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化技术对食品药品检测体系的影响
2021-04-04刘英
刘 英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1 引言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是我国居民历来关注的重点话题,监管部门的办公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信息化的食品药品检测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全新的理念、创新性的方法和创新性的检测技术去实施,相关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当前食品药品检测体系的漏洞,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体系。通过食品药品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为食品药品的监管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测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2.1 重视系统建设,轻视数据分析
由于食品药品检测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药品检测系统逐渐形成、完善、发展,但其中对食品药品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仍存在不足。首先表现在食品药品在检测之后,数据虽然会上传到数据库中,但相关人员并未根据数据库的内在关系发现食品药品之间的问题,也并未结合当前的数据制定提高措施和改进措施,检测体系的管理部分很难满足监管的决策需求。
2.2 检测数据的无序性和无效性
我国目前的食品药品检测体系中,由于信息化的使用程度不同,部分食品药品检测系统会呈现分散状态,也就是说食品药品的检测环节条块分割,呈孤岛状态[1]。虽然目前食品药品检测体系一体化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检测数据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很难保证系统整体的质量和数据的有效性,所检测出的食品药品的相关数据无法寻找出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这对监管措施的制定有所限制。而部分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仍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既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容易引起食品药品检测数据的错漏。而目前检测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为检测数据的上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 食品药品检测体系的信息化发展路径
食品药品监测体系的信息化发展,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测队伍,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检测流程,通过信息设备建立规范的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检测系统的监管效率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可以分为业务审理、检品统计、留样测试、对照管理和报告打印等,相关人员在利用信息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各部分工作内容的信息化手段,转变检测流程,创新工作模式[2]。
3.1 加强监测系统的经费和人员建设
在人员建设方面,相关部门需要丰富监测和监管人员的工作经验,定期培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方式,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制,让工作人员定期参与信息技术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利用信息设备的能力,积累信息录入和监测的工作经验,完善整个食品药品检测流程。政府部门可以就食品药品监测系统的现有功能设立专项拨款,完善监测体系的各部分功能,如可以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食品药品检测的速度,避免检测技术的单一;通过智慧化管理,提升数据监管的有效性。食品监测和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更新信息化体系,不断服务于大众,实现食品药品检测和管理的同步发展。部门还需注意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定期检查设备、电脑软件的功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实信息化检测体系。
3.2 加快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各检测部门之间需要利用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检测部门可以构建统一的登录平台和管理平台。检测部门可以制定符合食品药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应用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标准,建立检测系统业务的共享性。具体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数据采集、检测数据上传、检测数据的标化三个部分[3]。首先在实验室数据采集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采集分析工具,如色谱网络版等快速实施食品药品的测试、分析以及结果报告,按照顺序正常完成,减少因人工干预而造成的出错率。实验室的检测体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利用缓库存、大数据仓库数据结合等方式,实现原始数据的无纸化[4]。食品药品的检测及结果,最终需要上传到监管系统中,为食品药品的分析提供决策,相关人员可以在实验室数据采集之后,向监管系统或者第三方软件进行录入和上传。在上传相关数据时,需要考虑监管系统接收数据的类型,对于部分无法实现程序化转换的数据,实验室人员需要通过手动录入进行上传。在检测数据的分类和标化中,由于各管理部门的需求不同,对同一种食品药品的筛选条件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数据上传设备对不同的食品药品检测数据进行分类,对各类食品药品进行标化后再录入分析系统。
4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人员需要对食品药品的检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分析,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评判标准为目标,构建完整高效的信息化检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检测业务。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食品药品检测体系也需不断更新工作方式,运用信息系统提升药品检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