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性工学的女装色彩搭配评价

2021-04-06吕晓娟

毛纺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单色配色感性

吕晓娟,徐 军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将青、赤、黄、白、黑5色视为正色[1],并以自然万物命名,传统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而如今传统色彩遭受到西方色彩艺术的冲击,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究传统色彩在服装中的配色具有一定意义。田蕾等分别探究了传统色彩在平面[2]、服装[3]、纺织品[4]等设计中的应用。基于西方色彩体系,陈晓鹏等[5]提出感性化服装色彩搭配应用方法,建立服装色彩搭配系统。关于传统色彩在女上下装配色中的感性评价研究仍为空白。本文运用感性工学技术对上下装中的传统色彩配色进行研究,将用户的感性思维认知转化为数据,了解女性消费者对上下装配色的主观印象,为设计符合消费者审美的上下装配色提供建议。

1 实 验

1.1 绘制女装色彩搭配刺激图

1.1.1 单色样本选择

楚和听香服饰品牌已经恢复部分中国传统色彩并将其用于时装设计,调研其历年发布的传统颜色色卡以及成衣中上下装配色,参考潘通色卡颜色,确定本次实验使用单色样本。问卷采用线上调查,所以采用HSB色彩模式表征各单色样本[6],固定色、主色及副色单色样本色彩值如表1~3所示,根据主色及配色方式选择副色。

表1 固定色单色样本色彩值

1.1.2 刺激图制作

根据色彩搭配审美与色彩数的关系,确定每组配色方案中的颜色为4种[7]。因此,将全部刺激图中腰带和鞋的色彩固定为紫檀和象牙白色。从色相的角度,按照同类色、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5种色彩对比方法,将表2与表3中单色样本分别进行搭配。为了避免其他服装因素对上下装配色的干扰,需固定服装款式并去除纹样。由于“苋菜红+秋香色”等配色方案色彩对比强烈且在日常服装配色中较少见,故删除,最终得到21个刺激图。上下装配色刺激图见图1。

表2 主色单色样本色彩值

图1 上下装配色刺激图

表3 副色单色样本色彩值

1.2 感性形容词对选择

在服装网站、相关文献[4,6]中收集与女装色彩心理有关的形容词,筛选得到30对感性评价形容词对。将收集的词对依据Osgood的语义差异法 中词汇归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去除相近形容词对。经过专家指导,修改并最终确定了14对形容词对,如:气质的-俗气的,具体形容词对如表4中所示。

1.3 问卷设计

采用李克特量表中的5级标尺设计线上调查问卷,将17~26岁之间的女性消费者评为调查对象。女性消费者根据第一印象对问卷中的21个刺激图进行主观评价。“1”表示感性评价非常偏向左侧形容词,“2”表示评价比较偏向左侧形容词,“3”表示评价中立 ,“4”表示评价比较偏向右侧形容词,“5”表示评价非常偏向右侧形容词。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度分析

共计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为91.9%。为证明问卷数据的可靠性,运用SPSS24.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经检验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31,证明问卷信度较高[8]。

2.2 均值统计分析

借助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均值统计,女性消费者对不同上下装配色的感性印象平均值如表4所示。

改变单色在上下装中的位置,制定图1中6#、7# 2种配色方案。由表4可知,2个刺激图对应的每对形容词对均值相近,说明2种色彩搭配方案给人的感性印象相似,但刺激图6更能给人轻快的感觉。因此,下装饱和度高于上装会给人更加安静稳重的印象,反之则更休闲。

表4 不同上下装配色的感性印象平均值

2.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前需针对因子模型做适应性进行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均值结果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经检验KMO值为0.605,大于0.5,显著性差异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数据适合后续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得到公因子方差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14对形容词对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说明在因子分析时14对形容词有效。形容词对的解释总方差如表6所示。

表5 公因子方差结果

由表6可知,成分1、成分2、成分3与成分4的特征值分别为6.259、3.907、1.271和1.002,因为主成分分析时只有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才能作为主成分[9],故从14个因子中可以提取出4个主因子,并将感性形容词词对分为4组。4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842%,对因子解释的损失较少,所以这4个因子可以概括试验中形容词对的大部分信息[10],达到数据降维目的,能够较好地解读女性对上下装配色的感性需求。

表6 形容词对的解释总方差

因子贡献量碎石图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因子数目。从图中可以看出,折线在第3个因子处拐点较明显,从第4个因子开始,折线逐渐趋于平缓,最终特征值接近于0,说明第4个因子之后的因子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可以忽略。综上,因子分析可以提取出4个主因子。

图2 因子贡献量碎石图

为了判断主因子内部特点以及解释命名因子,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选择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旋转在7次迭代后已收敛,并得到因子旋转矩阵,旋转成分矩阵如表7所示。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量绝对值越大,对应变量与因子的关系就越近,因子贡献也越大[4]。由表7可知,“温暖的—寒冷的、女性的—中性的、亲切的—疏离的、活跃的—平静的、单调的—醒目的”5对形容词对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活跃的—平静的”变量在因子2处的载荷量达到了0.535,但其相对于因子1载荷量的0.715贡献量较小,所以此处“活跃的—平静的”形容词对应归为因子1一组,根据这5个变量的含义,将第1个因子命名为“气场因子”。“华丽的—朴实的、个性的—大众的、含蓄的—张扬的”3对形容词对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以上3个变量,因此将其命名为“性格因子”。“青涩的—成熟的、休闲的—正式的、轻快的—沉重的”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将第3个因子命名为“正式因子”。“气质的—俗气的、复古的—现代的、调和的—不调和的”3组形容词对在第4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将第4个因子命名为“谐调因子”。综上可知,女性对不同上下装配色方案的感性评价主要包括4个因子:“气场因子”“性格因子”“正式因子”与“谐调因子”。

表7 旋转成分矩阵

3 结束语

采用感性工学技术中的语义差异法,设计线上调查问卷,对传统色彩在女性上下装中的配色进行研究。上装搭配饱和度较高的下装会给人更加稳重的感觉,此种配色方案适合女性出席正式场合选择。女性对上下装配色的感性评价主要包括“气场因子”“性格因子”“正式因子”与“谐调因子”4类影响因子。设计师可以根据感性评价结果设计符合女性消费者需求的上下装配色,同时,可以为女性消费者个人选择上下装配色提供参考。此次选择单色样本数量有限,后续将扩充传统色彩单色样本,对女上下装配色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并且可以结合计算机设计女上下装配色系统,方便消费者通过软件快速找到合适的上下装配色方案。

猜你喜欢

单色配色感性
《基于季节变化的室内软装色彩搭配研究》插图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寻找古意的配色
单色不单调·灯具篇
MIX&MATCH 清甜一夏 彩妆配色新风潮
彩妆去寻找春天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的教学改革
准单色X射线机替代241Am放射源的测厚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