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指引下中国陶瓷故事域外阐述
2021-04-04孙静艺
王 伦,孙静艺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能够被传承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总和。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中国逐步推进文化建设。2011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要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1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信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
2016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看,自信包含两个维度[2]:第一个维度是“自”,也就是自身、自己。涉及个体在该国中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该个体对自身在该国中的环境、地位、责任要持有肯定和认同的态度。第二个维度是“信”,也就是信心、信念、信仰,是支撑该个体对自身在该国中持有肯定和认同态度的强大精神支柱。
因此,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成熟认识。个体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持有充分肯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表现为一种自信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自己的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与荣光。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自身文化的高度的心理认同,是对自身文化持有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一种高度自信的文化态度。
2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故事域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所处地位不断提高。当前,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得到极大改善,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不足。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国家寥寥无几,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够,外国人对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信心和能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学会传播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很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3]。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和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了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性。在2014 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国人民当前重要的文化使命就是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2018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历史基础,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积累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背后,蕴含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最好的传播媒介。通过中国故事的阐述,能够将中国的灿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要将中国特色文化推广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2008 年,借助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张艺谋执导的申奥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2014 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6 集纪录片《瓷路》,讲述了中国陶瓷产品和陶瓷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旅程,是非常好的中国故事。2015 年,央视和英国BBC 共同制作了《美丽中国》系列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特色风景和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结合中国的特色,选取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阐述。还要将中国文化做大做强,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3 中国陶瓷故事域外阐述
文化自信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就要开展中国故事的域外阐述。中国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域外传播同样需要以陶瓷故事为媒介。中国一万多年的陶瓷发展史饱含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这些陶瓷故事是非常值得域外传播。
3.1 中国制瓷史故事
中国的制瓷史故事浓缩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外交等很多方面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发现把水和泥土按照一定比例和成泥浆,可以用泥浆捏成各种形状的器皿。然后把这些器皿晾干,再用火烧成,就制作出能够盛放各种物品的容器,这就是陶器的雏形。因此,中国是瓷器之国,陶瓷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学会制作陶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陶器不够结实和耐用。因此,到了商周时期,中国劳动人民掌握了在陶器上施釉技艺,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相比此前的陶器,瓷器质地坚实耐用,瓷体光滑、莹润、美观,瓷器工艺的出现是世界制瓷史上的巨大进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中国的经济、文化、外贸等方面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制瓷业的快速进步。到了隋唐时期,陶瓷的国内外贸易飞速发展,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南方主产青瓷,轻薄精致;北方主产白瓷,坚实白皙。
到了宋朝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也有南北地域之分,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5]。宋朝的瓷器海外贸易极度活跃,在海外成为代表中国的知名产品。青花瓷在元朝逐渐兴盛,能够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和鲜明的艺术效果,改变了先前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达到了巅峰状态。除了青花瓷之外,景德镇的彩瓷和颜色釉瓷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中国制瓷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纵观中国一万多年的制瓷史故事,浓缩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灿烂文化,是一个值得讲给世界人们听的中国陶瓷故事[6]。
3.2 中国陶瓷绘画故事
随着瓷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与进步,陶瓷绘画也随着制瓷工艺和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陶瓷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不同,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陶瓷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劳动人民还没有掌握施釉技艺。人们只能用工具在泥胎的表面雕刻出某种图案,再进行烧成。这些绘画图案简单、样式单一,反映出当时人民绘画和陶瓷制作水平比较落后。到了唐代,施釉技艺成熟以后,人们掌握了釉下彩工艺。即先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釉、烧成,这样可以使绘画清澈明晰,作品栩栩如生。唐朝的陶瓷绘画特点是大气磅礴、热情奔放,反映出当时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的性格豪放洒脱。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书法艺术和诗词艺术,人们喜欢将诗词短句书于陶瓷作品之上,反映出宋朝人们对“文”的青睐。元朝开始生产青花瓷。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绘画线条苍劲有力,反映出元朝蒙古族人大气洒脱的性格特点。明朝的陶瓷山水绘画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明朝的陶瓷绘画出现了斗彩、五彩、填白彩等色彩釉,还出现了反映当时道家盛行的八卦图、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群仙庆寿等绘画图案[7]。清朝的陶瓷绘画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陶瓷绘画作品多反映平民的日常生活,追求真实自然。到晚清时期,新安派文人的浅绛山水瓷画和“珠山八友”开创的粉彩瓷画极大地推动了陶瓷绘画的进步,使陶瓷绘画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8]。陶瓷绘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种类,甚至可以与油画、国画相提并论。
陶瓷绘画技艺随着制瓷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借助陶瓷为载体,使陶瓷作品成为被世界普遍接受的艺术品。陶瓷绘画在中国不同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反映出当时人们不同的艺术欣赏和文化素养水平。陶瓷绘画故事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3.3 中国陶瓷器型故事
由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加上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中国陶瓷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
在最早期的陶器制作阶段,由于受到制作水平和工艺的限制,原始社会的陶器器型单一,器型变化较少。当时的陶器制作多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需要。因此,当时陶器的形状以深腹罐、小口壶、碗碟为主。商周时期由于人们掌握了施釉技艺,制瓷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这一时期瓷器的形状也增多,出现了爵、鬲等造型。复杂瓷器造型的出现说明商周时期人们的瓷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三国两晋时期,瓷器已经深入劳动人民的生活,人们发明出更多瓷器造型,包括鸟杯、熊灯、羊形烛台等陶瓷日用具,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人们又发明出了多种莲花造型的陶瓷器具。
中国历史上唐朝国力强盛,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天竺、大食、新罗、高丽、日本等国纷纷派遣使者到唐朝学习。国内多民族融合、安定团结。在这种氛围之下,唐朝出现了唐三彩瓷器,色彩绚丽、器型饱满圆润。宋代崇文抑武,风格内敛,器型精致,追求釉色之美,崇尚宁静典雅、古朴深沉之风。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纤细高挑的梅瓶器型[7]。元朝统治者粗犷豪放,器型多以大件瓷器为主。
中国陶瓷的器型故事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适应,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特点。通过中国陶瓷器型故事的阐述,既传达了中国制瓷工艺和水平的发展历程,又揭示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4 中国陶瓷思想故事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作瓷器时,将当时人们的各种思想融入瓷器中。因此,中国陶瓷制品与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社会和政治气氛。
以唐朝为例,唐朝经济发达、国力雄厚,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这种思想状态很好地反映在“唐三彩”中。唐朝以前,人们推崇素色瓷器。“唐三彩”一改先前的素色瓷器制作方法,而施以黄、绿、白三种釉色,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除黄、绿、白三种釉色特征之外,唐朝的瓷器大多饱满圆润,反映出唐朝的审美特点是以胖为美。宋朝瓷器摒弃了唐朝饱满圆润的特点,转成纤细高挑的器型。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保守自闭、重文轻武,这一思想也影响瓷器的制作,反映出宋朝人内敛的思想状态及艺术特征。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粗犷豪放,这一思想反映在瓷器上就是器型较大,纹饰比较简单。
中国陶瓷的思想故事在不同时期瓷器的制作特点上都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中国瓷器的发展和变迁与中国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和政治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思想发展状况。中国瓷器的思想故事对传播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5 中国陶瓷民间故事
中国陶瓷民间故事域外阐述也是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尽管有些陶瓷民间故事增加了一些当时人们的幻想和虚构的成分,但是这些陶瓷民间故事大多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科技发展、社会习俗、地方特征,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故事。
以“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为例:童宾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后来继承父业烧窑。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瓷工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征税,潘相逼迫瓷工烧制稀奇古怪的瓷器。由于器型怪异,烧窑的火候很难掌握,始终烧不成正品瓷,瓷工受到潘相的折磨。为拯救瓷工,童宾决定以身祭窑,纵深跳入窑火中。数日后开窑,瓷器各个端正、洁白如玉。人们为了纪念童宾,为他建庙,塑造雕像,奉为“风火仙师”。尽管这一民间故事带有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但是能够反映出当时瓷工对瓷器制作水平提高的不懈追求。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人们不畏艰难、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9]。
景德镇还有诸如“五子罗汉”“太平窑”“美人祭”“釉里红”“青花姑娘”“铜匠与祭红”“玲珑瓷”等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是中国陶瓷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中国瓷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思想意识状态,也是值得向全世界传播。
4 结 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开展中国故事的全球阐述。以中国故事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感知中国。中国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国家都曾为持有中国瓷器为荣,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文明发展进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开展中国陶瓷故事的域外阐述。以中国陶瓷故事为载体,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传播出去,为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和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