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楠杆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初报

2021-04-06李光容张海波杨雄威粟海军

绿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梵净山群落总数

李光容,张海波,杨雄威,粟海军,

(1.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绥阳 563300; 2.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贵州 贵阳 550000; 3.贵州大学 林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兽类资源现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变化的一种响应结果[1],也是人类优良生存环境的重要体现。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区域,成为野生动物的有效避难所[2],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生态资源不断被索取和滥用,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严重破坏,使其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3]。目前,对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在部分县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仍不完善。

楠杆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西南节点位置,是武陵山主峰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向该优先区东北及西部主体区域连接的重要廊道,也是贵州省四大山脉中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之间的交接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区位节点地位凸显。保护区周边区域的兽类及其他生物资源已多有调查,但楠杆自然保护区内至今尚未有关于兽类资源的相关报导。了解保护区内兽类资源的群落组成、资源特征、分布状况等本底资料是构建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前提,掌握区域物种编目及其资源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管理的基础,以期为进一步加强贵州楠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域概况

楠杆省级自然保护区(107°50′~108°06′E,28°09′~28°37′N)位于贵州省德江县西北部(图1),处于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的接合处,主要保护对象为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micranthum)、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 mairei)、楠木(Phoebezhennan)、鸳鸯(Aixgalericulata)种群及其栖息地以及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总面积21417.02 hm2。保护区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因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灌丛林。得益于生态保护的加强,区内植被恢复良好,多数区域呈正向演替。区内属中亚热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约1200 mm,最高海拔1444.6 m,最低467.5 m,年平均温13.6 ℃,≥0 ℃的活动积温为5300 ℃,属贵州温度较高、热量较好的区域之一。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样带法、夹日法、笼捕法、网捕法和非诱导访问调查(调查区域详见图1)。共布设12条调查样带,总长度42.8 km,平均每条样线约3.57 km,观察并记录样带两侧20 m内的兽类实体、活动痕迹(粪便、足迹、食迹、卧迹、巢穴等)、生境类型及地理信息。在保护区楠杆片区、沙溪片区、煎茶片区分别布设红外相机(Ltl 6210MC型号)8台、4台、6台(共计18台)对不同生境下兽类进行监测,平均工作时间50 d,获取有效照片400余张;采用夹日法、笼捕法对小型兽类进行调查,间距20m以上,共布设12个区域,累计300余次。在大型喀斯特洞穴内采用网捕法对翼手目进行采样并记录。

图1 楠杆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区域示意

对保护区周边村落经常在山里活动的村民、护林员进行非诱导式访问,共计20人次,根据被访问者的描述,查看动物图片判断兽类物种,查看保存的皮张、骨头、足爪等,确定可能存在的兽类物种。共识别物种24种。

楠杆自然保护区处于贵州四大山脉中的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的过渡带,本次选取两大山脉最具代表性的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兽类群落比较,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探究各保护区兽类群落的相似性,探讨结点保护区的过渡性质。

Jaccard相似性系数(C)计算公式为:

C=j/(a+b-j)

(1)

式(1)中,C为群落A与群落B的相似性系数,a、b分别为群落A、B的物种数,j为群落A、B共有的物种数,当0.75≤C≤1.0时,群落组成成分极其相似;当0.5≤C≤0.75时,群落组成成分中等相似;当0.25≤C≤0.5时,群落组成成分中等不相似;当0≤C≤0.25时,群落组成成分极不相似。

3 调查结果

3.1 物种组成

本次调查共记录41种兽类,隶属于8目19科(表1),以啮齿目(Rodentia)和食肉目(Carnivora)物种较多,其次为鲸偶蹄目(Artiodactyla),3个目共占保护区兽类物种总数的80.49%。从科来看,鼠科(Cervidae)物种最多(8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9.51%,其次为鼬科(Mustelidae)(6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4.63%。

3.2 珍稀兽类物种

楠杆自然保护区内调查的兽类物种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种,占保护区总数的24.3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和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猕猴(Macacamulatta)、中国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水獭(Lutralutra)、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川西斑羚(Naemorhedus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milneedwardsii)。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共20种(占总数48.78%):极危(CR)等级2种(4.88%):林麝、穿山甲;濒危(EN)等级3种(7.32%):水獭、斑羚、黑叶猴,易危(VU)等级7种(17.07%):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小麂(Muntiacusreevesi)、毛冠鹿(Elaphoduscehalophus)、鬣羚,近危(NT)等级8种(19.51%);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有9种,列入附录Ⅰ的5种:林麝、水獭、斑灵狸、斑羚、鬣羚,占总数的9.76%,列入附录Ⅱ的4种:猕猴、黑叶猴、穿山甲、豹猫。本次记录的珍稀濒危兽类多是通过访谈和文献查阅得知,据相邻保护区(如宽阔水、梵净山保护区等)最新调查数据可以推断,楠杆保护区内分布有穿山甲、鬣羚、大灵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可能性不大,具体定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考证。

3.3 区系特征

楠杆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VIB),区内海拔较高,兽类区系较复杂,物种分布特点上以华中区为主[5,6];保护区内兽类区系分布主要有古北界5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2.20%,广布种16种,占39.02%,东洋界25种,占保护区总数的60.98%,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分布型上,东洋型物种最多,共23种,占保护区总数的56.10%,其次为古北型(8种)占19.51%,再次为南中国型物种,共计8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9.51%,全北型、季风型物种均为1种,均占保护区总数的2.44%(表2)。

保护区华中区系特征明显,兽类以热带至北亚热带分布型物种为主。保护区兽类兼具一定南北过渡特征,北方类型物种包括:古北型物种、全北型物种、季风型物种,共计9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21.95%,但都为广布种。保护区内兽类资源整体仍呈现出以东洋界亚热带物种为主的物种区系特征。

表1 楠杆自然保护区兽类物种名录

续表1

3.4 楠杆保护区与周边保护区兽类物种初步比较

楠杆保护区与梵净山、宽阔水、麻阳河3处保护区兽类群落数据比较显示(表3),楠杆保护区与梵净山共有兽类32种,与宽阔水共有兽类30种,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C=0.42和C=0.46,均表现为中等不相似;与麻阳河保护区的兽类群落相似性则表现出中等相似的现象(C=0.53)。聚类分析表明,楠杆保护区内兽类资源与邻近的麻阳河相比略显丰富,但与同一山脉相邻的保护区(梵净山和宽阔水)相比,稍显贫乏(图2)。

表2 楠杆自然保护区兽类物种分布型

表3 楠杆、梵净山和宽阔水保护区兽类群落比较

图2 楠杆自然保护区与邻近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群落聚类分析

4 讨论与建议

兽类属于动物界中进化最为成功的一大类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兽类的物种组成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丰富度、分布特点可作为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11]。因此,本次通过多种研究方式对贵州楠杆保护区的兽类资源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保护区内现存兽类物种共41种,隶属8目19科,占贵州省兽类总数(161种)的25.5%[12]。其中,啮齿目和食肉目是楠杆保护区较为常见的物种类型,与广西弄岗保护区[13]、贵州宽阔水保护区[14]和贵州茂兰保护区[15]红外相机调查结果一致;相对于红外相机调查方法对于翼手目和啮齿目鼠科动物的局限性[16],本次采用传统的笼捕法针对该类群更具优势[17],通过实体识别出翼手目2种大耳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啮齿目14种社鼠、白腹巨鼠和黑线姬鼠等(表1)。啮齿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承担重要的传播角色,通过对种子的搬运、分散贮藏和花粉携带来促进森林的种群更新[18,19],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量壳斗科树种,所以也是导致这些物种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而食肉目动物只观察到黄鼬(Mustelasibirica)、黄腹鼬(Mustelakathiah)、猪獾(Arctonyxcollaris)、狗獾(Melesmeles)、鼬獾(Melogalemoschata)、果子狸(Pagumalarvatta)和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7种动物的足迹或粪便,一些重要的食肉目动物,如赤狐(Vulpesvulpes)、大灵猫(Viverrazibetha) 和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等仅为资料记载和访问调查,可能是因这些物种在该区域分布及其稀少或活动非常隐蔽难以发现,亟待进一步探究。

与省内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麻阳河国家级保护区相比,贵州楠杆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生境连续性较差,多为次生林,与同一山脉相邻的保护区(梵净山和宽阔水)的兽类多样性相比,及其贫乏,其原因可能是梵净山和宽阔水保护区的面积大、生境类型丰富和管理制度完善均为兽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7,20]。加上楠杆保护区内居民时常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和放牧等活动,有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干扰会使大型食草动物增加被捕食的风险而改变饮食规律和日活动节律[21],放牧强度增加会使野生动物被迫迁移和时间分配改变[22],导致楠杆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与家畜形成栖息地竞争进一步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对林麝、黑叶猴、斑羚和鬣羚等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形成较为强烈的潜在威胁。尤其对于大中型兽类而言,当生境资源的持续减少导致其最小生存种群难以维续时,该物种会陷入本地绝灭的威胁[23]。

因此,建议加强保护区内巡护管理工作,针对珍稀物种制定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加强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升保护区原住民保护意识,减少原住民入区进行砍伐、非法猎捕、过度放牧等活动。充分调动区内群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4]。

5 结论

楠杆保护区分布有兽类物种41种,隶属于8目19科,以啮齿目(14种)和食肉目(12)为主,共占总数的63.41%,啮齿目数量充足是维持食肉目种群稳定的关键基础。从濒危分析上看,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种,占保护区总数的24.39%,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共20种(占总数48.78%):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有9种。从区系上看,以热带至北亚热带分布型物种为主并兼具一定南北过渡特征。在兽类资源多度上,与邻近的麻阳河较相似,但比同一山脉的梵净山和宽阔水保护区低,其原因可能为楠杆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生境连续性较差,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区内生境类型单一,破碎化严重,大中型兽类缺乏丰富的食物资源及良好的躲避环境,因此,保护区应恢复区内生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并进行长期监测,以期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证。

猜你喜欢

梵净山群落总数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