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歌曲《故乡是北京》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

2021-04-06刘亚男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演唱者唱腔京剧

刘亚男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一、前言

京剧元素在我国民族声乐创作中被广泛运用,融入京剧的唱腔、曲调等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被称为“京歌”。①本文以《故乡是北京》为例,分析这首作品中运用的京剧元素和演唱技巧,结合本人演唱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对歌曲进行深层次的处理。

二、歌曲《故乡是北京》概述

(一)作者简介

《故乡是北京》由阎肃、姚明合力创作,是一首具有京剧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

阎肃,我国著名的词作家、剧作家,空政原歌舞团一级编剧,中国剧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等职。歌剧《江姐》是他的成名之作,更是荣获文华大奖。

姚明,中国一级作曲家,华语音乐家协会理事。他大胆的将戏曲元素融入声乐歌曲中,是中国戏歌的领军人。二人继《故乡是北京》后还合作创作了《唱脸谱》、《梦北京》等京歌。

(二)创作背景

京剧,曾称平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我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在京期间,常与其它腔调艺人合作同台演出,又吸收了昆山腔与其它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动作等,经过不断的更新和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京剧唱腔。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广受听众喜爱,在民国时期更是繁荣无比。②京剧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表演体系,无论是从唱腔、发音技巧,还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艺术特点。在唱腔上,以西皮、二黄为主,即所谓的“皮黄腔”。西皮,整体音区偏高,用来表现活泼、轻快的唱段和人物剧情;二黄,整体音区偏低,用来表现痛苦、凄楚的场面。发音技巧上,有假嗓、真嗓、偷气、丹田音等,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运用。③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不断探索发现,京剧元素和民族声乐的融合或许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崭露头角,并且慢慢拥有了广大的观众群体。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戏曲却有日趋没落之象,阎肃作为新兴一代的词作家,对于传统的戏曲音乐却有着深厚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找到作曲家姚明,二人合作写出了《故乡是北京》这首融合了中国戏曲元素的民族声乐歌曲,这首歌曲也被称为“戏歌的开山之作”。④

三、歌曲《故乡是北京》中京剧元素的运用

(一)京歌的定义

京歌,顾名思义就是把京剧元素融入现代歌曲的创作中。⑤京歌特点就是:歌中有戏,戏中有歌。京歌的旋律吸收京剧唱腔的音乐元素,使传统的民族声乐歌曲带有浓厚鲜明的京剧特色。这类歌曲既含有传统民歌表演时的亲切之感,又包含了京剧艺术独特的韵味。所以要求演唱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外,还必须了解京剧表演艺术的相关知识。

(二)京剧元素的运用

A段的第一句运用了京剧唱腔中的{西皮散板}。第一个字“走”可以运用京剧中的依字行腔唱法,依靠气息的推动清晰而缓慢地吐出字头,能够准确清晰地唱出歌词。京剧表演中对于唱腔要求收放自如,唱段中速度、力度的变化要清晰明显、不能够太过平淡,音准和节拍也要准确地把握,刚与柔、断与连都应该有明显变化,这也是唱好京剧的基本要求。歌词“静静地想一想”第二个“想”字头出来时稍作停顿,再由“ang”音唱完之后的旋律。最后一句“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中的“京”字更是运用京剧中的甩腔演唱方式,使得旋律更加优美动听,进一步流露出对于家乡北京的一种自豪感。

A段至B段之间的间奏在京剧中可以称之为“过门”,俗称“垫头”。这段音乐演唱者可以跟随伴奏一起在心中默唱,以便与B段更好地衔接。

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在自身的基础上与其它剧种唱腔不断融合,不仅派生“西皮”、“二黄”两个主要声腔外,还产生了其他的唱腔,有“四平调”、“娃娃调”和“高拔子”等。B段则采用了京剧中的“高拔子”唱腔,源于徽调中的拔子腔,之后的发展中融合了其他腔调,逐渐演变成为“高拔子”,主要特点是:高亢、激越。本段中“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京腔京韵自多情”等处演唱时运用高拔子唱腔。“高拔子”高亢的特点极具戏剧性,更能够将听众带入其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歌词主要描述了天坛、潭柘寺、太和殿、四合院等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和豆浆、油条、家常饼等日常饮食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生活景象娓娓道来。此段部分旋律还使用了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的特点,通过叙述般的演唱,自然描绘出北京的风貌人情。对于演唱者声音的位置和统一也有一定的难度。拖腔,是京剧演唱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大多在唱段的高潮部分出现,更加突出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本段的“松”、“灯”、“情”等字运用京剧中的拖腔,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也会有不少演唱者掌握不好节拍,会多拍或少拍,特别是拖腔的唱段,准确地把握节拍尤为重要。在京剧圈内有一种对于节拍的说法:差一拍叫没板,差半拍就叫带沟里去了。所以,演唱此处时节拍尤为重要。

最后一段是对A段的一个重复再现,但是运用的是京剧表演中的{摇板}。所谓的摇板即有板无眼,每一拍都是强拍,没有弱拍,也就是紧拉慢唱。这段板式与A段{散板}040152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散板}的特点是:自由、悠长,速度慢,而{摇板}的特点则是:富有弹性、灵活,所以也被称为“猴皮筋儿”。本段“走”、“了”“静”、“想”等词正是运用该板式。摇板的节奏给人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顺畅感,因此,也有人形象地将之描绘为“像划船时摇橹一样”。在京剧行内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摇板是伴奏上难度最大的板式,是检验伴奏者水平的标尺”。此段借以{摇板}唱腔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升华了演唱者深厚的故乡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歌曲《故乡是北京》的演唱处理

(一)呼吸与发声

善歌者擅用气,是否能正确用气成了唱好歌的关键因素。正确地运用气息,对于演唱者来说尤为重要。对于京剧表演来说要做到“气沉丹田”,“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之关元穴。当吸气时明显感受到两肋扩张,小腹微涨。此时,胸腔、腹腔同时打开,容积增大,气息饱满。在演唱时可使声音获得支持,得以立住,声音能够统一。京剧演唱中正是利用这种“丹田气”使声音达到向上、向外的一个支撑。在唱歌吐气的同时,下面的气息依然能保持住,上下形成一股互相牵制的力量。这样能够做到吐气降到最少,声音能够做到“音断而气未断”的效果。这首歌曲B段处所用的拖腔演唱运用此法,不仅高音更容易达到,而且还会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京味儿十足。

《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字多腔少,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换气要非常讲究。在京剧演唱中遇到字多腔少、速度较快的片段时,演唱者可能会遇到气息不够用的问题,此时,切忌换气,应该在原本的状态下快速地吸气,这就称之为“偷气”。⑥这样可以保证声音位置不掉,状态统一,如果冒然换气,很容易喉头上移,改变声音的状态与位置。通过偷气,演唱者的气息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可使活泼轻快的旋律片段得到充分地表现,但偷气只适用于临时的补气,不能长时间使用。

(二)节奏与咬字

节奏是京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把握得当才能够唱好京歌。遇到这段唱词中“松”和“灯”这种一字多音的演唱时,节奏把握的准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演唱之前应该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对歌曲进行一定的处理,从气口、节奏、强弱等方面着手。找到正确的气口才能够把握歌曲准确的节奏,这段节奏中可以明显看到有许多附点节奏,而我们可以根据附点节奏的强弱寻找气口。在每个附点节奏的最后半拍前设置气口,不仅遵循了节拍的强弱规律,也符合《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的情感需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京味儿。这段旋律唱词较多,速度较快,对于演唱者来说更是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切不可模棱两可、一带而过,力求每个音都能够清晰的表达。

(三)韵味

唱歌的“味儿”,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唱字的声、韵、音、调上。情真字切才深刻感人。唱歌的人必须情感真挚、唱词语言亲切,才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这也是唱出“韵味儿”的必要条件。如孔子听到《韶》后言“三月不知肉味”,则是将生理与情感上的体验融为一体。

所以说一首歌曲,演唱者只有唱出它的“韵味”来,才能够将听众带入其中,并与之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要求有“韵味”和“神韵”,将肢体动作的表演和演唱结合,才能够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京剧的唱腔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具有自身独特的声腔韵味。京剧唱念的韵味美必须要遵循“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符合京剧声腔旋律,美的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五、结语

融入京剧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也使戏曲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引发青少年对于戏曲的关注,推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京歌《故乡是北京》中京剧元素的分析以及演唱过程中气息、咬字等方面的处理,希望能够给演唱者带来一点启发与反思。

注释:

①宋辰.浅谈声乐作品之戏曲元素[J].戏剧之家,2015(01).

②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1-92.

③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1.

④牛茹.经典老歌,中国韵味——戏歌《故乡是北京》评析[J].艺术评鉴,2017:146.

⑤宋辰.浅谈声乐作品之戏曲元素[J].戏剧之家,2015(01).

⑥张再峰.怎样唱好京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演唱者唱腔京剧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京剧表演开始了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我的京剧之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