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学探讨

2021-04-06邓集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活动师生

邓集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声乐是一门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是创作者和听众的综合结果。声乐教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把握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一、主体间性教育的概念

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基于哲学思想下的教学理念,对现代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的研究对象,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性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对现代教育的本质进行探讨。现代教育活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师生间的多维互动或双向互动是现代教育实现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重要关键。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确教育的本质,从而把握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主体间性教育不是对主体性教育的否定,而是对主体性教育的扬弃。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中,需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课堂参与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自主能力,更加重视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得到培养,才能发展主体间性的可能性。主体间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人主体得到充分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体人格在教育引导下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自我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声乐教学的主观性

声乐是人身体自身的一种歌唱形式,因此演奏者也是歌唱者本人。人的主要感官功能是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实现的,因此在真正进行演唱的时候,很难通过自身的感官功能对唱歌的艺术标准进行评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学习同样存在很大很大的主观性。歌唱者对声乐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在声乐教学中也会融入鲜明的主观性,有着教师个人声乐风格和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影响。

(二)声乐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声乐教学好坏的评判标准主要就是“表演”,教学检查的主要途径就是考试和比赛,通过表演的方式可以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观察观众的体验。声乐教学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歌唱技巧和经验的积累,主要通过声乐技能、歌唱技巧和声乐舞台等方面进行训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声乐技巧,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歌唱曲目要求进行训练和提升。

(三)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课程,不同特征的学生对声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基于学生不同的个人音乐素养和对声乐的不同理解定位,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有的放矢的声乐教学。

(四)声乐教学的师生互动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声乐学习的潜能,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要相互信任,才能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合作。

三、主体间性教育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主体间性教学理论超出了主客体间的关系,将学生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在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非此即彼的现象。因此,要彻底解决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从“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进入到“主体-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因此,主体间性教育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有效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

(一)指导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标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活动不仅是科学的,还必须是一种艺术活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声乐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参与主体改变传统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协同关系,这也是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重要内涵。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就有必要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声乐教学活动。

(二)构建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单独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那么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出现。通过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和哲学范式来进行教学分析,可以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明确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育学或者接与受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主体的新型关系,这对于高校新型教学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高校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一般将学生作为塑造和征服的对象,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改造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主体间性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而是作为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参与到声乐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高校的声乐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从而实现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学创新路径

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创新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声乐综合技能。

(一)提高声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

1.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理念。

树立争取的声乐学习观念对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声乐教师通过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声乐树立一种正确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做到的相互信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理念,才能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最终实现声乐学习的提升。实施合作式的声乐教学,搭建师生合作对话的桥梁,保证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实现。

2.掌握基本的歌唱要素。

通过声乐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因此教师需要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进行声乐教学训练。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的重要参与主体,两者的主动性缺一不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声乐训练指导;学生需要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歌唱的实践,从而领会和掌握教师的声乐技巧。

(二)声乐作品教学的应用

声乐作品演唱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和运用。因此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对声乐教学中作品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在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对于作品的选择通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于教师所指派的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需要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放置在和教师同样的主体地位,从而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声乐作品。首先,声乐教师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音乐偏好,选择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其次,声乐教师要了解学生嗓音特点和音域特色,从而为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作品;最后,在进行声乐作品作品布置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素材,便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教师和学生要尊重彼此间的主体个性差异。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挖掘,从而加深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调。只有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保证作品表现的效果。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声乐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性,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允许音乐思想差异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对歌词的知识进行感悟,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抒发出作品的内在实现情感,最终实现声情并茂的效果。只要师生间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创新声乐教学的模式和艺术表达,声乐教学的质量定会得到提升。

五、结语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抛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客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引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之中,有助于顺利构成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人本化的教育。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