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州“十三五”环境质量变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4-06辛红云

绿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源地颗粒物断面

辛红云

(新疆博州环境监测站,新疆 博乐 833400)

1 引言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端,地理位置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2万km2,下辖两市两县,具有“两湖三山”的独特地貌,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绿洲湿地、沼泽湖泊一应俱全,先后建立了3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12%。境内的赛里木湖是省级旅游名胜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艾比湖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十三五”以来,博州经济总体持续快速增长,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年保持在10%以上[1]。虽然博州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措施的落实,污染减排力度日趋加强,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也保持了平稳向好的趋势[2]。

2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点

2.1 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20年博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4%,轻度污染比例为2.3%。重度污染比例为0.3%,未出现中度污染、严重污染天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增加8.4%,中度污染天气由2015年的2.2%,下降到2020年的0 d,见图1。2015年空气中PM10和PM2.5年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二级质量标准,达到74 μg/m3和35 μg/m3。2020年空气中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8 μg/m3、21 μg/m3。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21.6%和40.0%,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2.2 河流水质有所好转

博州辖区内主要河流有:博尔塔拉河、精河和库松木切克河,2020年博尔塔拉河、精河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库松木切克河水质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优良,在监测的8个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为100%,较2015年提高了12.5%。与2015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图1 “十三五”博州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变化

2.3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

博州共有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博乐市二水厂水源地、精河县二水厂水源地、温泉县供水水源地为地下水,“十三五”期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一直保持Ⅱ类水质,水质无明显变化。阿拉山口市江巴斯水库和哈拉吐鲁克水库为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一直保持Ⅲ类水质。与2015年相比,饮用水源地水质无明显变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空气质量为优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从2018年开始,博州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的比例为33.0%,2017年下降为10.2%,2018年开始波动回升。2019年比2015年下降了16.3%,空气质量为优的比例下降趋势明显。

表1 博州城市空气质量类别占比一览

3.2 空气质量超标的压力主要来源于颗粒物

由表2可以看出,2015~2017年PM10年均浓度均分别为74 mg/m3、74 mg/m3和75 mg/m3,超过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限值。PM2.5在2015年和2017年也处于超标状态。2018年以来PM10和PM2.5年均浓度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年均浓度接近标准限值临界值,特别是PM10年均浓度均未低于60 mg/m3,颗粒物的超标压力一直不小。

表2 博州城市空气质量类别占比一览

3.3 臭氧逐步上升为城市环境质量首要污染物之一

2020年博州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为85 μg/m3,较2015年增加了1.3倍。2015年博乐市环境空气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0,2016年这一比例猛然增加到43.86%,到2019年达到49.18%,2020年略有降低达到35.6%。臭氧已经成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之一。由图2可以看出:博乐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8 h的占比逐年上升,而颗粒物未首要污染物的占比却逐年下降。

图2 博州首要污染物占比年际变化

3.4 影响水质最主要的因素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说明人类活动给地表水带来较明显的影响。按照单因子指数法,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1 项指标进行评价[2],决定博州地表水水质类别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有机类指标,这些指标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

博尔塔拉河、精河和库松木切克河分别符合Ⅲ类、Ⅲ类和Ⅱ类水质标准,影响博尔塔拉河水质是化学需氧量,影响精河水质是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影响库松木切克河水质是总磷和氨氮。赛里木湖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影响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艾比湖为劣五类水质标准,影响因子为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

3.5 河流从上游到下游,呈现污染加重的趋势

以博尔塔拉河和精河为例:2015年以来,博尔塔拉河最上游断面温泉县水文站水质类别在Ⅰ~Ⅱ类水质变化;青乡电站水质类别在Ⅰ~Ⅲ类水质变化;大桥电站水质类别在Ⅱ~Ⅲ类水质变化;最下游断面博河中桥水质类别在Ⅱ~Ⅳ类水质变化。精河最上游断面精河大桥断面水质类别在Ⅰ~Ⅱ类水质变化;下游断面精河新庄和82团铁路桥断面水质在Ⅱ~Ⅲ类水质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河流上游水质明显好于下游。

表3 博尔塔拉河、精河各断面水质类别年际变化情况

3.6 地表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下游生态用水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博州水资源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一方面天然水量锐减,2002年全州水资源总量为30.85亿m3,2018年只有23.00亿m3[1],减少了7.85亿m3。另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极限,2018年全州用水量达15.13亿m3[1],占水资源总量的65.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博州是一个以农牧业为经济主体的地州,随着农业灌溉面积过度扩张,人工水系快速发展,农业用水比例长期居高不下,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导致艾比湖湖泊水面由1948年的1300 km2逐年递减到2018年的637 km2[4],最严重时仅有283 km2。

4 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

4.1 加强废气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控制

由博州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废气中颗粒物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对废气的排放控制,一方面是要保证建成的颗粒物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工业堆场、城市扬尘等无组织颗粒物的治理力度。

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移动源。其中移动源60%以上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因此需要加大机动车尾气处理力度。生活源主要来源于城市道路建设,沥青路面在铺设过程中释放不集中,不可能全过程中进行收集治理。因此,生活源VOC治理主要针对源头控制(原料及工艺技术改进)与搅拌站沥青烟气末端治理等。

4.2 加强废水中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控制

由博州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博州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农业源,废水中总磷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农业源。“十三五”期间,博州城镇污水处理厂已经全部覆盖,城镇生活废水收集率达到94.35%[1],农村生活废水处理率仅有71.25%。对城镇生活废水而言,主要是加强废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下一步主要是加大农村废水的治理力度,一是加大村一级污水厂的建设力度;二是加大村一级生活污水的管网建设,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4.3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是控制用水总量。严格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依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二是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执行《自治州地下水资源开采管理办法》和《自治州实施井电双控取用地下水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全州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三是提高用水效率。依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开展各县市各行业用水普查,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县市政府绩效考核。四是加强水量调度管理。以流域为整体单元,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五是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在艾比湖等重要流域开展试点工作,研究河流最小流量和湖泊最低水位预警指标,分期分批确定生态流量,为流域水量调度提供参考数据[5]。

猜你喜欢

水源地颗粒物断面
小断面输水隧洞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点及对策
国六柴油机不同粒径颗粒物排放特性差异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住宅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预测研究
无锡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深化研究
典型生活污水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沉降性能研究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
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测定大气颗粒物的甲胺类及其氧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