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1-04-06董正坤

光明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颈性醒脑供血

董正坤

颈性眩晕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临床疾病,是因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短暂脑缺血的疾病,多见于中成年人[1]。人体过度劳累、伏案工作时间增加、长期低头等都可导致颈性眩晕发生,临床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甚或出现猝倒等症状[2]。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不过机体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会堵塞远端的动脉,造成微小血栓脱落,堵塞远端的动脉,加速颈性眩晕的发生[3]。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痰浊中阻、风痰上扰,在治疗上需要降低血黏度、疏通血管、活血化瘀。西医治疗颈性眩晕虽有一定疗效,而长期使用有一定不良反应,停药后患者容易复发。中医治疗该病具有很好的优势,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等特点。针灸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针刺醒脑开窍对于脑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能增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及脑血流量,具有营养神经细胞和恢复中枢抑制作用,可改善脑动静脉的血流供应[4]。本研究探讨了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以明确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射阳县中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5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2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例,

1.2 纳入标准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入院时处于发作期或反复发作的患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0 min;超声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旋颈试验阳性;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癫痫、颈椎病、耳源性眩晕等原因所致者;临时加用或改变治疗及药物者;哺乳期、妊娠期或在试验期间有可能妊娠的妇女;酒精或药物引起的眩晕;有明显智能、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者;严重心肝肾异常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中医辨证治疗,基础方为:黄芪30 g,地龙15 g,钩藤30 g,天麻15 g,地鳖虫15 g,羌活10 g,桑枝15 g,桂枝10 g,姜黄10 g,桃仁10 g,全蝎5 g,甘草10 g。随症加减,水煎200~300 ml,2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醒脑开窍治疗,取穴:内关、人中、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合谷。患者取仰卧位,针刺穴位,深度1.5 cm左右,内关、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等穴位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合谷用泻法,人中不施泻补,1~3 min,1次/d。2组治疗观察14 d。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0级表现为未出现眩晕,1级表现为自我感觉眩晕,2级表现为伴有较轻的眩晕,3级表现为伴有较为严重的眩晕。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病情程度降低1级;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响,病情程度降低1级;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恶化。(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总有效率。②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定患者的眩晕状况,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分评分,分数越高,眩晕越严重。③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3 ml,分离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介素(IL-6、IL-8)表达水平,具体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执行(上海生工公司),同时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美国sigma公司)测定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应用软件SPSS 22.0,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ɑ=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均未出现治疗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1.5%,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例,%)

2.2 眩晕障碍评分2组治疗后的眩晕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对比 (例,

2.3 炎症因子表达2组治疗后的血清IL-6、IL-8值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表达对比 (例,

2.4 凝血功能变化情况2组治疗后的红细胞比积与纤维蛋白原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在临床上以眩晕为主症,也可伴随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病位在脑,由虚、瘀、风、火、痰等引起清窍失养而成。颈椎不稳定、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损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比较高。特别是当椎动脉神经丛受到刺激后,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得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内庭动脉、迷路、前庭神经缺血而产生眩晕症状[5]。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痰浊中阻,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降低血黏度、疏通血管。在中药辨证治疗中,黄芪、地龙、钩藤等可降低血黏度、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地鳖虫、全蝎、天麻可抑制血管收缩物质释放,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醒脑开窍针刺法以内关等为主穴,有开窍启闭之功能,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调和阴阳,疏通气血[6]。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2组治疗后的眩晕障碍评分较治疗前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表明两者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针刺醒脑开窍能直接兴奋上行激活系统,可提高心脏泵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也可增加颈总动脉血流,缓解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脑循环[7]。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的血清IL-6、IL-8值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表明两者联合治疗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主要是由于炎症因子IL-6、IL-8的产生与眩晕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有关,针刺醒脑开窍可改善患者可能通过抑制患者的炎症因子释放来改善临床症状。

颈性眩晕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感,在运动过度时可伴随有晃动感,同时也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出汗、胸闷等临床症状。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病因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欠缺、机体血液黏稠,动脉硬化等。特别是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引发血供减少,导致血黏度增高,形成供血障碍或“缺血瀑布”,致使眩晕发作。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的红细胞比积与纤维蛋白原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从机制上分析,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能够增加中央和外周血管顺应性,从而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加速血液流动速度,能够确保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特别是针刺醒脑开窍治疗还可调节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促使细胞正常代谢,提高脑细胞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对于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临床上HIA无法具体明确针刺醒脑开窍的作用机制,且没有对患者进行随访,将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分析。

总之,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凝血功能状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颈性醒脑供血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辣语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