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岭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2021-04-05陈江华
陈江华
(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福建龙岩,福建 龙岩 364000)
福建漳平市岭兜矿区位于漳平市北北西方向直距42km处,隶属漳平市赤水镇岭兜村管辖,矿区南部岭兜村有水泥公路(8km)与经过双洋镇的永(安)~漳(平)公路相通,双洋镇距离漳平市约40km,交通尚方便。
1 矿体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本矿区的矿体集中分布于岭兜村石灰坑北,林地村与F4断层之间。地表从北到南,呈北西转南西似弧形展布。北部以F10断层为界,东部以F2和F9断层为界,西部以经畲组地层为界,南部至岭兜村附近。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船山组和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中,自下而上可分为Ⅰ、Ⅱ、Ⅲ矿体,其中Ⅰ、Ⅱ号矿体属二叠系下统船山组,Ⅲ号矿体属二叠系中统栖霞组。
经多次地质工作查明,本矿区矿体厚度大,属大型矿床。按其品级而言,块段平均全部为一级品,仅个别单工程单层存在二级品。Ⅰ、Ⅱ号矿体为连续沉积的浅海相层状矿体;Ⅲ号矿体虽然是连续沉积,但其间有较厚的夹石层。
2 矿体特征
2.1 I号矿体(P1c1-I)
位于船山组下段灰岩中,由灰、浅灰色,厚层状质纯灰岩组成。分布于矿区西部43~27线间,出露标高410m~597m。矿体平均品位:CaO 53.47%、MgO 1.25%、SiO21.41%。
2.2 Ⅱ号矿体(P1c2—Ⅱ)
位于船山组上段灰岩中。由浅灰,少量灰色,厚—巨厚层状质纯灰岩组成。分布于43~21线一带,出露标高495m~627m。25线以南因受第四系之下隐伏断层和F7断层和岩脉影响,分布较零星。矿体沿走向分布断续长约2200m,倾向延伸大于550m。矿体一般厚度70m~130m,平均约100m。矿体平均品位:CaO 53.31%、MgO 1.03%、SiO22.19%。
2.3 Ⅲ矿体(P2q1-Ⅲ)
位于栖霞组下段中、上部中,由暗灰色,少量灰色,中厚—厚层状质较纯灰岩组成。矿体主要分布于41线以北和31线以南,至19线附近。41线以北的矿体,出露标高584m~663m,沿走向分布长约600m,倾向延伸大于330m;31线以南,矿体沿走向分布长约1000m,倾向延伸大于380m。矿体厚度69m~110m,局部地段厚度达165.7m以上。平均厚度90m左右。矿体平均品位:CaO 51.69%、MgO 1.19%、SiO24.56%。
3 矿石质量特征
3.1 矿石的矿物成分
绝大部分由隐晶—微晶的方解石组成。其含量一般占矿石中的矿物成分的93%~98%,其他如白云石、石英细粉砂质、泥炭质物、铁质等含量甚少,只占1%~4%。此外,在局部的矿石中,尚见少量的生物碎屑等。
研究矿区的矿石主要在Ⅲ号矿体中见及,Ⅰ、Ⅱ号矿体中出现少量。这类矿石约占全区矿石总量的10%左右,与灰岩矿石特征大致相似,所不同之处就是略含有燧石,其燧石量小于6%。因此,其矿物成分大多数仍是由隐晶—微晶的方解石组成,其含量86%~94%,其他混入物如泥炭质物,石英粉砂质等硅质物的含量稍高。此外,尚有白云石、生物碎屑、铁质等,合计约10%左右。
3.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由有益成分组成,有害物质及其他物质或元素含量甚微,矿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而Mgo含量甚低(表1)。从全矿区来看,矿石质量较好,全部为Ⅰ级品矿石。剔除矿体中夹石,以体积加权求得平均CaO含量52.95%;MgO 1.14%;SiO22.54%。同时,其他成分,如Fe2O3、Al2O3的含量符合要求。而有害成分,如K2O、Na2O、SO3、P2O5、MnO、TiO2、氯离子等甚微,均低于工业指标要求。
表1 岭兜矿区各矿体主要化学成分一览表
4 矿体围岩特征
4.1 矿体上、下盘围岩特征
4.1.1 Ⅰ号矿体下盘围岩
分布于27~43线之间,30多个钻孔或探槽见及。大部分为船山组底部的白云质矿物,局部为经畲组的含砾砂岩或粉砂岩。
4.1.2 Ⅰ号矿体上盘、Ⅱ号矿体下盘围岩
分布于29~41线之间,40多个钻孔或探槽见及。为船山组上段底部的白云质灰岩,其地质特征与I矿体下盘及矿体内夹层的白云质灰岩相同。呈层状、似层状、局部呈透镜状,总体层位稳定,多可对应连接。43~41线间的Ⅰ、Ⅱ号矿体为断层接触,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且辉绿岩脉沿构造裂隙充填,脉宽0.40m~3m,局部大于3m。Ⅰ、Ⅱ号矿体基本为连续沉积。这层矿物风化后呈“刀砍”状,是区分Ⅰ、Ⅱ号矿体的重要标志,其代号为BZ。
4.1.3 Ⅱ号矿体上盘、Ⅲ号矿体下盘围岩
为栖霞组下段底部的泥质灰岩。分布于43~38线和35~21线之间,30多个钻孔或探槽见及。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Ⅲ号矿体底部,局部呈透镜状,总体层位稳定,多可对应连接。
4.1.4 Ⅲ号矿体上盘围岩
为栖霞组上段底部的燧石灰岩,厚度约50m。仅分布于31~21线一带。其岩性特征与Ⅲ号矿体下盘围岩中的矿物质相同,但燧石量一般25%~30%。
4.1.5 浮土情况
本矿区浮土多分布于东部一带,厚度一般5m~10m,局部二、三十余m,最厚达78.68m。由粘土、亚粘土;燧石、硅质岩及其他岩石碎块组成。成分较杂,质量差。
4.2 矿体内的夹石特征
各矿体内的夹石一般为白云质灰岩,少量为含燧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和辉绿岩。Ⅰ-Ⅲ号矿体内的夹石2~8层,最小视厚度1.08m,最大视厚度如ZK2303孔达63.28m,一般视厚度3.20m~11.02m。层间距6.02m~88.93m不等,一般14m~28m。ZK4104孔中的Ⅱ号矿体未见夹石层。夹石的特征与矿体上、下盘围岩中所见到的相同。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本区的石灰岩矿床是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早期的浅海相的沉积矿床。
受到扬子一加里东,华力西一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个构造旋回的影响,保留了多次旋回的地层构造遗迹和矿产形成与赋存的地质条件。扬子一加里东形成“台褶”基底,普遍发生中浅度区域变质,岩性具粒状变晶结构,微解理及塑性揉皱发育。浅变质形成变质砂泥岩组合,以千枚状构造发育为特征。晚石炭世,本区处于海盆边缘,地壳升降比较频繁,陆源碎屑物质较丰富,气候炎热干燥,沉积了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夹少量角砾状灰岩与薄层灰岩矿体的经畲组地层。说明当时有短暂的海侵与海退现象。晚石炭世晚期出现短时间的沉积间断,故在经畲组地层顶部的局部地段,见有以石英砾岩为主的角砾岩。早二叠世,海盆范围逐渐扩大,海水相应加深,陆源物质减少,在还原环境和碱性条件下,沉积了一套规模大的、化学成分较稳定的,可供工业用的大型船山组类型的矿床,即船山组的Ⅰ、Ⅱ号矿体,但沉积过程中,由于某个时期的沉积环境 、物质来源、介质条件发生了变化,故沉积了数层以白云质为主的夹石层。到中二叠世早期,海水可能变浅,沉积环境较不稳定,陆源物质,如硅、镁、铁以及泥炭等物质渗入较多,且气候较温和,底栖生物繁盛,如蜓科、珊瑚、腕足类等化石碎屑普遍可见,这时以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沉积了一套以层理较清晰、质量较差的含燧石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即Ⅲ号矿体下盘围岩。以后海水又逐渐相对加深,陆源物质相应减少,沉积环境稳定,介质条件适合,沉积一套部分可供工业利用的含硅质偏高的暗灰色矿体,即栖霞组的Ⅲ号矿体。船山组和栖霞组地层,是寻找矿床的重要标志。
6 矿床远景评价
从对矿区地质背景分析看,在矿区及周边仍存在较大范围的工业用矿物的赋矿层位,尤其是矿区东部,由于剥采比等原因,历次的详查勘探中,对矿区东部的矿体均未进行详细勘探工作,东部矿块几乎为空白区,若不考虑剥采比等因素,对矿区东部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可探求较大规模的资源储量;同时也由于剥采比等原因,在划分矿区最低开采标高时有意抬高最低开采标高水平,使得矿区范围内下部工业用矿产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若扩大矿区范围,也可增加资源储量。
另矿区南西部仍见栖霞组灰岩出露,灰岩质量能满足烧制水泥要求,也可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有望增加矿区资源储量规模。
7 结语
①随着生产年限的延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即剥离物必然增多,如何处理这些废渣即剥离物是矿山生产中一大难题,建议对这些剥离物进行分离以用于工程施工,以减少这些剥离物对环境的影响。②建议矿山继续开展高硅矿石利用的研究,以减少更多高硅矿石的剥离量,降低矿山生产成本。③建议加强矿山地质工作,为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的保障。④建议向矿区东部、南西部及深部扩展勘探范围,增加矿区资源储量规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