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4-04赵玮琪

现代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赵玮琪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无论是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农业、农村、农民、都是获得发展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路径,同时也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系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这充分说明了党对农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精准把握和积极回应,以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清醒认识和治理决心。

随着科技和城镇化的进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源污染,土壤沙化等问题,已经危及到社会发展,人们对提升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农村,人们已经能够吃饱穿暖,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可满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追求一个绿色、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规划》也认为,推动生态振兴的主要目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因为绿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唯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使农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承载者,才会吸引人们去旅游、生活和创业,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全方位振兴。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1 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明宣传力度较弱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更多农民的思想是以发展经济为重,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由于农村的创新技术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应用不足,甚至依然在沿用之前不适宜的耕作方式。例如:有一些农民认为农药打的越多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好,施肥量越多土壤越肥沃等。这些错误观点还在有些农村地区进行不断推广,因此造成了土地资源更严重的破环和污染,持续污染就会给土壤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土壤坏死。这些都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而带来的后果,也是村民对生态保护观念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

从日常生活来讲,由于农村没有严格的垃圾分类要求,农民将大量的厨余废弃垃圾丢至空旷的土地上,长期堆积以至形成垃圾山;农户自建猪圈、鸡舍等,由于缺乏处理手段,没有合理处置;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农户个体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从企业创办来讲,农民创办钢铁、化工工厂拉动经济增长,得到大力支持,但是其产生的废气废水随意排放,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问题。由于农民受固化的传统思想的引导,延续祖辈的不环保做法,并且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保护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环境恶化,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背道而驰。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也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的村庄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较弱,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宣传的效果不理想。召集村民进行理论学习,并没有带领村民进行实践,村民对生态文明的改善工作一知半解,不能深入推行。村庄中悬挂大量环保标语,但不能及时更新,效果大大减半。当下先进的网络等没有发挥作用,村民对于生态政策的了解也得不到更新。只有加强宣传活动,把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够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2.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短缺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持续、稳定发展,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尽人意的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筹集资金渠道十分有限,很少和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筹得资金,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援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城市的经济发展远快于农村,因此城市的空气质量,居住环境远比农村要差,为缓解城市压力,重污染企业往城市边缘的乡村转移,这也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变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有数据表明,城市在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上投入的资金是乡镇地区的4倍,这足以看出乡镇地区用于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和城市的差别非常大。

农村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传统的养殖、放牧等,这类产业会有收益,但是周期往往很长,并且风险大,遇到天气、瘟疫等问题时,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就增高。广大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合作社虽然可以调整合并,分配利用闲置资金来开发相关生态文明、生产或旅游项目,但其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其资金来源有限。农村地区部分村干部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用到开发生态项目中,也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不能根据该村的生态情况实施相应的对策,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2.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缺乏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匮乏

要想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关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引进及专业人才的指导。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滥用农药、激素等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危害,滴灌、喷灌的灌溉方式还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和先进,无法解决所有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办法应对地区之间的差异问题。

推广绿色种植生产方式,首先要有资金支持,其次是要学习新的技术。学习新技术要培养专业人士,但是由于人们产生农村苦、农村累的刻板印象,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减少,所以技术的推广也成了难题。因此由于技术无法大规模地引进使用,大部分地区仍然在使用传统且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

2.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农村地区,经济历史遗留问题较严重,因此导致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缓慢,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比如生产生活用水无处排放,最终污染水源;没有修理大型的垃圾场来处理垃圾,垃圾无法瓦解。这一系列落后的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

问题严峻,但各地方积极遵从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使地方的特色被更多人了解。为了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此采取有效措施,并且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农村的土坯房重新翻建改造,农村土厕所重新建造,农村垃圾箱使用数量增加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改进了农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保障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的基础较弱,目前的基础服务建设仍然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也不够完善,需要继续发展。

2.5 农村生态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执行缺乏监督

近年来,国家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定《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办法》等法规条例。其环保法治体系建设和农村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还有很大[1]。首先,环保法律的制定,大多数适用于城市,没有办法契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实施环保法律。其次,有些政府部门只在意经济发展,而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环保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环境监管无动力、环境监管无能力、环境监管无压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进一步健全生态资源社会监督制度。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举报和处置机制,真正把生态资源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提高生态资源监管成效。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健全农村物质基础

为了打造更好的生态,更宜人的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就需财政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全面推进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在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资金时,不仅提出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原则,还要求加快形成“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2]。要增加资金投入。第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制定科学的资金投入标准,既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又保证生态的稳步改善。第二,吸引社会新闻媒体或者和其他组织融合资金等合法方式,用以直接的资金投入机制、间接的生态技术以支持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谋取更长效的发展之道。第三,连接当地的银行、农村合作社以及当地龙头企业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建设新的资金链。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生产清洁化设备配置安排等进行投资,健全生态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但能惠及周边更多的村民,也能惠及更多的企业。

3.2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倡导农业绿色发展

完备的生态治理基础设施是优化居住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增加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又要改善农村厕所,改善畜禽养殖场地。其次,增加天然气在农村的推广范围,代替煤炭生火供暖,减少空气污染。最后,还需要不断加大和完善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交通网、信息网、电网、水网等的建设,这有利于增强村民和外界的联系,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多彩,同时也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借此还会真正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发展目标,真正改善农村村民的生活,让他们及时感受到党的亲切关怀和国家的温暖[3]。

基础设施的完备是为了更好地为乡村发展服务。传统的农耕文明滞后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要想更进一步的发展,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鼓励创新绿色生产方式。例如,大规模引进智慧农业,用科技检测农作物生长状态,科学使用滴灌、喷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建造沼气池解决能源问题,同时节省肥料和农药,也有利于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建立科学种植体系,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选择合适的农产品,减少对土地的损害,优化农产品产量;扩大植被种植面积,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净化空气,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3.3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培养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对象就是广大农民,对广大农民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已成为乡村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一,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吸引农民关注。在如今互联网网络飞速发展且广泛普及的时代下,创新宣传方式,不仅要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栏等传统方式进行对绿色生态的保护宣传,而且还要依靠互联网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方式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例如刷短视频进行学习,以课后答题以及学习积分兑换奖品等方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学习兴趣,使保护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心里。

由于农民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一,有高有低受到限制,绝大部分的农村教育水平仍普遍偏低,农民没有及时学习国家的重大决策或者无法及时履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因而,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使农民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当地人”的优势,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环保意识,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养。

3.4 健全生态法律制度,高效执行政策法规

法制建设是制度的权威性保障。以资源环境立法为例,2008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办法》等法规条例。国家《环境保护法》也正在修订,很多学者提出在其中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4]。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的政策法规出台,同时也需要强有力地执行。提高执法效率,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每个乡村配备环保执法人员、环保监督人员以及环保宣传人员,细化执法的程序。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高效执行政策法规的重要一部分,公众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监督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才能推动其执法公平公正。

4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不断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许多难题,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