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4张花

医疗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搏全自动心肺

张花

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医院内科 (天津 300301)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诱发心搏骤停的原因较多,主要是由于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一旦发生心搏骤停,患者心脏的射血功能会骤停,导致血液停止循环,进而使机体出现缺氧、缺血,若治疗不及时,则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全自动除颤仪能促进患者的心率恢复正常,一般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中。心肺复苏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跳,从而减轻其缺氧、缺血状态,是治疗心搏骤停最有效的措施。将上述2种方式联合应用可取得显著的急救效果。全自动除颤仪具有除颤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能够使除颤效率得以提高,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2]。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1±1.24)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21~70岁,平均(46.17±1.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心搏骤停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意识丧失,脉搏消失[3]。排除标准:咽、口腔部位解剖结构异常;胸壁开放性损伤。

1.2 方法

试验组实施全自动除颤仪(久心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iAED-S1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具体如下。(1)心肺复苏:由专业医师采用徒手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将患者置于硬板床上,抬高下肢,于胸骨中下1/3处进行按压,注意保持均匀的压力,并将按压频率控制在100次/min,按压深度控制在4~5 cm;同时,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呼吸及循环情况,若患者无颈动脉搏动、呼吸及循环表现,则需持续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若患者心跳或自主呼吸恢复,则可暂停心肺复苏操作,若患者在接受30 min的心肺复苏后,心跳、自主呼吸仍未恢复,且脑干反射也消失,则可判断为临床死亡,此时可终止心肺复苏操作,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呼吸、循环等逐渐恢复,则需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若患者心电图伴随心律失常的特征,则可采用全自动除颤仪进行抢救。(2)全自动除颤仪:全自动除颤仪的自动识别时间设定为10 s,电极范围>180次/min,每次程序为8次电击,电击能量分别为360、300、200 J等,在除颤过程中避免触碰患者,若除颤3次后仍无效果,则需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盐酸碘胺酮注射液(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 H20120496,规格 3 ml︰0.15 g),并持续给予患者电击除颤治疗,若患者呼吸暂停,则需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4]。

对照组实施人工除颤仪(日本光电:型号AED-2150)联合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式同试验组;人工除颤仪除颤能量序列设置为200~360 J,结合除颤情况判断除颤次数,若患者伴随心室颤动,则可采用非同步除颤,若患者伴随室性心动过速,则应采用200 J能量进行同步复律,若患者在连续进行3次除颤后仍无生理反应,则需给予静脉滴注盐酸胺碘酮和肾上腺素,并再次实施电极除颤,若患者伴有呼吸暂停情况,则需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6.00%(86/100),高于对照组的61.0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442,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4/100),低于对照组的9.00%(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4,P=0.0127)。

3 讨论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若未能及时进行抢救复苏,则在4~6 min后脑组织和其他重要器官便会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临床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心肺复苏,这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式。目前,临床采用的心肺复苏方式较多,如呼吸支持(呼吸机、人工呼吸等)、心脏按压等,其中心脏按压能够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从而使心脏自主搏动得以恢复,而呼吸机能够完全替代自主呼吸[6]。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来说,心肺复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原因主要为,心肺复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人工循环,通过徒手按压胸外对心脏进行挤压,增加胸腔内压,从而使胸腔内压平均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中,充盈动脉[7];在按压过程中,静脉均处于萎陷状态,加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使压力无法传达至胸腔外静脉,从而使静脉内不存在血液反流的情况;当按压取消时,胸腔内压力会下降,此时内压降低值低于静脉压,使静脉回流至心脏,充盈心室;如此往复利于建立人工循环。80%~90%的心搏骤停导致的心律失常为心室颤动,而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往往无法完全使心率恢复正常,故除颤仪器被应用于临床急救中[8-9]。人工除颤和自动除颤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除颤方式,前者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却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欠佳;后者采用全自动除颤仪,将电极板置于患者胸部的位置,能够自动识别患者的心率,同时可直接完成除颤操作,具有除颤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更好地保障其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心搏全自动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咔吱兔的全自动生活
《心肺血管病杂志》
全自动发明机
全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兴起与未来之路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