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021-04-06徐冰夷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奥菲利朱生豪哈姆雷特

徐冰夷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01)

一、引言

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他作为整部戏剧的主人公,必定备受关注。他的一言一行以及心理变化都通过剧本呈现在我们眼前,被公认为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①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莎士比亚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精彩的情节将这一矛盾的形象塑造的如此贴近于生活,突出了哈姆雷特的至情至性,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社会历史的缩影和人性深处的黑暗与光明。

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一)一个具有孝心的儿子

从打开《哈姆雷特》②到读完《哈姆雷特》,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他是一个十分具有孝心的人。这个戏剧是围绕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展开的,所以戏剧进程的推进以及情节矛盾的开展自然离不开“复仇”这一话题。对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哈姆雷特为何要复仇?为何别人不为国王复仇?以上两个问题便是对我所持观点最有力的证明。

作为丹麦王室之后,他从小接受人文主义教育,长大之后也致力于宣传人文主义精神,“父慈子孝”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他思想的土壤。因此,当他的母亲对他说试图以“活着的人总是要死的,无论谁都将从生存的时空迈入到永恒的宁静,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③等安慰的话语带领他走出父王死去的悲痛时,他回以“好母亲,不管是我的墨黑的外套、丧服的穿着、那竭力吐出的哀叹、如滔滔之江水般的眼泪、郁郁不乐的脸色、还是一切仪态、表情和悲伤的流露,都无法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④。言外之意,谁都可以不悲伤,而我不能。因为我身上的丧服在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人子的义务和孝道。

(二)一个亲切有爱的朋友

他是一个十分值得用真心换取真心平等相交的朋友。在小说中,霍拉旭与哈姆雷特之间是存在真挚友情的,并且这份感情是相互的。尽管霍拉旭知道了鬼魂的秘密,但他出于对哈姆雷特的情谊,自始至终未向任何人透露过鬼魂的事情。当霍拉旭对他说道“殿下,我愿永远都作您的卑下的仆人”时,他却回复说:“不,我更愿与你互为兄弟。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贴上了专属的等级标签。一个高贵的王子怎能与一个低下的奴仆互相称兄道弟呢?这是人文主义平等精神的魅力,也是戏剧中哈姆雷特所呈现给我们的人格魅力。

(三)一个不诚实且不成熟的爱人

奥菲利娅出身贵族,是丹麦王室美貌的代名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天真、可爱、善良都足以取得每一个读者的青睐,但是她明显喜欢错了人。在哥哥雷欧提斯出发去法国学习之时,她便已经收到哥哥“或许他现在爱你的心,那真诚的意志是非常纯洁而没有欺诈的;但你一定要小心,地位如此高的他的意志并不真属于他自己,因为他亦不得不被他的血统所支配”⑤的劝诫,但此刻已经坠入爱河的天真少女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她依然坚持自己所相信的爱情。直到哈姆雷特决定复仇之后,他开始装疯并数次对她恶语相向“快进尼姑庵里去吧!”⑥,“你们乱取名字加在上帝所造的生命之上,把你们的风骚四处卖弄装妩做媚,淫声荡气”。终于,幻想中的爱情破灭了。哈姆雷特因为父王被谋杀而深受刺激,他一心报仇,自认为自己将情绪掩藏的很好,却根本没有想到在伪装的同时深深伤害了自己心爱的人。所以,从奥菲利娅的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一个诚实且成熟的爱人。

三、鲜明的性格特点

(一)矛盾的集合体

英国当代戏剧理论家尼柯尔说,一个剧本“只有当它把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结合在一起时,它才会在舞台上与文学领域中获得成功”。⑦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矛盾,是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的结合体。这种矛盾不仅仅体现在主人公单一的性格上,我们可以通过他对待母亲和奥菲利娅、对待复仇计划、对待自己内心的态度,深度剖析铸成他矛盾性格的根本所在。

1.对于母亲感情的矛盾

哈姆雷特一直将母亲看作一个美的化身,他最初所感受到爱和美好全都来自于他的母亲。因为父母的相爱使得哈姆雷特相信爱情,并且喜欢上了可爱的奥菲利娅。但当他得知父王被害的真相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还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⑧,成为剧中的一个矛盾冲突点。父亲被害死后,母亲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的苦闷只能向他的母亲倾诉。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母亲的爱与关怀。但由于母亲的改嫁,他失去唯一的倾诉对象,精神的寄托也随之消失了。他十分痛恨自己的母亲,却又不舍得伤害他的母亲,这使得他的内心十分的矛盾,最终成为他走向毁灭的关键因素。

2.对于复仇行动的矛盾

哈姆雷特自出生起,接受的便是人文主义教育。当哈姆雷特听到鬼魂的话后,他将信将疑。他并没有冲动地前去复仇,而是着手于对克劳狄斯杀害父王事件的调查。他复仇的决心十分的坚定,他必须保持时刻的冷静并且制定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但是他此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叔父克劳狄斯相抗衡,但是复仇的火焰越烧越旺,他的内心极度矛盾。究竟要不要复仇,又该如何复仇,复仇过程中会不会伤害到其他人,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哈姆雷特的迟疑和犹豫也是显而易见的。⑨他曾有多次机会可以亲手为父报仇,但是他都放弃了。为了搜集叔父谋杀的证据,他费尽心力导演了一场与犯罪过程相同的戏剧,并且从克劳狄斯的反映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就是罪魁祸首。尽管他报复的心理十分急切,但他并没有选择亲手杀了他。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性格的矛盾性。最终,他的犹豫不决也成为导致悲剧的内在根源。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他无法理解为何母亲可以冠冕堂皇的嫁给叔父,继续作为丹麦的王后;他也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害死自己最爱的人。一次次打击把他伤害的更深,一件件事情的发展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在哈姆雷特的一生中,复仇的指令胜过了一切。国家的守护、人民的保卫,作为一位丹麦王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都不复存在。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跌跌撞撞地完成了心目中的目标,却忘记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谨慎有谋,思考深刻

哈姆雷特很理性,他擅长思考,习惯性将一件事情从头到尾仔细梳理。当哈姆雷特决定复仇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想好了计策。他去奥菲利娅房间里与她道别,并且表现出不正常的情态;他对奥菲利娅讽刺挖苦,恶语相向,也是为了骗过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对于他的怀疑;他还安排戏剧表演,还原了谋害现场;最后,勇敢的将剑刺向克劳狄斯。他有足够的智谋和才华成为一个优秀的丹麦国王,但是他选择了复仇的道路,并且坚定的走到了最后。

四、时代意义

(一)悲剧意义

文艺复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民众面临着危机和选择。人面对危机时,总是会变得手忙脚乱。在这种境况下,哈姆雷特需要直面的是撕裂的现实真相——杀父之仇。他的性格、社会因素、时代因素等结合在一起,决定了哈姆雷特人生的悲剧走向。同时,他的悲剧又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人文主义者拼命斗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满是荆棘的道路。他们试图借助文艺复兴来推翻长时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力量。各种影响交杂在一起,注定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只能依靠自己。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二)积极意义

对于悲剧《哈姆雷特》的积极意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经历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历,他所要做出的选择也是我们要做的选择,他所面临的命运也是我们生活中某个阶段必须面对的命运。由此可知,哈姆雷特对于人生命运的选择,是在一个特定历史和环境下的无奈之举,这不仅仅对他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全人类的命运都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个动荡时代的象征性人物,哈姆雷特一次次命运地跌宕,既来源于外在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又受制于命运的考量和角逐。尽管《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但是他对于社会黑暗的揭露,对于人性美好本质的赞扬,都值得我们自己探究。他多面的形象特点和丰富的人物性格,都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此部外国名著。

五、结语

哈姆雷特曾经提出“我们是要生存还是要死亡,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把命运那无情的毒箭来默然承受,或是挺身而出去与那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进行搏斗,这其中哪种才是更可贵的行为?死了,睡去了,那一切都结束了”⑩。哈姆雷特是并不软弱的复仇失败者,是被跌宕托向毁灭的人,是在双重价值观念的矛盾纠葛中,徘徊不前,犹豫不定,最终走向毁灭的人。为了追求生的意义和永恒精神,哈姆雷特进行了不惜牺牲爱情和生命的奋斗,他不再是一个单一具体的人,而是人类的代表,是正义、善良和肯定的化身。他早已经为自己书写了最后的结局。只要坚持正义,不变初心,无论生存还是毁灭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戏剧反映人生,人生亦如戏,戏中人的善恶美丑都在举手投足之间。《哈姆雷特》中复杂的情节矛盾和细致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可以穿越时间限制,永远保持时代性和社会性,流芳百世。

注释:

①张光妃.《哈姆雷特》善良与死亡的较量——从人物形象与性格分析的角度解读[J].英语广场,2020(08):8-11.

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③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④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⑤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⑥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⑦西欧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⑨吴敏.简析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J].科教文汇,2010(03).

⑩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1).

猜你喜欢

奥菲利朱生豪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朱生豪与宋清如
浅析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奥菲利娅形象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一笑低头意已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