色文化过程中,就需要从红色文化着手,不断挖掘红色精神价值,不断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其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两方面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个群众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增强国家核心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红色舞蹈作品中沿用的诸多传统元素,例如不同地区独特风格的服装、音乐、各地区日常生活动作的提炼等,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继承,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人们对“传统”的认知,加强群众的归属感,也进而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从以上角度来看,谈论及“这类舞蹈带给个人感受”时,普遍的回答是“回忆过往的艰苦卓越,珍惜当下,与此同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这同时也是舞蹈的当代社会功能,舞蹈本身具有宣传教育,团结鼓劲;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等的功能目的,社区群众的回答真实直接地印证了其功能。通过“舞蹈”形式缓解压力,工作、家庭、身体上等的一些变化易造成人们内心的焦虑、不安,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事物来吸引她们的注意力,“舞蹈”充当了缓解精神状况的“良方”。

五、结语

“红色舞蹈”在南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各大社区、各级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有效组织,舞蹈作品的丰富多样,富于传统与大胆创新的双重特质,以及有关单位应给予红色舞蹈的传播高度的重视。使得当地“红色舞蹈”从作品编排直至作品传播的整个流传过程更加完善,所起到的实际价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

①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②王继子.红色舞蹈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0):45-48.

猜你喜欢

排练革命舞蹈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冰上舞蹈搭档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我和舞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