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语境下图像学发展在商业绘画专业中的探索与研究

2021-04-06岑小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插画绘画图像

岑小莹

(武汉工商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当前研究状态

(一)图像学研究的梳理

图像学作为对图像进行留存与描述的学科,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其核心旨在为艺术品的解读添加社会背景,通过理解与把握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现状,使观者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理解艺术品蕴藏的艺术价值,并在揭示某个国家、某个时期宗教主张与哲学信仰原则与立场的条件下,理解艺术品的深层涵义,最终起到丰富文化底蕴,完善并升华艺术创造力的目的。

20世纪初,德国学者瓦尔堡提出了“图像学”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图像学”被介绍到中国,但国内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新世纪初始,随着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特别是2010年以来,许多学科纷纷以图像研究为新的研究途径,这为作为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图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图像与视觉文化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融合下,直接推动了人文学科研究整体向图像方面的转向,图像学因此建构起新的范式。同时由于学科交叉突破了原有学科间的壁垒,为图像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探索视角,也因此涉猎旧有范式所未曾到达过的新领域。

目前,图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观照图文关系和图像特征,对图像本身进行共时性剖析。二是图像学在艺术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是图像学自身理论研究。四是从探讨图像与门类艺术的关系。

当前图像学研究主题涉及艺术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等人文学科,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绘画专业插画设计研究的梳理

目前,高校商业绘画专业主要以教授插画设计为主。作为一种直接的图像表现手法,插画具有比文字和标志更强烈、更直观的视觉传达效果,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在文创产业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结合本土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进行主题创作是插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意革新又是这一环节的核心所在。因此,提升创作者审美能力,丰富创作者文化涵养,最终创作出文化底蕴与商业价值兼并的作品,是插画立足于市场的关键。

目前有关插画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插画应用,赵子喻(2017)插画在包装设计的应用。二是插画的历史研究,安宝江(2008)“插图”与“插画”流源溯考。三是插画的技法研究,康文(2018)水彩在插画表现中的运用。四是插画材料的应用,夏平(2014)绘本插画的媒材表现。以上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图像学在插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初现巨大的发展潜能,2017年颁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核心,并拉开了“自主创新”式文创产业的发展序幕。无论是设计服务业、动漫业还是文化会展业,插画都是其艺术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探索符合国情的插画设计并使其快速走上更专业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高校插画类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在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衍生出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绘画作品,不仅需要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自成一体的表现技巧,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将具象的思维模式以感性形象形成图像。但把研究主题锁定为高校美育插画教学框架下的图像学研究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事实上,图像学作为高校美育中广为应用的基础学科之一,担负着正视并深入把握图形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间内在联系的重任,揭示并展现了历史文明各个阶段所形成、变化的发展轨迹,以及所表现或暗含的思想观念,不仅是高校美育中艺术审美、艺术传授和艺术实践的基础,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及创意思维也尤为重要。因此,以图像学方法作为质性材料进入插画教学实践类课堂为契机,探索图像学在美育框架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可行性。

在插画传授中强调重视图像学方法的运用,其目的就是有意识地在发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掘和理解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强化个体的审美认知,形成以“审美直觉力”为中心的认知感悟,使学生在认知更广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实现对作品的反思,进而推进思维范式的升华,以避免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通过科学的教授,使学生在重视图像本身的创意及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能同时对图像指向的艺术功能、叙事功能、传播功能和批评功能有所感悟。可以说,将图像学引入艺术创作对培养学生欣赏、鉴别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设计创新性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从实践来看,当前高校的插设计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图像学概念中图像志的描述阶段,并未授之以渔,即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提出有效问题的方法,以及将文化语境应用到绘画实践中的手段。在这些课程中,教师更注重对绘画技法与材料的跨界运用,虽然能快速提升学生的画面表现力,但在是否能引导学生在从更远更广泛的民族绘画以至民族文化的角度作全面的、规律性的发掘和把握,完成创新意识的启发运用,并最终实践到艺术创作中。许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图像学、史论学等专业理论课过于枯燥,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深入学习,或者在理论应用于实践时缺乏引导与指导,因此普遍存在艺术表现能力缺乏层次、艺术语境缺乏关联感的情况。但这种培养不是一个短暂的进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钻研。插画类课程除去理论叙事外,其教学实质应以培育“审美直觉力”、“人文素质”为中心,将课程内容与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相结合,巩固素质教育在美育工作中的基本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同时关注艺术作品所应蕴含的人文特质以及学生在实践创作中的心理过程,对图像学过渡、应用并最终引导学生在绘画设计中的认知度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文化内涵为主导的插画设计改革实践

教师在绘画课程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为主,以跨界设计为辅,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将插画课程内容分割为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以图像学方法解析插画创意来源和插画设计要素。图像学方法提出者潘诺夫斯基认为,阐释图像背后的隐含深层意义是图像学方法的核心。因此,对图像进行直观性理解,将图像变为赋予美感的另一种创作,是启发学生创意表现觉醒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创作者生活的生存环境与时代背景,对创作者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对某一作品的叙事语言、画面结构、局部细节安排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历史联系,进而切实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好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方法。通过教师长期的正确启发和引导,不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方式,最终教学效果的体现,就是学生在面对美术作品时能更好地分析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全面判断和评价美术作品,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逐渐提高。第二阶段是针对性临摹技法教学;第三阶段是创意主题训练。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要求学生收集需解读的相关主题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插画概念、历史发展、作品的文化背景等基础概念知识进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规定了最基本的文化身份,在教学设计中,教通过树形结构的学习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本土文化与插画设计相结合进行案例分析,梳理案例的鉴赏线索,使问题更具体化,使商业插画的主题更加突出并具有深刻的内涵。

学习的过程中对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将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模式融入到教学当中,逐步展开相应的主题创作训练和一定量的基础性绘画能力训练,打破固有的思维壁垒,实现思维升级,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创意能力以及对画面主题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并以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审美教育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图像学方法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采用行之有效的步骤与方法,循序渐进地将图像学方法作为质性材料介入到绘画创作实践类课堂,加强图像学教学与实践探索,最终培养出现产学研背景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可以说,通过图像学理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索高校美育在绘画设计中的思路与释放方式,对培养学生形成与时代相符的设计思维、传承并发展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有着长远的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插画绘画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就要紧紧粘住你
有趣的图像诗
无脸小插画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插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