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国画情愫

2021-04-06李国旭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堂国画民居

李国旭

(四川民族学院 美术学院康巴民居研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1)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设计

(一)传统民居建筑营造形式

千百年来,华夏人民描绘了了宏伟的民居建筑画卷,在巨大的地域差异下,或深沉素雅或粗犷豪放或雕梁画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不尽相同,其发展主要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制于区域内的经济、交通、自然环境因素、风俗习惯等条件。典型的有南北方建筑体貌和装饰特征的差异,从而衍生出了土木建筑和干栏建筑两大建筑类型。民居建筑从自由布局到形成基本定制,跟当时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各地的交流加剧,新式民居也不断涌现。

不管是朴实敦厚的北方民居,还是秀丽轻巧的南方民居,民居的规划无不从大处入手,《黄帝宅经》中就有“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①之言论,宅院的选址十分讲究分水,强调空间的环境格局。民居宅内以院落为焦点,讲座次、论朝向,房屋竖向分布由后向前逐渐降低,营造民居空间的序列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境界。民居节点构造讲究从细微处见构造真章,细部的繁作与空间的至简形成明显对比,处理手法极为丰富,细节多样,可谓处处呼应。

(二)传统民居室内的装饰手法

民居内的装饰设计在合理的空间规划下,兼顾实用、美观性。传统民居在礼仪与秩序的规则下,谨遵这一准则,但居者内心渴望挣脱有限桎梏,通过精心装饰室内空间达到物质与精神双向的愉悦心境,更体现主人的追求、希冀,可以小见大,突破界限迎接自我,情绪和心境的充分表达,唤醒生活的感知。

民居室内遵循由外而内的装饰手法,包括建筑形式的延续,装饰材料的延续,装饰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营造民居室内外环境的整体统一;留白也是装饰特色之一,室内装饰无关堆砌在于精巧妙用,以塑造素净雅致的室内氛围,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传统美学精神;善用陈设补充室内装饰。代表性物件有字画、屏风、匾幅、古玩、盆景、瓷器、博古架等,主要表达主人的意境,体现古人生活哲学,包括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志存高远的人生境界,其中不乏中国画的身影,在中堂、条幅、手卷等形式中,都能够达到艺术陶冶和精神享受的目的,且装饰特色鲜明,在民居营造、空间组织、细部装饰等方面,都有对中国画的借鉴和影响。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文化表达

(一)传统文化的表达

民居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其装饰是具体的艺术表现,结合地域性体现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建筑表现语言的更新之间,都是人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渴望和外在表达,追根揭底都是探寻生存之道。

其一,宗法伦理思想的演变。宗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民居建筑装饰有密切关系,建筑空间内布局和装饰要对伦理、德化、礼仪等内容有所体现。从宗祠牌坊到乡野民居,场所的核心位置必属于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的构件,在民居堂屋,装饰的核心区域要围绕祭祀、集会、议事的中厅展开。空间环境中处处体现尊卑等级,宣扬正统思想。

其二,堪舆理论,即古代建筑环境学原理。民居建筑不仅选址要看分水,室内装饰也离不开分水学说,大到入户照壁、家具摆设,小到绿植、挂画的摆放,都根据人之五行,择喜而物,按照卦象方位,弥补化解,至今都适用于环境设计中。

其三,向内而生的生活哲学。漫长的农业经济和儒学文化的影响下,聚落形态的向心聚合,传统庭院的围合院落,建筑边界与自然环境的含蓄关系,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内向性。这种内向性是蕴含生命力的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孕育出了更多的文化类型。

(二)个体文化的表达

在宗法、伦理制度下,尊崇社会文化外,民居建筑作为私人的产物,适度发挥个自的独特性。在装饰中利用雕刻图案、文字,具象引申或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个体情感,常用元素有“福”、“寿”、“松柏”、“梅”、“兰”植物等,还有很多自制摆件、书画作品等,这些元素不同的拆减、组合形式,为居室提供了更多的装饰可能。

居所作为修身之地,旨在修身,借以器物彰显自身德行,合适的器物有利于形成生活哲学中的形而上,对自化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居室装饰是人走向德才兼备的基础条件,逐步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对不同生命轨迹的冲动和向往,升华个体。

三、传统民居建筑与国画艺术

提到国画与建筑,肯定不能越界画。界画是指专门画以亭台楼阁、建筑桥梁、舟车商铺、精致器物等内容的一种国画。其实用性和装饰性都极强,界画前期多描画皇宫别苑的建筑,在发展中出现了记录传统民居建筑与青绿山水相结合的界画,其中不乏优秀的民居建筑跃然纸上。

民居建筑似国画艺术的“博物馆”,国画似民居建筑的“百科书”。国画艺术与民居空间是一种互生互存的关系,画是物和欲望的延伸,物是画的表现对象,民居建筑的低调朴素似国画墨色的淡雅,国画中的诗意空间正是传统民居的缩影。国画的深邃意境兼顾地域特色,而民居建筑浓郁的地域美,也是一幅幅三维的山水画卷,成为国画良好的素材来源地。传统民居在发展过程中也受文人居士的影响不断改良发展。从民居的地平面出发,到国画中的穿山越岭,需行远自迩,观其周围,使人踔厉奋发,寻到另一方境界。两者相互融洽,相得益彰亦有兼容之道,完美结合成宝贵的传统艺术。

民居主人选国画装饰空间,一要符合自己审美,二要与居室气质相配,三要看画幅尺寸。不管是有别于文人画的界画,亦或山水画,或多或少都有建筑和人居环境的出现,其中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国画艺术,与民居建筑的点、线、面构成追求空间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有限的居室内,配以沉静、深邃、意境美的国画,达到超越现实的空间体验和精神享受。

四、民居建筑中国画装饰元素的设计艺术表达

(一)中堂

由于家族宗法仪式隆重,传统民居注重礼仪空间的布局,堂屋随之出现,也称正堂。是家庭祭祀、议事、集会、会客、宴请的重要场所,堂屋是体现一个家族地位、展现独特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家居摆件、立面装饰都最大可能展示家族传统和遵照长者意愿。

中堂位置是堂屋的核心,正面有先人挂像或者山水画等,属于中堂画,中堂两边是一副对联。其他立面挂有书画,形成呼应。空间内摆设几案、座椅、圆桌等家具,在建筑形制和礼仪规格的限制下,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堂屋文化。中堂画是国画装裱中直幅的一种体式,竖轴装裱,挂在中国传统民居厅堂正中,故名中堂画。画幅尺寸分为大中堂和小中堂,大中堂画心一般不小于四尺整张,中堂画的画心纵横比大约2:1(如四尺整张),如果用四尺斗方和四尺整张画心一样装裱大小起来,那不能叫做中堂画;中心画尺寸若小,过于小气,也不能算作中堂画。

中堂画中的题材选取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或艺术个性等特点,与民居选址的山水文化一脉相承,都极为讲究以风水促家运。先人画像的人物画、锦绣河山的山水画、独居特色的书画四条屏等,都注重构图庄重,寓意吉祥康健,兼具艺术品位,营造高雅、古韵、美学的氛围。

(二)条屏

条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样式。其单独悬挂的称“条屏”或“条幅”,四幅并挂的称“堂屏”或“四条屏”,室内装饰的条屏元素在某种意义上与民居建筑的立面设计相一致,既能单独欣赏,也能以线成面,整齐划一,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山水四条屏”和“四季四条屏”较为出彩。

四条屏作为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元素,作为传统家具的要要组成部分——屏风,就是其中之一。居室内装饰的屏风元素多以四条屏形式出现,多达六条、八条,但少有单数,在日常使用的床榻等家具前面也使用屏风。书画内容依附屏风,对空间起到隔断、美化、协调等作用,同时,通过条屏传递相关性息,表现居者情趣和美好希冀。随着使用频率和装饰艺术效果的过渡,逐渐演化成了极具装饰功能的艺术作品。随着空间的变化,屏风在条屏的基础上发展出雕刻、装置等样式。

(三)手卷

手卷作为国画装裱中的一种体式。在表现画家的艺术追求之余提供快速欣赏之便,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展陈装置,在私下几人可以随时舒展浏览,细品赏玩,也便于收纳保管。手卷可长可短,取决于本身画幅的尺寸,普遍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长度在五十厘米到十米不等,一般在书房的案几就可欣赏研究,但随着审美情趣的提高,催生了民居建筑中的特定空间划分、特定的装置用来展示手绢和收纳手卷,这种区别于悬挂的书画形式配以精美的装置器具,是书房空间属性的象征,逐渐成为中式空间的一大装饰亮点。

五、结语

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建筑浪潮中,在源远流长的国画文化下。中国画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寻觅意境之美;传统民居建筑的“和而不同”强调诗性宜居的栖息观。同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美的追求更是一致的。探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中国画元素,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寻找到在民居建筑与国画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索国画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融合,借鉴传统民居中的装饰经验,丰富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做到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张述任,张怡鹤.黄帝宅经:风水心得[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堂国画民居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民居智库
国画欣赏
奇趣民居
河北大学旭宇艺术馆部分珍藏作品展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